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种植密度(模糊匹配)
35条记录
密度对不同生态区马铃薯产量及块茎空间分布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群体密度对四川不同生态区马铃薯产量及空间分布的影响,为马铃薯机械化采收提供依据。【方法】以"川芋117"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在平原生态区(四川成都温江)和盆周山地生态区(四川雅安汉源)研究5个密度(分别为6,9,12,15,18万株/hm~2)对马铃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块茎横向和纵向分布距离、不同质量块茎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1)在试验密度范围内,平原生态区马铃薯产量与密度呈凸二次函数关系,在密度为15.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山地生态区马铃薯产量与密度呈递增的线性关系,在密度为18万株/hm~2时产量最高。2)密度对两个生态区单薯质量影响较大,但提高产量的主攻方向不同,平原生态区以提高单株产量为核心,山地生态区则以提高群体产量为目标。3)随密度的增加,两个生态区马铃薯块茎在纵向分布距离的集中度降低,横向分布距离上的集中度增加,块茎平均纵向分布距离与密度呈正向递增的双曲线函数关系,平原生态区和山地生态区纵向分布距离的最大值分别为8.415 2和8.413 0cm,差异不大;平均横向分布距离与密度呈正向递减的双曲线函数关系,平原生态区和山地生态区横向分布距离的最小值分别为8.766 6和8.544 1cm。4)通过建立的单薯质量空间分布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发现,密度主要影响80g以上块茎的数量和空间分布情况;80g以上块茎主要分布于纵向6~10cm和横向12~20cm的空间,且高密度下,80g以上块茎的数量和横向分布范围显著降低。当横向分布距离大于20cm时,平原生态区以40g及以下块茎为主,山地生态区则以40~80g块茎为主。【结论】改变密度能影响单位面积结薯数,从而有效控制块茎大小,最终影响块茎在纵向和横向分布距离上的集中程度。

关键词: 马铃薯 生态区 种植密度 空间分布 产量构成 人工神经网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及行距配置对直播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旨在构建四川盆地直播油菜适宜机收的高产群体结构。【方法】于2013/2014、2014/2015年选用中熟杂交油菜品种川油36,在成都平原区系统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15×104~60×104株/hm2)及行距配置(20 cm、30 cm、40cm、40 cm+20 cm)对直播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种植密度对直播油菜农艺性状有重要影响,增密处理(30~60万株/hm2)可提高主序角果所占比例。随种植密度的加大(15~60万株/hm2),籽粒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密度在3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继续增加密度,籽粒产量则显著降低。种植密度对籽粒品质的影响不显著。相同密度(30~36万株/hm2)下,不同行距配置(20 cm、30 cm、40 cm、40 cm+20 cm)对直播油菜农艺性状和籽粒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但较宽的行距配置(30 cm、40 cm)的主序角果数和产量均高于窄行距(20 cm),籽粒含油率则显著高于窄行距(20 cm)。【结论】在充足施肥条件下,直播油菜适宜机收和高产的种植密度为30~36万株/hm2,行距配置以等行距30~40 cm为宜,或采用宽窄行40 cm+20 cm。

关键词: 直播油菜 种植密度 行距配置 农艺性状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双低杂交油菜宜油21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2017

摘要:以优质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宜油21为试验材料,通过播种期(X1)、种植密度(X2)和施氮量(X3)进行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在育苗移栽方式下,研究各因素对宜油21产量的影响,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解析和模拟寻优,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宜油21产量均有重要影响,其大小为:施氮量>播种期>种植密度,表明在实际生产中宜油21主控措施应是氮肥施用量和播种期;播种期与种植密度间的互作效应最大,并达到显著水平。在充足的水肥条件下,迟播高密度,宜油21产量最高,早播低密度也可获得高产,但迟播低密度,产量最低;在一定的栽培管理措施下,产量达2 860 kg/hm~2以上的最佳播种期、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分别为9月25日~29日、92 839~104 399 株/hm2和215.8~242.8 kg/hm~2。

关键词: 宜油21 育苗移栽 产量 播种期 种植密度 施氮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对杂交糯高梁群体库源关系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密度为主区,设置4个密度(9.0万、10.5万、12.0万、13.5万株/hm2)处理,副区为3个杂交糯高粱品种,共计12个处理,小区面积14m2,3次重复.研究杂交糯高粱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群体库源特征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各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和源生产能力均与密度显著相关,增加种植密度是增源的关键措施,增加密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群体有效库容量,因此,合理的密植是实现库源协调的关键措施.在高密度条件下,增加穗粒数是进一步提高有效库容量的关键措施.选用类似于泸糯8号这种源足、库大的品种,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是四川东南部杂交糯高梁进一步高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种植密度 糯高粱 库源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对杂交糯高粱群体库源关系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密度为主区,设置4个密度(9.0万、10.5万、12.0万、13.5万株/hm~2)处理,副区为3个杂交糯高粱品种,共计12个处理,小区面积14m~2,3次重复。研究杂交糯高粱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群体库源特征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各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和源生产能力均与密度显著相关,增加种植密度是增源的关键措施,增加密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群体有效库容量,因此,合理的密植是实现库源协调的关键措施。在高密度条件下,增加穗粒数是进一步提高有效库容量的关键措施。选用类似于泸糯8号这种源足、库大的品种,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是四川东南部杂交糯高粱进一步高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种植密度 糯高粱 库源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田杂草发生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杂草学报 2016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39 000~63 000株/hm~2对春玉米和夏玉米田间杂草数量和生物量、玉米株高、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春玉米田总杂草的数量,春玉米田和夏玉米田总杂草的生物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呈逐渐降低趋势;春玉米的株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高,夏玉米的株高变化不明显;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玉米的产量呈现增加趋势,尤其是种植密度较低时,春玉米的产量增幅明显。因此,在四川省适当提高玉米的种植密度既可以降低田间杂草发生量,又可以增加玉米产量,但春玉米种植密度不宜高于57 000株/hm~2,夏玉米最高可达63 000株/hm~2。

关键词: 玉米 种植密度 杂草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对甜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耕作与栽培 2016

摘要:为探索甜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甜玉米品种"粤甜16号"主要农艺性状、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粤甜16号"的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种植密度在3200株/667m~2时玉米植株群体和个体能够得到协调发育,综合性状较合理,产量、产值均较高。

关键词: 种植密度 甜玉米 农艺性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烤烟新品系YY-08栽培技术研究

天津农业科学 2016

摘要:为探讨烤烟新品系YY-08适宜的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研究了施氮量、氮磷钾配比和种植密度对YY-08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氮磷钾配比对烟叶经济性状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种植密度对烟叶等级、产量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对产值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施氮量>氮磷钾配比>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施氮量>种植密度>氮磷钾配比。通过烟株农艺性状、烟叶经济性状、烟叶外观质量和化学成分分析得出YY-08适宜的施氮量为90 kg·hm-2,氮磷钾配比为1∶2.5∶3.5,种植密度为13 500株·hm-2。

关键词: YY-08 正交设计 施氮量 氮磷钾配比 种植密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和采摘频率对川菜薯211茎尖产量及食用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大田试验种植菜用甘薯品种川菜薯211,研究不同种植密度(20万、24万、28万株/hm2)和不同采摘频率(6、9 d/次)对其茎尖产量及食用品质的影响,为川菜薯211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当密度为28万株/hm2时,茎尖产量最高,分枝数最多,茎尖含水率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呈上升趋势;采摘频率为6 d/次时,茎尖产量最高;而采摘次数越多,单株茎尖质量越低,茎尖含水率越大。当种植密度为28万株/hm2、采摘频率为6 d/次时,茎尖产量最高,达64.70 t/hm2,茎尖含水率最高,达到85.77%。综合分析,川菜薯211要达到高产、高品质,最佳的种植密度为28万株/hm2,适宜采摘频率为6 d/次。

关键词: 川菜薯211 种植密度 采摘频率 茎尖产量 食用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和肥力对大蒜叶枯病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摘要:[目的]了解种植密度和肥力对大蒜叶枯病的影响,为大蒜的优质高产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成都温江地区种植密度和肥力对大蒜叶枯病的影响。[结果]大蒜叶枯病发生存在2个发病高峰期,分别在每年的1月和4月。病情指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平均最高病情指数为67.47,平均最低病情指数为32.07;各种植密度间病情指数差异极显著。各肥力水平下病情指数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与D9(CK)相比,最好的处理为D8(N100-K200-P100)处理,病情指数为31.10。[结论]低密度有利于减少叶枯病的发生;氮肥过多会导致病害发生偏重,而增施磷肥和钾肥有利于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降低病害的严重度。

关键词: 大蒜叶枯病 种植密度 肥力 流行动态 病情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