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1246条记录
不同树形青脆李光合特效及果实品质研究

中国南方果树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4年生青脆李为试材,在相同光照条件下,比较了三主枝开心形、四主枝开心形、主干形、“Y”字形和UFO形等5种树形青脆李的光合作用强度及果实品质。结果表明,四主枝开心形的光合作用强度及果实品质均表现为最佳,其次是“Y”字形和三主枝开心形,最后是UFO形和主干形。

关键词: 青脆李 树形 光合作用 果实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及利益分配机制的实证研究-基于四川省的调研

西南农业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推进农业科技成果更有效地转化,构建稳定的转化模式及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方法】通过实地调研四川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涉及的相关主体,总结典型的转化模式,综合考虑参与主体的风险承担、技术创新、合作程度等因素,构建修正Shapley值法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模型,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各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1)政府、科研单位、农业企业、经销商/零售商、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之间已形成了包括公益性、经营性和扶贫性等多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不同模式下各合作主体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专业分工效率、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创造出更高的整体收益和个体收益。(2)构建以农业企业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可以形成更高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3)修正后的利益分配方法由于纳入了参与主体风险承担、技术创新和合作程度的影响,更符合实际且有利于合作的长期稳定。【结论】通过加大对农业企业主导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增强不同主体间合作创新的协同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有利于推动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关键词: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农业企业主导 利益分配机制 修正Shapley值法 合作创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成熟度、温度对乙烯处理"金艳"猕猴桃后熟特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探讨成熟度和不同温度对乙烯处理金艳猕猴桃后熟特性的影响,为合理制定猕猴桃催熟方案提供理论依据。以金艳猕猴桃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成熟度果实(盛花期后154~159 d)在外源乙烯(100μL/L)处理后的果实品质特性,以及不同温度条件下外源乙烯催熟果实后熟特性。结果显示,采用100μL/L外源乙烯处理可实现盛花期后(DAFB) 154~189 d金艳猕猴桃的快速软化,货架3 d果实硬度降低至商品成熟度(<1 kgf),软化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13.0%~14.0%,可滴定酸含量降低至0.4%以下,但盛花期后175 d果实催熟后果肉颜色品质显著优于低成熟度果实,成熟度越高乙烯催熟效果越明显。温度对外源乙烯催熟效果影响较大,乙烯处理可显著加速/改变20℃货架温度条件下果实的软化进程,而对10℃条件下果实软化作用效果不明显。以上研究表明,温度和成熟度对外源乙烯催熟金艳猕猴桃效果均有影响,且主要受温度影响,成熟度对外源乙烯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成熟度越高对乙烯的敏感性越高。该研究为猕猴桃早采上市及人工催熟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 猕猴桃 金艳 乙烯 催熟 温度 后熟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时代我国小农户价值功能再审视、发展境况及现代化转型路径

决策咨询 2023

摘要:小农户的发展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主线,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小农户的贡献,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更是无法离开小农户而另辟蹊径。深刻辨析新时代我国小农户的价值功能、发展境况,并促其现代化转型,既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和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重难点所在。

关键词: 小农户 价值功能 发展境况 现代化转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壳聚糖对桃树生长的影响

湖南农业科学 2023

摘要:壳聚糖是一种由几丁质衍生而来的经济适用的生物刺激素,试验以早熟桃早蜜为材料,研究了叶面喷施0(CK)、1、2、4、6 g/L壳聚糖对桃树新梢生长和叶片相关指标的影响,以期筛选出促进桃树生长的最佳壳聚糖浓度。结果表明:试验所用各浓度壳聚糖均能促进桃树新梢的生长,增加新梢的长度和基部、中部、顶部粗度,其中以4 g/L处理的效果最佳;各浓度壳聚糖均能增加桃树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但对叶绿素a/b的比值无显著影响,以4 g/L处理的效果最佳;各浓度壳聚糖均显著提高了桃树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4 g/L处理的活性最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壳聚糖浓度为1和2 g/L时显著提高,在浓度为6 g/L时显著降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着壳聚糖浓度的升高而增加。综上所述,壳聚糖能促进桃树生长,浓度为4 g/L时效果最佳。

关键词: 叶面喷施 壳聚糖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消毒与除沙不同频次组合对五龄大蚕期家蚕生长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消毒与除沙次数最优组合对五龄大蚕期家蚕生长的影响,筛选适宜的大蚕期省力化饲育技术,为家蚕新品种选育、品种资源保护及生产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天然彩色茧蚕品种蜀黄1号为试材,研究不同处理(T1,不除沙+每天消毒;T2,不除沙+隔天消毒;T3,不除沙+仅眠起时消毒;T4,隔天除沙+每天消毒;T5,隔天除沙+隔天消毒;T6,隔天除沙+仅眠起时消毒;T7,每天除沙+每天消毒;T8,每天除沙+隔天消毒;T9,每天除沙+仅眠起时消毒)对家蚕五龄蚕期人工耗时与万蚕产茧量、五龄病蚕率、全茧量等9个饲育指标及解舒率、茧丝长、洁净等7个茧丝质指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择7个主要性状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春季5盒蚕种平均每天人工耗时为6.69-17.18 h/d,秋季为5.43~14.58 h/d,除沙、消毒次数与人工耗时呈明显正比关系;春季和秋季人工耗时均以T3最短,T2其次,T7最长,各处理间差异显著.相同消毒处理下,除沙次数越多,五龄病蚕率、簇中死笼率越高,全茧量和万蚕产茧量越低;相同除沙处理下,消毒次数越多,全茧量及纤度越低,解舒率每天消毒的最低.春季主成分综合得分为83.90~97.40分,表现为T6>T3>T9>T2>T5>T1>T4>T7>T8;秋季主成分综合得分为61.50~75.90分,表现为T7>T6>T8>T1>T3>T5>T2>T4>T9.[结论]五龄大蚕春季消毒/除沙频次的最优组合为隔天除沙+仅起蚕消毒,最差的组合是每天除沙+隔天消毒;秋季的最优组合为每天除沙+每天消毒,最差的组合为每天除沙+仅起蚕消毒.春季气候、饲料条件较好,除沙、消毒次数越少越好;秋季高温多湿、饲料差,应勤除沙且多用石灰消毒排湿.

关键词: 五龄蚕 除沙次数 消毒次数 省力化养蚕 主成分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间作模式对桑园土壤养分及产量效益的影响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桑园间作模式下各间作体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差异,并优化桑园间作,以桑树净作(CK)为对照,另设桑树间作大豆(MS)、桑树间作花生(MP)、桑树间作甘薯(MSt)、桑树间作马铃薯(MPt)4种间作模式,分析了5种模式对桑园土壤肥力、桑叶及间作物产量、种间竞争力指数和系统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模式显著影响了桑园土壤养分含量、系统产量和综合经济效益.土壤养分随生育时期而变化,至共生结束,MS,MP两种养地间作模式土壤pH值分别降低了2.37%,0.39%,全氮和全钾含量比共生前分别增加了0.76%,11.49%和2.03%,0.26%; MSt, MPt两种耗地作物土壤pH值升高了5.71%,4.34%,土壤全磷含量降低了5.56%,2.04%,两者在土壤全氮和全钾含量的变化规律相反:MSt减少11.41%、 MPt增加8.03%, MSt增加0.83%、 MPt减少8.50%.与净作相比,MS,MSt, MPt模式下桑叶产量分别提高32.90%,35.50%,13.05%, MP降低10.55%,间作物产量较净作减少,但系统产量总体增加.除花生外,间作下大豆、甘薯、马铃薯的种间竞争能力均弱于桑树;各模式产投比从大到小依次为:MS,MP,MSt, MPt;间作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MSt, MS, MPt和MP模式分别增加了间作物纯收入.综合考虑土壤养分含量、产投比、 LER值和桑园综合经济效益等因素,在桑园中间作大豆具有更高的土壤可持续性和经济推广价值.

关键词: 桑园间作 土壤养分 土地当量比 产量 综合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省育成小麦品种和高代品系对条锈病的抗病性评价

植物保护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四川省不仅是条锈菌冬繁区,也是我国东部麦区重要的春季初侵染菌源地和毒性变异地。准确评价四川小麦新育成品种和高代品系对条锈病的抗性水平,能为合理培育和使用抗病品种提供重要依据。利用当前条锈菌优势小种和4个地点的成株期鉴定圃对来自四川省的115份小麦育成品种和299份高代品系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新育成品种苗期对优势小种的高抗CYR32、CYR33和CYR34的比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对CYR32的高抗比例为40.9%、对CYR34的高抗比例为17.4%,而供试高代品系高抗比例从52.3%降至46.2%;中抗类型育成品种从20.0%增加到40.9%,高代品系从19.6%增加至33.2%。表明条锈菌优势小种更替后一些材料仍保留了部分抗性,后期选育的高代品系兼顾对新小种的抗病性。育成品种在四川成都和甘肃清水成株期鉴定,高抗品种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为13.9%和3.5%,但高代品系高抗类型比例较高,分别为42.2%和8.5%,表明甘肃和四川条锈菌的致病类型和发病环境条件存在较大差异,近年来四川小麦成株抗条锈病育种取得显著进展。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抗病性评价 全生育期抗性 成株抗性 基因聚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花藏茶醇提物不同极性部位的多酚成分及体外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金花藏茶醇提物不同极性部位多酚成分及其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采用液-液萃取金花藏茶醇提物,得到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和水层三个极性部位。采用福林酚法和AlCl3-乙酸钾比色法分别测量醇提物及三个极性部位的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醇提物及三个极性部位的主要多酚类单体含量,并采用DPPH、ABTS+自由基清除以及铁离子螯合三种方法比较各类部位的抗氧化作用,通过CCK8法检测不同极性部位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金花藏茶乙酸乙酯层含有的多酚和黄酮含量较其它不同极性部位最多,分别为384.65 mg/g和188.82 mg/g,以没食子酸(GA)、没食子儿茶素(GC)和表没食子儿茶素(EGC)为主要酚类成分。抗氧化活性试验显示,对照维生素E,不同极性部位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能力的大小为,维生素E>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醇提物>水层,各样品间差异显著(P<0.05);对照EDTA,不同极性部位均有一定的亚铁离子螯和能力,EDTA(IC50为48.3μg/mL)>乙酸乙酯层(332.4μg/mL)>正丁醇(1332.0μg/mL)>醇提物(1846.0μg/mL)及水层(1952.0μg/mL),除水相和醇提物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他样品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抗氧化综合能力排序为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醇提物>水层。各极性部位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均具有一定的增殖抑制作用,且作用均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其中乙酸乙酯层对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强(IC50为111.6μg/mL)。相对其它各层分,乙酸乙酯层抗氧化活力及抑制HeLa细胞增殖能力均最强,这与其中多酚和黄酮含量最多有关。本研究为金花藏茶的抗氧化和抗肿瘤的健康功效提供了初步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金花藏茶 醇提物 体外抗氧化活性 体外抗肿瘤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系)抗病基因检测

西南农业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旨在研究四川小麦抗赤霉病的基因资源,培育赤霉病综合抗性中抗以上的小麦品种。【方法】利用土表接种法鉴定出156份赤霉病达中抗水平的小麦品种或高代品系,通过已知赤霉病抗性基因Fhb1、Fhb2、Fhb4和Fhb5以及部分抗条锈病基因和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抗性基因的组成。【结果】经抗病基因分子标记检测,在供试的156份赤霉病抗性材料中仅检测出2份材料(20引979和20间2506-10)分别含有抗赤霉病基因Fhb1和Fhb5。同时,检测出含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Yr5、Yr15、Yr18、Yr26和YrAs2388的材料分别为4、63、9、3、14份,在供试材料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56%、40.38%、5.77%、1.92%和8.97%。检测出含白粉病抗性基因Pm21的材料44份,在供试材料中的分布频率为28.21%。抗病基因的分布表明,122份供试材料含有至少1个抗病基因,其中6份材料含有条锈病和白粉病2种抗病基因,9份材料中聚合了2个抗条锈病基因,剩余的106份材料仅含有1个抗病基因。仅1份供试材料(20间2506-10)同时含有赤霉病、条锈病和白粉病3种抗病基因。【结论】四川小麦缺乏遗传背景明确的抗赤霉病资源,因此四川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在充分利用本地抗赤霉病资源的同时应加强引进已知抗源的资源加以利用。

关键词: 小麦 小麦赤霉病 Fhb基因 分子检测 抗病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