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家蚕病害识别研究
《中国农机化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病害是我国养蚕业健康发展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为研究机械化养蚕模式下的家蚕病害防治方法,采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家蚕病害图像的识别研究。首先在实际环境下,采用饲养和添食病原的方法,集中获取家蚕品种芳·秀×白·春在大蚕期的部分生长阶段下患脓病、微粒子病、白僵病、细菌病、农药中毒以及健康状态的样本,并开展图像采集工作,构建出家蚕病害图像数据集。其次采用特征融合和缩减结构的方法,对残差神经网络进行部分改进,以避免直接使用该算法会导致不必要的计算耗损。最后进行家蚕病害识别试验。结果表明:卷积神经网络能够高效准确识别家蚕病害图像,使用改进的算法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达到94.31%,与标准的残差神经网络准确率相当,但训练的参数量仅为原来的1/3,且识别效率大幅提升,更有利于网络的训练与部署。


5种药剂对川麦冬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
《安徽农业科学 》 2022
摘要:[目的]防治麦冬根结线虫病,对5种杀线虫药剂进行田间防效评价试验。[方法]2019年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永明镇麦冬种植基地进行了5种不同杀线虫药剂对麦冬根结线虫防治的田间试验,通过防效时长、J2线虫防治效果对供试药剂进行评价。[结果]处理(3)噻唑磷防效最高,为86.11%,处理(1)淡紫拟青霉防效最低,仅为30.56%,其余处理防效均在80.00%以上。[结论]5种供试药剂均对麦冬根结线虫有一定防效,建议在生产上优先推广应用10%噻唑磷颗粒剂,同时可以采用药剂复配,减药增效,进一步提高中药材种植用药安全。


不同播种密度对芜菁块根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蔬菜 》 2022
摘要:为了解决藏区芜菁种植密度不均匀、块根大小不一致、产量低,无法满足加工企业对优质原料的需求问题,以对本地芜菁品种提纯后的新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川西藏区不同播种密度(株行距20 cm×30 cm、25 cm×30 cm、30 cm×30 cm和35 cm×30 cm)对芜菁块根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芜菁块根横切面直径和单株块根质量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大小顺序均为株行距35 cm×30 cm>30 cm×30 cm>25 cm×30 cm>20 cm×30 cm;各处理芜菁产量间差异也达极显著水平,大小顺序为株行距30 cm×30 cm>35 cm×30 cm>20 cm×30 cm>25 cm×30 cm。结合芜菁植株性状、产量及芜菁深加工企业对优质原材料的要求,得出川西藏区芜菁栽培的最佳株行距为30 cm×30 cm;如产品用作饲料,则采用株行距35 cm×30 cm和30 cm×30 cm这2种密度均可。


北川白山羊及其杂交羊体质指数和生长发育模型分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揭示北川白山羊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杂交改良效果。【方法】选取舍饲条件下北川白山羊145只(BB)、波北山羊(波尔山羊♂×北川白山羊♀,RB) 86只、萨北山羊(萨能奶山羊♂×北川白山羊♀,SB) 45只和波萨北山羊[波尔山羊♂×(萨能奶山羊×北川白山羊)♀,RSB] 58只测定其体重和体尺,计算其体质指数,并采用Gompertz和Logistic模型拟合北川白山羊及其杂交羊生长发育过程,分析比较生长参数及模型估计值。【结果】2月龄RSB公羔和母羔体重均显著高于BB (P<0.05),分别达到14.29和12.36 kg;6月龄RSB公羊体重和体长均显著高于BB (P<0.05);12月龄RSB公、母羊体重显著高于BB (P<0.05),且RSB公、母羊体质指数显著高于SB(P<0.05);24月龄RSB公、母羊体重均显著高于BB (P<0.05),RSB公羊体质指数显著高于BB (P<0.05)。Gompertz模型拟合效果优于Logistic模型,Gompertz模型中RSB公、母羊最大月增重分别为3.80和3.10 kg,分别比BB提高60.34%和38.39%;RSB公、母羊体重达35 kg的日龄分别为248.74和340.35 d,分别比BB提前175.36和388.34 d。【结论】波萨北山羊杂交改良效果显著,Gompertz模型对山羊生长发育规律拟合度高,其生长曲线参数可为品种改良和科学饲养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和依据。


食用型甘薯‘川M1422’综合优化栽培技术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22
摘要:为筛选出川中丘陵区食用型甘薯‘川M1422’适宜的综合栽培技术,采用三元二次通用组合正交设计方法,研究移栽密度、复合肥和保水剂施用量对‘川M1422’鲜薯产量和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栽培因素对‘川M1422’鲜薯产量、商品薯率、干物率、蛋白质、淀粉和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为移栽密度>保水剂施用量>复合肥施用量,对β-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为保水剂施用量>移栽密度>复合肥施用量。以β-胡萝卜素含量、维生素C含量、商品薯率为优先考虑指标,能同时满足β-胡萝卜素含量>0.47%、维生素C含量>29.00 mg/100 g、商品薯率>93.00%的综合优化栽培措施为移栽密度4.82×10~4~5.76×10~4株/hm~2、复合肥施用量709.72~785.21 kg/hm~2、保水剂施用量32.67~41.03 kg/hm~2。
关键词: 甘薯 食用型 ‘川M1422’ 品质 综合优化栽培技术


毛木耳‘昊阳黄背2号’的选育报告
《菌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毛木耳新品种‘昊阳黄背2号’是以采自什邡市龙泉山的野生毛木耳子实体经系统选育而成,适宜四川省成都市、德阳市等种植毛木耳的区域栽培。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4–30℃,子实体最适生长温度为25–28℃。耳片呈耳形或不规则形,子实体丛生;耳片边缘光滑,颜色深红褐色。平均每袋干耳产量为203 g。


四川黑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中国茶叶 》 2022
摘要:四川黑茶历史悠久、产业效益显著、产品品类丰富,正处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生产组织化程度低、标准化程度不高、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科技和财政投入不足、营销能力不强、缺乏大品牌支撑等不足.为做优做强四川黑茶产业,助力川茶高质量发展,提出加强四川黑茶组织管理、加强黑茶生产关键技术科技攻关、推广"芽茶+机采"生产模式、利用修剪枝叶加工黑茶饰品、实行"边、内、外"并举的全球营销战略、培育大企业大品牌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四川黑茶;发酵茶;产业链;对策建议


5个长柄芥品种可食茎和叶的品质对比分析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2
摘要:目的 探究长柄芥蔬菜采后可食部分品质特性,筛选优异品种.方法 对集中种植于成都平原生态条件下的5个长柄芥品种进行采后叶片和叶柄8项品质指标(单株重、株高、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叶绿素、纤维素、游离氨基酸)的测试分析.结果 除单株重、株高和叶片可溶性糖含量3项指标外,供试品种间有11个测试指标变异系数大于10%,表明品种间品质差异明显,且叶片品质指标普遍高于叶柄;相关性分析显示共7对指标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其中株高和叶柄可溶性蛋白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片纤维素含量极显著负相关;测试品质指标将品种聚类为2大类,其中1#和2#四川地方资源品种综合品质相对较优,聚为一类.结论 该研究明确了四川地区长柄芥品种的采后品质特性,并为优良品种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长柄芥;品种;品质;叶片;叶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