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小麦(模糊匹配)
241条记录
高产白皮大粒小麦新品种——川麦602

四川农业科技 2018

摘要:川麦602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高产白皮大粒小麦新品种,为促进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和加快育种成果的转化利用,本文从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品质特征、抗性表现和栽培技术要点等方面对川麦602进行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 高产 小麦 产量 品质 抗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简易有效的小麦籽粒消毒方法

四川农业科技 2018

摘要:为获得合理实用的籽粒消毒方法,本试验利用4种常用的消毒液,进行浓度配比与消毒时间的发芽测试。结果表明,70%酒精2min消毒效果最佳,且不影响发芽;0.1%的氯化汞不影响发芽;不同浓度的双氧水与次氯酸钠对籽粒无消毒效果,且分别加快与可能减缓发芽后生长。进一步简化试验表明,7min酒精消毒水洗法是一种更为简易有效的小麦籽粒消毒方法。

关键词: 小麦 籽粒发芽 酒精 发芽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川麦44及其9个衍生品种比较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研究拟明确川麦44的育种贡献及其与衍生品种的特征差异,为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和充分地利用优异种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来源于文献资料、审定公告和区试总结中的相关数据,将川麦44及其9个衍生品种的系谱、产量特征和品质特性进行比较分析,以明确川麦44的育种贡献及其与衍生品种的特征差异。【结果】川麦44在9个衍生品种中的细胞核遗传贡献率为47. 22%,细胞质遗传贡献率为55. 55%,衍生品种除有来源于川麦44的簇毛麦、硬粒小麦血缘外,还有来自黑麦、人工合成小麦等的遗传背景,衍生品种原始亲本数远多于直接亲本,遗传构成来源复杂。产量比较分析显示,衍生品种区试平均产量达5852. 59 kg·hm~(-2),比川麦44区试平均产量增产15. 11%(768. 34 kg),衍生品种的产量水平提升明显。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川麦44品质指标达中强筋类型,衍生品种为中筋或弱筋类型;弱筋类型中含优质弱筋小麦2个,膨化专用弱筋小麦1个。【结论】川麦44在衍生品种中的育种遗传贡献大。实践证明,在四川省高温、高湿、弱光照生态条件下利用川麦44为亲本,能够选育高产/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是育种利用的优异亲本。

关键词: 小麦 育种 遗传贡献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田杂草发生规律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摘要:为了摸清新型耕作模式下四川小麦田杂草发生规律及防除方法,以传统翻耕为对照,连续5年,定田定点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田杂草发生规律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小麦田杂草种类基本相同。免耕不覆盖处理的杂草数量最多,翻耕次之,免耕覆盖稻草最少。小麦田杂草有2个出苗高峰:小麦播后2~3周有一个大的出苗高峰;播后6~7周有一个小高峰。不同耕作方式下杂草对小麦株高和分蘖无明显影响;免耕覆盖稻草与翻耕处理的小麦产量相当,且均明显高于免耕不覆盖处理。说明免耕覆盖稻草既可以显著降低杂草发生数量和为害,同时又可以明显增加小麦产量,应用前景广阔。

关键词: 免耕 覆盖稻草 翻耕 小麦 杂草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北部丘陵地区小麦新品种(系)抗旱性比较

四川农业科技 2018

摘要:四川是全国小麦生产的主产区之一,丘陵旱地面积大,近年来又时常受到干旱的影响,小麦极易发生减产。因此,提高四川小麦的抗旱能力是四川小麦育种亟待解决的。在干旱区域中,籽粒产量作为评价品种抗旱性强弱的核心指标。通过稻茬田和旱地两个环境的比较试验,发现旱地环境中的绵麦367、川麦60、川麦104、绵麦1403和绵麦51等品种的籽粒产量在400kg/667m~2以上,尤其是绵麦367的籽粒产量表现突出,在两种环境中的籽粒产量分别达到469.9kg/667m~2、431.1kg/667m~2。综合试验结果,绵麦367等5个品种适宜四川省丘陵旱地大面积推广种植,并能作为小麦抗旱育种的新材料。

关键词: 小麦 抗旱性 籽粒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成熟期QTL定位与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成熟期对粮食周年丰产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为了给小麦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可用的分子标记,本研究以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Bubo)和T.spelta L.衍生系(Turtur)为亲本创制的包含186个家系的RIL群体(F6)为材料,构建了包含5 301个标记(4 120个DArT标记、621个SNP标记和560个传统DArT标记),总长为2 464cM的遗传连锁图谱,利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2.5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在3年4点环境下的成熟期性状进行QTL检测,在LOD>2.5水平下,共定位到15个QTL,分布于小麦的1A、2B、2D、3A、4A、4B、5B、7A和7B染色体上,可解释4.42%~12.67%的表型变异.其中在1A染色体上控制小麦成熟期的QTL贡献率最大;4B染色体的1215714-1068877F0-44CG区间内3年3点均检测到的QTL与1215714标记遗传距离为0.01cM,近乎共分离,为下一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精准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小麦 成熟期 QT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成熟期QTL定位与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成熟期对粮食周年丰产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为了给小麦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可用的分子标记,本研究以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Bubo)和T.spelta L.衍生系(Turtur)为亲本创制的包含186个家系的RIL群体(F6)为材料,构建了包含5 301个标记(4 120个DArT标记、621个SNP标记和560个传统DArT标记),总长为2 464cM的遗传连锁图谱,利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2.5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在3年4点环境下的成熟期性状进行QTL检测,在LOD>2.5水平下,共定位到15个QTL,分布于小麦的1A、2B、2D、3A、4A、4B、5B、7A和7B染色体上,可解释4.42%~12.67%的表型变异。其中在1A染色体上控制小麦成熟期的QTL贡献率最大;4B染色体的1215714-1068877F0-44CG区间内3年3点均检测到的QTL与1215714标记遗传距离为0.01cM,近乎共分离,为下一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精准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小麦 成熟期 QT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戊唑醇拌种对不同小麦品种种子萌发的影响

种子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纸床法研究了4种戊唑醇拌种浓度(药种比分别为1∶1 000、1∶500、1∶250)对10个四川小麦品种种子萌发的影响。和清水相比,戊唑醇拌种对参试品种的发芽率无明显影响,但促进了发芽指数的提高。随着拌种浓度的增加,胚芽长和最长根长普遍呈下降趋势,川麦42、内麦836的降幅相对较小,但1∶1 000拌种浓度还促进了川育23胚芽长和最长根长的增加。以上结果表明,推荐的戊唑醇拌种剂量(药种比1∶1 000)对四川小麦多数品种较为安全。

关键词: 戊唑醇 拌种 小麦 萌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盆地9000kg hm~(-2)产量潜力小麦品种的花后冠层结构、生理及同化物分配特性

作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四川盆地小麦高产育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高产生理研究相对滞后。本研究以2011—2015连续5年的田间试验,比较了高产和一般产量潜力品种花后群体冠层结构、主要生理指标和同化物的转运分配特性,旨在揭示四川小麦9000 kg hm-2高产品种的生理基础。选择代表性高产潜力品种和一般产量潜力品种各3个,高产潜力品种产量平均9422 kg hm~(-2),比一般产量潜力品种高14.3%,增产原因是生物量或收获指数的提高。相比一般产量潜力品种,高产潜力品种旗叶短且宽,长宽比低于10,开花初期至灌浆中期叶基角和开角增加明显。开花至灌浆后期,高产潜力品种顶三叶的SPAD值及花后0 d和20 d的群体光合速率显著高于一般产量潜力品种,群体光合速率以10:00–12:00的差异最大。此外,高产潜力品种在开花期茎鞘生物量所占比例较高,而成熟期籽粒所占比例较一般产量潜力品种高1~4个百分点。籽粒产量与小麦形态、生理参数关系密切,与灌浆期旗叶基角(r=0.947,P<0.01)和倒二叶基角(r=0.963,P<0.01)呈正相关,与旗叶长宽比(r=-0.913,P<0.01)和倒二叶长宽比(r=-0.911,P<0.01)呈负相关;与开花期顶三叶SPAD值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5、0.90和0.82(P<0.01);与成熟期穗轴干重比例呈负相关(r=-0.956,P<0.01)。本研究表明,株高适中、株型紧凑,花后冠层叶绿素含量和群体光合速率较高,以及合理的物质分配,是高产潜力品种获得高产的生理基础。

关键词: 小麦 冠层结构 群体光合速率 干物质分配 籽粒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空间环境诱导小麦变异及ISSR多态性研究

核农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空间环境诱变对小麦农艺性状和分子水平变异的影响,本试验对实践八号返回式育种卫星搭载的3份普通小麦品种(系)干种子的SP1农艺性状变异和SP4、SP5选系的ISSR分子标记多态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空间环境诱变后小麦SP1农艺性状与野生型差异明显,不同小麦基因型对空间环境诱变的敏感性不同。突变系与野生型的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8226~0.8777之间,与野生型相比,突变系在多个位点发生了DNA水平上的改变。突变系与野生型之间的Nei's遗传距离和各品种对空间环境诱变的敏感性结果不一致,其可能原因是人工选择增大了突变后代中有利变异的频率。综上,空间环境诱变引起了小麦分子水平的变异,这为我国小麦的空间育种提供了一批优异的育种材料。

关键词: 空间环境诱变 小麦 农艺性状 ISSR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