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籽粒产量(模糊匹配)
6条记录
播种方式对直播杂交籼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22

摘要:四川省杂交稻直播生产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探究播种方式对直播杂交籼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旨为优化杂交籼稻机械化精量直播技术提供支撑.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设置3种播种方式:人工撒播、无人机条播、机械穴播,研究播种方式对直播杂交籼稻出苗质量、秧苗形态和干重、分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机械穴播较人工撒播、无人机条播成苗率分别提高11.05%和14.01%,出苗整齐度分别提高27.17%和24.93%,秧苗根重增加27.03%和27.64%,秧苗地上部干重增加10.88%和17.61%,籽粒产量明显增加.机械化精量穴直播是充分发挥直播杂交籼稻高产的有效途径;无人机条播实现秧苗成行有序生长,兼顾高产高效,劳动强度更低,值得大面积推广.

关键词: 杂交籼稻 机械穴播 无人机条播 人工撒播 籽粒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北部丘陵地区小麦新品种(系)抗旱性比较

四川农业科技 2018

摘要:四川是全国小麦生产的主产区之一,丘陵旱地面积大,近年来又时常受到干旱的影响,小麦极易发生减产。因此,提高四川小麦的抗旱能力是四川小麦育种亟待解决的。在干旱区域中,籽粒产量作为评价品种抗旱性强弱的核心指标。通过稻茬田和旱地两个环境的比较试验,发现旱地环境中的绵麦367、川麦60、川麦104、绵麦1403和绵麦51等品种的籽粒产量在400kg/667m~2以上,尤其是绵麦367的籽粒产量表现突出,在两种环境中的籽粒产量分别达到469.9kg/667m~2、431.1kg/667m~2。综合试验结果,绵麦367等5个品种适宜四川省丘陵旱地大面积推广种植,并能作为小麦抗旱育种的新材料。

关键词: 小麦 抗旱性 籽粒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盆地9000kg hm~(-2)产量潜力小麦品种的花后冠层结构、生理及同化物分配特性

作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四川盆地小麦高产育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高产生理研究相对滞后。本研究以2011—2015连续5年的田间试验,比较了高产和一般产量潜力品种花后群体冠层结构、主要生理指标和同化物的转运分配特性,旨在揭示四川小麦9000 kg hm-2高产品种的生理基础。选择代表性高产潜力品种和一般产量潜力品种各3个,高产潜力品种产量平均9422 kg hm~(-2),比一般产量潜力品种高14.3%,增产原因是生物量或收获指数的提高。相比一般产量潜力品种,高产潜力品种旗叶短且宽,长宽比低于10,开花初期至灌浆中期叶基角和开角增加明显。开花至灌浆后期,高产潜力品种顶三叶的SPAD值及花后0 d和20 d的群体光合速率显著高于一般产量潜力品种,群体光合速率以10:00–12:00的差异最大。此外,高产潜力品种在开花期茎鞘生物量所占比例较高,而成熟期籽粒所占比例较一般产量潜力品种高1~4个百分点。籽粒产量与小麦形态、生理参数关系密切,与灌浆期旗叶基角(r=0.947,P<0.01)和倒二叶基角(r=0.963,P<0.01)呈正相关,与旗叶长宽比(r=-0.913,P<0.01)和倒二叶长宽比(r=-0.911,P<0.01)呈负相关;与开花期顶三叶SPAD值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5、0.90和0.82(P<0.01);与成熟期穗轴干重比例呈负相关(r=-0.956,P<0.01)。本研究表明,株高适中、株型紧凑,花后冠层叶绿素含量和群体光合速率较高,以及合理的物质分配,是高产潜力品种获得高产的生理基础。

关键词: 小麦 冠层结构 群体光合速率 干物质分配 籽粒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耕作方式下气候条件对冬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基于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的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不同耕作方式和气候条件对成都平原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本文运用2005-2011年冬小麦3种耕作方式(周年旋耕无秸秆还田CK,麦免稻旋WZRR,麦稻双免WZRZ)籽粒产量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在不同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生育期气候因素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3种耕作方式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基本上一致。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动态表明:伴随籽粒产量水平的上升,拔节-抽穗期日平均温度的促进作用将不断增强,拔节-抽穗期的日最低温度,日照时数和抽穗-成熟期日照时数的正面影响均逐渐减弱;抽穗-成熟期日最高温度对籽粒产量的抑制作用随着产量水平的提升而不断加强。

关键词: 小麦 耕作方式 气候条件 籽粒产量 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突破小麦产量瓶颈的机会与潜力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人工合成小麦Syn-CD780及其衍生品种川麦42与优良栽培品种杂交构建的2个重组近交系群体为材料,进行多环境(年份×地点)田间试验和产量性状QTL分析,探讨利用人工合成小麦资源突破小麦产量瓶颈的机会与潜力。结果表明:①所考察性状均呈连续性变异和双向超亲分离。S12群体(Syn-CD780×川育12)高产株系平均单产6.70 t/hm2,比川育12提高6.4%,增产缘于千粒质量的显著提高(10.0%);S16群体(川麦42×川农16)高产株系平均单产7.9 t/hm2,比川农16增产18.1%,增产缘于粒数/m2和千粒质量的共同提高。②基于S16群体实验数据,共检测到LOD>3.0的产量性状QTLs 55个。其中,产量QTLs 7个,贡献率7.5%~27.3%,均来自CM42;产量构成因素QTLs 48个,贡献率7.8%~32.8%。利用人工合成小麦或其衍生品种突破四川盆地小麦产量瓶颈的潜力较大。

关键词: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 籽粒产量 产量性状 QTL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收获指数在小麦高产育种中的应用

西南农业学报 1989

摘要:运用生物统计方法,连续五年研究了部分小麦品种和部分杂交后代的收获指数及其变化,探讨了不同肥力水平下,收获指数与籽粒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收获指数在不同品种和不同组合间差异较大;主穗茎收获指数可代表全株收获指数:株高是影响收获指数的主要因素之一;收获指数在中肥下最高,高肥次之,低肥最低,但有些品种的收获指数和籽粒产量可随肥力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收获指数可以遗传。把收获指数作为重要性状,筛选出了高产、高收获指数的新品种305—1和315—1。

关键词: 小麦 育种 收获指数 籽粒产量 品种 四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