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全院设有粮食和经济作物育种、种植制度、资源环境、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蚕桑、水产等50多个学科和专业。
下属机构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研究主题:主要从事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薯类、豆类等粮油作物育种,以及耕作栽培新技术、品种资源创新等研究与开发工作
简介: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创建于1935年。现设有10个研究中心(1个研究室),包括成都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及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测试(成都)分中心。该所以农业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兼顾应用基础研究,主要从事水稻、小麦、玉米、薯类、油菜、豆类等粮油作物育种,以及品种资源创新、耕作栽培新技术和薯类加工等研究与开 我所创建于1935年。现有职工119人,其中研究员14人,副研30人,博士17人,硕士25人。设有 6 个研究中心和1个研究室,国家玉米改良成都分中心及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测试(成都)分中心设置在作物所。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兼顾应用基础研究。主要从事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薯类、豆类等粮油作物育种,以及耕作栽培新技术、品种资源创新等研究与开发工作。“九五”以来,共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部省重大科技攻关等400余项,争取科研经费资助2.5亿元。1978年以来获科技成果奖137项,其中国家级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12项,省特等奖2项,部省一等奖20项,部省二等奖33项。申报国家专利57项,获得国家专利47项,申请品种权保护86个,获得品种权授权51项。298个新品种通过品种审定,其中,国家审定品种32个。与27个国家和6个国际性科技组织开展国际科技合作。1996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科研开发综合实力“百强研究所”;1997年被省科技厅授予“四川省先进科研单位”一等奖;2000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先进单位”光荣称号;2004年度,在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和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对全国省属所级农林科研机构科技竞争力排序中名列第一;2007年在农业部“十五”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评估中我所排名第十五;2011年我所在农业部“十一五”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评估中排名7位。发工作。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研究主题:土壤保护、节水农业、平衡施肥、耕作栽培、食用菌和农用微生物的研究。
简介:该所成立于1973年,是在原四川省农业改进所农业化学组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一个农业科研所,主要从事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节水农业、水土流失监测及防治;农业环境污染及防控技术研究;现代农业设施建设;植物营养及农作物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研究;肥料新品种和专用复合肥开发;绿肥牧草新品种选育研究和开发;特种作物(烟草)栽培技术研究;新优名贵食用菌品种选育、栽培和加工技术;及农用微生物制剂等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近年来,研究所先后承担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150多项;获省级以上成果21项,其中国家二等奖二项,省一等奖二项,省二等奖10项;发表论文159篇;通过国家认定或审级审定的食用菌新品种51个;审定食用菌省级新品种10个,获国家新品种认定18个;获国家授权专利9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研究主题:主要研究领域是:针对农业生产实际,进行主要粮、油、果、蔬、茶等作物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灾变规律、预警技术及防治措施的研究;主要粮经作物品种抗病虫性鉴定评价及抗源筛选,病原菌变异监测;新农药生物测定及使用技术研究、大田药效测评;生物农药、复配农药的研制;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及果蔬储藏保鲜等。
简介: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是一所具有五十多年历史的省级植保研究专业所,现有职工74人,专业技术人员42人。其中,研究员10人,副研究员12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9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 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人,省优专家5人。该所下设所行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科研开发管理科三个职能部门;设农作物病害研究室、农作物虫鼠害研究室、农作物抗性鉴定研究室、农药研究室、生物防治研究中心共五个专业研究室。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研究主题:主要从事果树、蔬菜、花卉、瓜类新品种的引进与选育;果树早结丰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果蔬采后保鲜贮运及商品化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果树病毒病鉴定与脱毒苗工厂生产技术研究;蔬菜栽培技术尤其是设施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瓜类抗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等
简介: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组建于1996年底,隶属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为省直属科研单位。下设机构有:果树研究中心、蔬菜研究室、花卉研究中心等科室。该所科技人员中55%曾赴美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考察、进修、合作研究和攻读学位。我所同克罗地亚、美国、新西兰等多个国家有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并充分依托技术、成果、品种和人才等优势,集成组装果树、蔬菜安全生产综合配套技术,积极开展与企业、地方政府的技术咨询和有偿技术服务等工作。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研究主题:主要从事研究、培育水稻、高粱、蔬菜、玉米等作物的新品种以及良种、良法及产后加工配套技术研究和服务
简介: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从1937年走来,经历了抗日硝烟的熏染,五星红旗的辉映,科学春天的沐浴,市场经济的磨练,自主创新的召唤,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成为全国百强农业科研机构(全国排名80位)。我所主要从事研究、培育水稻、高粱、蔬菜、玉米等作物的新品种以及良种、良法及产后加工配套技术研究和服务。是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四川泸州分中心、农业部西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超级稻原原种扩繁基地、农业部高粱原原种扩繁基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栽培岗位专家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高粱岗位专家的技术依托单位。设有水稻研究中心、高粱研究中心、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经济作物研究中心和成果与技术集成示范中心五个科研机构。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研究主题:主要从事优质高产蚕桑、牧草、畜禽新品种选育及配套养殖技术研究和推广
简介:四川省农科院蚕业所始建于1936年,位于嘉陵江畔南充市内,占地300余亩,主要从事优质高产蚕桑、牧草、畜禽新品种选育及配套养殖技术研究和推广。下辖有家蚕遗传育种及生物技术研究室、桑树遗传育种及品种资源研究室、养蚕方法研究室、蚕病蚕药研究室、蚕丝检测中心、四川蚕业科技开发总公司、餐饮娱乐公司、物业开发公司、中国蚕桑文化博物馆、四川蚕业高科技产业园区和四川省农科院牧业研究中心等机构。近年来,该所开展各级课题研究700多项(次),公开交流和发表论文700余篇,出版专著26部,申请国家专利18项,取得获奖成果88项(次),完成了四川省蚕品种的三次更新换代。累计推广蚕品种300余万张,蚕药4000余吨,蚕具200多万台件,蚕茧质量检测设备6000余台,促进了蚕业科技的进步,多次获得四川省委省政府、省农科院和南充市的表彰奖励。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
研究主题:农业高新技术
简介: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位于成都市锦江区外东狮子山,主要从事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其前身为1960年成立的四川省农科所生理遗传系,1983年更名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1987年改名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现设有2个研究室,3个研究开发中心,(包括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育种工程中心)。所内现有大型封闭式钴室、同位素示踪及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拥有各种现代化生物技术设备和仪器。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绵阳分院
研究主题:设有小麦、水稻、油菜、玉米、薯类、蔬菜、畜牧、中药材、作物栽培、生物技术等12个研究方向
简介: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始建于1962年,前身为1938年建成的四川省稻麦改良场绵阳分场,至今已有78年历史。现有在职职工102人,专业技术人员86人,其中具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优专家、市级拔尖人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等17人,研究员10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农艺师49人,中级职称27人,博士研究生9人,硕士研究生43人。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是绵阳市唯一从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研究与推广的公益性事业单位,设有小麦、水稻、油菜、玉米、薯类、蔬菜、畜牧、中药材、作物栽培、生物技术等12个研究方向,其中抗病及杂交小麦、全香型优质杂交水稻、高芥酸油菜研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常年承担国家863、948、育种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科研项目60余项,是国家小麦改良分中心,国家小麦、水稻、油菜原原种基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区域试验站、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培训基地等重要建设单位,截止2015年底,累计育成农作物新品种226个(次),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101项(获得79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励208项。同时,我院连续二十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研单位综合科研能力“百强研究所”,位居全国市州级农科院所第七位。2015年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研究主题:开展农产品及其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标准、评价、控制和检测技术.农业投入品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承担农产品、食品质量标准制定修订、分析测试、评价、鉴定、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及预警预报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工作
简介: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成立于1979年,是农业部和四川省政府联合投资建立的全国七大农业科研测试中心之一。现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会员,中国农学会农业测试分会会员,四川省分析测试技术联合服务中心成员。以测试中心为母体建设了农业部食品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农业部农产品风险评估实验室(成都)、四川省农畜产品质量检测站、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测试中心从1986年起即向农业部申请建立质量监督检验测试机构,并按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有关规定积极作好各项准备工作。1991年被正式列入农业部部级质检机构建设计划,负责组建“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承担筹建任务之后,在农业部和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等主管业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在四川省农科院直接领导下,通过两年多的筹建,于1993年8月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和农业部的机构审查认可,并于1993年10月接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授权承担中国西南省区绿色食品监测任务。1995年,由于本中心在完成所承担的产品质量检验及各项有关任务中成绩突出,被农业部授予了“全国农业质量监督工作先进集体”。先后有1人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有突出贡献的计量工作者,1人评为全国技术监督工作先进个人,2人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质量监督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根据国家有关质检机构认证认可的有关规定,中心于1998年12月和2004年7月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和机构认可的五年复查评审。2009年7月和2012年1月再次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和农业部机构审查认可和考核。食品质检中心成立二十年来,在农业部、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四川省农业厅、四川省农科院有关部门、领导的直接指导、帮助、支持和监督下,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职能作用,以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工作作风做了大量工作,先后承担了各种重大的有关食品的国家、省定期、专项监督抽查,市场抽查和其他监督抽查几十次,完成各类委托检验两万多次,提供有效数据30万项次。每次均能按照上级和用户的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地圆满完成任务。为政府有关部门依法行政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为规范市场,打假治劣,引导消费,服务企业作出了应有贡献。本中心是依法设置、经国家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农业部审查认可、机构考核的法定专职检验机构,有相对独立建制,能独立承担第三方公正检测,独立对外行文和开展业务活动,设独立账和独立核算机制,能保证检测工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分析测试中心先后承建了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农业部风险评估实验室(成都)和四川省农畜产品质量检测站,经多年的建设和运行,中心现有固定资产近4000万元。现有仪器设备齐全,检测技术先进,全中心占地面积9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科研用房4000平方米,有温湿度控制的实验室380平方米,拥有各类精密检测仪器设备和各类样品前处理设备400台(套),20万元以上大型精密仪器35台(套),其中包括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仪、气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仪、气相色谱串联质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全中心现有在职职工51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副高职称)13人、中级职称人员21人、初级人员12人。有博士生4人,硕士生18人。中心认证的检测产品类别包括:粮食、油料及加工品;蔬菜、水果、肉蛋乳及制品、水产品及制品、酒、饮料、茶及制品、蜂产品、糖果、糕点、饼干、小食品、佐料、调味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地理标志产品,共943个。认证范围的检测参数包括:品质类指标、微生物参数、农药残留、38种元素,14种维生素、47种兽药残留、常见生物毒素及上百种功能性成份。我中心的主要任务有:承担农产品(含农业投入品、农业生产环境和转基因生物)质量监督检验工作;承担国家和各地、各部门下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监督抽查、质量普查和市场准入等检验工作;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事故、纠纷的调查、鉴定和评价,承担委托、仲裁等检验工作;开展检测技术、质量安全及风险评估等研究。承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制定、修订及验证工作;开展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交流、培训、指导、服务及咨询。科研方面:到2014年12月止:发表文章160篇,其中SCI收录7篇,核心期刊144篇,专利2项,影响因子最高为4.3:,制修订农业行业标准21项,制修订四川省地方标准23项.本中心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方针,以“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良好行业形象,竭诚为社会各界服务。2012年1月,经中共四川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同意在我院测试中心增挂“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牌子。“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开展农产品及其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标准、评价、控制和检测技术.农业投入品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承担农产品、食品质量标准制定修订、分析测试、评价、鉴定、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及预警预报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