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产量(模糊匹配)
498条记录
不同种子包衣剂对小麦产量及根际土壤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CSCD

摘要:为了减少化学农药在小麦种子包衣中的施用,本研究利用生物包衣剂和化学包衣剂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性状、产量及小麦根际土壤环境等进行分析。包衣剂选用吡虫啉作为化学包衣剂(T1)、内生芽孢杆菌作为生物包衣剂(T2),分别测定小麦生长发育初期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并调查两种处理下小麦开花期的叶绿素和叶片氮含量、小麦灌浆期叶片光合参数、小麦成熟期的主要性状指标及产量情况。与CK处理对比结果显示,T2处理的小麦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升高,土壤pH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也明显升高,土壤过氧化氢酶(S-CAT)、土壤蔗糖酶(S-SC)、土壤脲酶(S-UE)、土壤酸性磷酸酶(S-ACP)的酶活性得到显著提高,小麦旗叶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分别提高了21.90%、52.04%,胞间CO2浓度(Ci)降低了5.15%,与T1处理对比,T2处理的能够显著增强S-CAT(23.30%)、S-UE(31.99%)、S-ACP(38.54%)的酶活;此外,T2处理的小麦主要性状及产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其小麦产量达到6.25 t/hm2,比CK增加了36.00%,比T1处理增加了21.12%。内生芽孢杆菌作为生物包衣剂主要成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良小麦土壤环境,更能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提高小麦灌浆率和产量

关键词: 吡虫啉 内生芽孢杆菌 土壤酶活 土壤环境 产量 绿色生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模式及栽插密度对四川丘区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CSCD

摘要:为探究施肥模式和栽插密度对四川丘区水稻产量及生长的影响,以‘蜀优217’和‘天优湘99’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施肥模式,裂区为栽插密度,探究不同处理对四川丘区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侧深施肥能有效提升水稻产量,不同品种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侧深施肥模式下,‘蜀优217’适宜较高的栽插密度,而‘天优湘99’栽插密度过高,穗粒数及结实率大幅下降,成穗率及转运率降低。因此,侧深施肥技术应根据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栽插密度。

关键词: 水稻 四川丘区 施肥模式 氮肥 密度 产量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盆地3种颜色地膜对秋季土壤温度及黄瓜产量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3种颜色地膜覆盖对四川盆地秋季黄瓜的影响。【方法】设置4个处理:透明膜(T1)、黑色膜(T2)和银灰色膜(T3)及不覆盖(CK),分析了3种颜色薄膜对四川盆地秋季土壤温度、黄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在秋季弱光条件下,与CK相比,地膜覆盖均增加了土壤不同深度的根区温度,在5、10和15cm的深度下,T1、T2处理和T3处理的平均根区温度分别比露地高0.8~0.9、0.5~0.6和0.2~0.6℃。与CK相比,T1、T2处理和T3处理的黄瓜株高分别增加了6.9%、8.7%和15.3%,单株果实数分别增加了20.6%、20.6%和8.8%,小区总产量分别增加了19.25%、7.18%和16.24%。3种颜色地膜覆盖均可以增加土壤温度、促进黄瓜生长,进而提高黄瓜产量,但3种地膜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3种不同颜色地膜覆盖黄瓜的产量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均能提高四川盆地弱光区秋季黄瓜的产量

关键词: 地膜 黄瓜 根区温度 生长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成都平原水旱轮作体系稳产减氮潜力初探

西南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化肥减施、规模化生产提质增效背景下,在成都平原水稻—小麦轮作、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上,建立以氮素调控为核心的周年养分管理技术是兼顾资源高效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有效途径。【方法】选取可代表成都平原地力条件的典型稻麦、稻油轮作田进行了2年田间试验,在该区域水稻季、小麦季和油菜季的平均施氮量基础上设置减氮15%和减氮30%处理,并按照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作物对氮素的需求,分别设置适宜基追比。【结果】2年田间试验表明,在当前成都平原地力条件下,稻麦轮作体系中水稻季减氮15%,小麦季减氮15%的水稻籽粒产量、小麦籽粒产量及系统周年籽粒和氮肥利用率与100%施氮处理无显著差异;稻油轮作体系中,与100%施氮处理相比,水稻季减氮15%的水稻籽粒产量和周年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但油菜季减氮15%却显著降低了第2年的油菜籽粒产量。稻麦、稻油轮作体系在水稻收获后,0~60 cm土壤中存留的无机氮均以硝态氮为主,以0~20 cm表层含量最高。【结论】成都平原水旱轮作体系在不降低产量的前提下,稻麦轮作体系中水稻季和小麦季在平均施氮量的基础上有减氮15%的潜力;稻油轮作体系中水稻季亦可减氮15%,油菜季的减氮潜力还有待更长期的试验提供依据。应注意水旱轮作系统中水稻季的氨挥发损失。

关键词: 稻油轮作 稻麦轮作 产量 氮肥利用率 氮损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石灰质量调查及添加量对糙皮侧耳熟料栽培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CSCD

摘要:石灰是食药用菌生产的重要辅料,研究旨在对当前食用菌栽培过程中使用的石灰辅料进行质量摸底,同时研究石灰在糙皮侧耳栽培中的最适添加量,达到精准指导糙皮侧耳和其他食用菌生产的目的.采用消化石灰物相分析法,对8份不同来源石灰的Ca(OH)2、CaO、CaCO3和MgO含量进行检测.同时选用7号石灰按不同比例添加至玉米芯培养料,栽培糙皮侧耳,比较各处理下菌丝生长、培养料pH变化、出菇产量情况.结果表明:仅2号、3号、7号石灰有效成分[Ca(OH)2和CaO]比例较大,其余石灰样品的CaCO3或MgO杂质含量均较高.使用有效成分占比不低于96%的石灰样品(7号)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这种石灰最适添加量为2%,此时培养料拌料后可达pH 9.53,堆料24 h后降至pH 7.72,经过36 h常压灭菌后下降至pH6.35,基质中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产量最高.研究揭示石灰质量问题可能成为影响食用菌生产的重要因素,使用质量较差的石灰不仅会增加生产成本,甚至会造成大规模减产.因此,在食用菌生产中,对石灰辅料进行成分检测也是关键.栽培糙皮侧耳时,当石灰有效成分达到96%以上时,2%的添加量即可有效提升培养料pH抑制杂菌生长,达到糙皮侧耳最适生长pH范围,获得高产、稳产.

关键词: 糙皮侧耳 石灰 添加量 pH 菌丝长速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析高产白皮抗病新品种川麦605

四川农业科技 2021

摘要:川麦605是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高产白皮抗病小麦新品种,为促进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和加快育种成果的转化利用,本文从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品质特征、抗病性表现和栽培技术要点等方面对川麦605进行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品质 抗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移栽密度对不同熟期杂交稻产量和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作物研究 2021

摘要:为探明不同生态条件下移栽密度对不同熟期杂交稻产量和光能利用率的影响,以早熟杂交稻川作优8727、中熟杂交稻辐优838、迟熟杂交稻内6优107为材料,在四川德阳和泸州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移栽密度(D1.12万穴/hm2,D2.15万穴/hm2,D3.18万穴/hm2,D4.21万穴/hm2,D5.24万穴/hm2)对不同熟期杂交稻产量和光能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间杂交稻产量差异较大。德阳点不同熟期杂交稻平均产量为10.33t/hm2,较泸州点增产19.0%,其增产优势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数、每穗粒数、颖花量、结实率、干物质量和收获指数上。高密度(D5)条件下,德阳点川作优8727产量与辐优838、内6优107相比无显著下降,光能利用率显著高于辐优838、内6优107;泸州点川作优8727产量和光能利用率显著低于辐优838、内6优107。移栽密度对不同熟期杂交稻产量影响显著,随移栽密度增加,产量增加。德阳点D5处理杂交稻产量显著高于D1、D2、D3处理,与D4处理差异不显著;泸州点D5处理杂交稻产量显著高于D1、D2处理,与D3、D4处理差异不显著。可见,德阳点杂交稻适宜的移栽密度为21万~24万穴/hm2,泸州点适宜的移栽密度为18万~24万穴/hm2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移栽密度 光能利用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棚膜对四川盆地春季设施光温环境及茄子生长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2021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棚膜对四川盆地设施光温条件和茄子生长的影响,以茄子品种黑霸为试材,设置3个棚膜处理和1个露地对照,测定不同棚模覆盖的环境参数、茄子生长及产量指标。结果表明,散射光膜、PEP(一种共挤压式3层复合膜)新膜以及PEP旧膜均降低了设施内光照强度,同时显著增加了设施内温度;与露地相比,PEP新膜和PEP旧膜处理的茄子株高、茎粗均显著降低,散射光膜处理的茄子株高和茎粗差异不显著;散射光膜处理的茄子单果质量较露地茄子显著增加,PEP新膜与露地间无差异,PEP旧膜显著降低了茄子单果质量;3种膜处理均降低了茄子结果数和产量。四川盆地露地栽培比设施栽培有利于茄子的生长和结果,高温和弱光是导致设施栽培茄子结果数和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四川盆地春季茄子生产前期可覆盖棚膜保温提苗,在4月中下旬适时撤去棚膜。

关键词: 棚膜 茄子 光温环境 产量 四川盆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氮肥水平下香型杂交水稻产量特点与品种筛选

西南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氮肥水平下香型杂交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特点,筛选对氮环境具有广适性的高产香型杂交水稻品种,为香型杂交水稻高产氮高效栽培和育种提供依据。【方法】以长江上游和四川近年审定的8个香型杂交水稻品种和3个非香型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在低(施氮0 kg/hm2)、中(施氮120 kg/hm2)、高(施氮210 kg/hm2)3个施氮水平下进行大田裂区试验,通过对比、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不同氮水平下各品种籽粒产量差异和产量构成特点。【结果】供试香型杂交水稻品种产量水平整体高于非香型对照品种冈优725和II优838,但低于F优498;不同氮水平下香型水稻品种间产量差异显著,品种产量差异主要体现在低氮下的产量和中氮增加到高氮时的产量变化。施氮增加了有效穗和每穗粒数,进而提高了颖花量和单穗重从而使水稻增产,香型品种施氮平均产量增幅小于非香型品种。与非香型品种相比,香型杂交水稻有效穗和千粒重优势明显,但每穗粒数和单穗重低于非香型品种。低氮下,香型水稻产量与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颖花量显著正相关,中、高氮水平下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均不显著,主要原因在于中、高氮下产量因子间相互抑制作用加剧。通径分析表明,颖花量均是不同氮水平下香型水稻产量的最大贡献因子,其次为单穗重。水稻品种产量在不同氮水平间呈现一定的直线相关性,中氮和高氮下产量相关性较好,但低氮和中氮下相关性略差。【结论】德优4727、德香146和花香7号在低氮水平下颖花量大,中、高氮水平下各产量因子相对协调,因而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均能收获较高籽粒产量,是本研究筛选出的高产高效香型杂交水稻品种。

关键词: 香型杂交水稻 氮肥水平 产量 产量构成特点 品种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有机替减对成都平原稻菜轮作区莴笋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氮肥减施和有机替代对莴笋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为成都平原稻菜轮作区莴笋合理施肥和土壤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氮肥减施和有机肥替代双因素区组试验,研究氮肥有机替减对成都平原稻菜轮作区莴笋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氮肥减施和有机肥替代可显著提高莴笋产量,其中减氮25%+有机肥替代50%处理增产最显著(P<0.05),达40 562 kg·hm-2,较不施肥提高17.7%,较常规施肥提高9.4%。氮肥有机替减处理下,莴笋株高和叶绿素SPAD值较不施肥显著增高(P<0.05)。与常规施肥相比,氮肥有机替减处理降低了莴笋根层土壤碱解氮含量,缓解土壤酸化。随有机肥替代比例的增加,pH值呈上升趋势。氮肥有机替减降低土壤紧实度,对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不显著。【结论】在长年的稻菜轮作大田下,氮肥减施和有机替代措施可显著增加莴笋产量,缓解土壤酸化,降低土壤紧实度,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为成都平原稻菜轮作区莴笋高产和土壤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莴笋 产量 酸化 有机肥 替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