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蒋鹏(精确检索)
作者:徐富贤(精确检索)
作者:熊洪(精确检索)
作者:张林(精确检索)
作者:郭晓艺(精确检索)
作者:朱永川(精确检索)
作者:周兴兵(精确检索)
作者:刘茂(精确检索)
23条记录
测苗定氮综合氮素管理提高直播稻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直播水稻生长期和养分吸收均不同于传统插秧稻。本研究比较了直播稻不同品种对苗期定氮综合氮素管理措施的响应,以期为直播稻的最佳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6—2017年在成都平原,以超级杂交稻、普通杂交稻、普通常规稻为材料进行了田间试验。设置两种氮肥调控处理:"一基多追"(即基肥、苗肥、分蘖肥、穗肥,N1)和"无基多追"(即氮肥不基施,中后期采用测苗定氮综合氮肥管理技术,N2),以不施氮为对照(N0)。于分蘖中期、幼穗分化期、齐穗期,采用叶绿素仪(SPAD-502)测定叶片SPAD值。于收获期,取样测定氮磷钾含量,调查产量及产量构成。【结果】与N1处理相比,N2处理施氮量减少了33.3%~40.0%,直播稻产量并未出现显著下降;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吸收利用率平均分别提高了48.9%、56.7%、11.9%;N2处理直播稻氮、钾吸收量平均分别降低了10.8%、5.8%;生产1000kg稻谷氮、钾需求量平均分别降低了9.4%、4.0%,磷吸收量和生产1000 kg稻谷磷需求量与N1处理相当。与普通杂交稻和普通常规稻相比,相同氮素管理措施下,超级杂交稻产量平均增加了11.7%,氮、磷、钾吸收量平均分别增加了21.5%、37.7%、17.5%,每生产1000 kg稻谷氮、磷、钾需求量平均分别增加了8.9%、24.3%、6.5%。超级杂交稻较高的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和较低的氮、磷、钾收获指数是其生产单位稻谷氮、磷、钾需求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结论】直播稻基肥不施氮,中后期采用测苗定氮综合氮肥管理技术,不仅可以减少1/3的氮肥投入量,还可维持直播稻较高的产量,减少生产1000 kg稻谷的需氮量和需钾量,提高氮肥效率。超级杂交稻比普通杂交稻和常规稻更适合采用测苗定氮综合管理技术。

关键词: 直播稻 超级杂交稻 氮肥利用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田养鱼模式下减量施氮对杂交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稻米 2020

摘要:以大穗型杂交中稻蓉18优1015和多穗型杂交中稻内6优103为材料,于2018年在四川泸县开展试验,研究稻鱼共生模式下不同施氮量(N0,不施氮;N1,减氮66.6%;N2,减氮33.3%;CK,常规施氮,施氮量135 kg/hm~2)对杂交中稻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干物质、收获指数、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穗型杂交中稻产量以N2处理最高,较CK增加2.8%;多穗型杂交中稻产量以CK最高,较N2、N1处理分别增加5.3%、20.4%;随施氮量的增加,杂交中稻有效穗数、干物质量呈显著增加的趋势,结实率、收获指数则呈下降趋势,减量施氮对杂交中稻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不显著;大穗型杂交中稻的氮肥农学利用率N2、N1处理较CK分别增加63.2%、45.6%,多穗型杂交中稻氮肥农学利用率N2处理较CK增加了27.4%;随施氮量的增加,杂交中稻氮肥偏生产力呈显著下降趋势,与CK相比,N2、N1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了74.6%和48.2%。可见,在稻田养鱼模式下,综合考虑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杂交中稻的适宜减氮量为33.3%。

关键词: 稻鱼模式 施氮量 杂交中稻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麦轮作下播种量对不同熟期直播杂交稻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

中国稻米 2020

摘要:为探明成都平原稻-麦轮作模式下播种量和品种熟期对直播稻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早熟杂交稻品种川作优8727、中熟杂交稻品种辐优838、迟熟杂交稻品种内6优107为材料,于2019年采用人工撒播栽培方式在成都平原进行不同播种量(15.0、22.5、30.0、37.5、45.0 kg/hm2)大田试验.结果 表明,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直播稻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川作优8727以播种量30.0 kg/hm2的处理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最高,辐优838和内6优107以播种量22.5 kg/hm2的处理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最高;与辐优838和内6优107相比,川作优8727产量分别增加了8.8%、3.7%,其增产优势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数、结实率和收获指数上,光能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5.3%、13.3%.可见,成都平原稻-麦两熟区水稻麦后直播种植宜采用早熟杂交稻品种,其适宜播种量为30.0 kg/hm2.

关键词: 直播 杂交稻 播种量 光能利用效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杂交中稻品种开花期耐高温性鉴定

中国稻米 2020

摘要:2013年、2016年分别以40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在人工气候室和自然高温条件下鉴定了不同品种开花期的耐高温性。结果表明,人工气候室模拟高温下鉴定耐高温指数≥0.5的品种,两种条件下的耐高温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人工气候室模拟高温下鉴定的耐高温指数≤0.49的品种,两种条件下的耐高温指数的相关性不显著,原因在于部分在人工气候室模拟高温下鉴定的不耐高温品种在自然条件下因花时早而避开了高温伤害,仍表现出较高的耐高温指数。根据开花期耐高温性可以把杂交水稻分为耐避双重型、耐高温型、避高温型和高温敏感型4种类型。

关键词: 杂交中稻 开花期 耐高温指数 耐高温类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水灌溉条件下杂交中稻品种比较研究

中国稻米 2019

摘要:为给稻田养鱼模式提供适宜的水稻品种,以15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在移栽后20 d至成熟期淹深水(15 cm)条件下,不同品种的产量及其相关因子表现.结果表明,川谷优2348、宜香优2115、奇优894、蓉优22等4个杂交组合在淹深水条件下产量相对较高,比15个组合的平均产量高14.54%~20.74%,通径分析表明,对产量直接正效应较大的前3个因子从高到低依次为有效穗数、千粒重、每穗粒数.

关键词: 杂交中稻 深水灌溉 品种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物农药对杂交中稻齐穗期螟虫的防治效果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稻米 2019

摘要:2018年在四川省德阳市进行大田试验,比较了5种生物农药对杂交中稻齐穗期螟虫的防治效果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绿僵菌对杂交中稻齐穗期螟虫的防治效果最好,其白穗率最低,较化学农药康宽降低了27.5%;白僵菌、苏云金杆菌、苦参碱、藜芦碱处理齐穗期的白穗率均高于康宽处理,但差异不显著.与康宽处理相比,绿僵菌处理的杂交中稻产量增加了3.0%,增产不显著;白僵菌、苏云金杆菌、藜芦碱处理的杂交中稻产量与康宽处理相当.综合产量和白穗率来考虑,用绿僵菌对杂交中稻齐穗期螟虫(二代螟虫)进行防治较为适宜.

关键词: 生物农药 杂交中稻 防治效果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川南冬水田杂交中稻品种与气候互作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改善大面积生产的水稻稻米品质,2015年和2016年以杂交中稻优质稻品种‘旌优127’、高产品种‘Ⅱ优602’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并设置高氮低密与低氮高密两种栽培方式,研究了杂交中稻品种、气候及栽培方式互作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推迟,整精米率、长宽比呈升高趋势,垩白度、胶稠度呈下降趋势,垩白粒率则呈"V"字型变化;高氮低密与低氮高密两个栽培方式间稻米品质差异不显著,栽培方式与年度、品种、播种期对稻米品质的互作效应均不显著;整精米率、垩白度、垩白粒率、长宽比同时受年度、播种期和品种的互作效应显著,胶稠度在年度和品种间互作效应显著,直链淀粉含量在播种期和品种间互作效应显著。对稻米品质影响程度的降序排列是品种、气候、栽培方式。有利于提高稻米品质的气象条件为:播种—移栽相对湿度小、日平均气温高,移栽—拔节期日平均气温低、日照时数少,拔节—齐穗期日最高气温低、日最低气温高、日均相对湿度低,齐穗—成熟期日照时数少。水稻抽穗前的气象因子通过改变穗粒结构而间接影响米质,抽穗后温度升高引起籽粒灌浆速度加快致稻米品质下降。

关键词: 杂交中稻 品种 气象因子 栽培方式 稻米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品种、栽培方式与气象因子对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中国稻米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杂交中稻品种旌优127和Ⅱ优602为材料,在5个播期和2种栽培方式下,研究了品种、栽培方式及气象因子对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栽培方式及品种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均有显著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播期、品种、栽培方式,但三者的互作效应不显著。随着播期推迟,蛋白质含量呈增加趋势,高氮低密处理比低氮高密处理显著提高,Ⅱ优602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旌优127。水稻抽穗前各生育阶段气温高、降水量大有利于稻米蛋白质的积累;但不同品种的关键气象因子有所不同,旌优127整个水稻生育期的降水量越多越有利于蛋白质的积累,而Ⅱ优602则表现为拔节-齐穗期的日最低气温越高、移栽-拔节期的日照时数和齐穗-成熟期日照时数偏少有利于提高稻米蛋白质含量。

关键词: 杂交中稻 气象因子 栽培方式 品种 蛋白质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水稻恢复系和杂交组合的耐热性评价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减缓高温热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从品种出发探讨高温抗性,是水稻科研的优先领域和重大问题。本文参考农业部发布的高温行业标准评价指标,在水稻开花期,于人工气候室高温和常温处理条件下,对本课题组新育成的恢复系及生产上常用恢复系成恢727的配组品种(组合)等进行了耐高温特性鉴定,并将恢复系和品种(组合)耐热性分为5个等级。筛选鉴定出1个极耐热恢复系R4093、9个耐热恢复系(其中包括丰产性较好的恢复系,如R1015、R107等)、4个极耐热品种(组合)和25个耐热品种(组合),以及5个极不耐热恢复系、12个不耐热品种(组合)和6个极不耐热品种(组合)等。其中,耐高温对照N22、恢复系R103、R132、R642、杂交水稻品种(组合)‘川优5727’、‘宜香2115’、‘繁源A×R642’、‘中64香A×黄占’、‘川农优华占’、‘蓉18A×R1015’、‘渝香6203’和‘川优5727’在本试验中的常温结实率和相对结实率均高于70%,虽然被鉴定为中间型材料,但具有较大的耐高温潜力。试验还讨论了水稻品种的生产布局。结果表明:第Ⅰ级和第Ⅱ级品种耐高温性较好,可布局在高温易发区、高温轻发区和无高温区;第Ⅲ类品种为中间型,可布局在高温轻发区和无高温区;第Ⅳ类和第Ⅴ类品种为不耐热型和极不耐热型,可布局在无高温区,以避免高温对水稻的伤害。研究还发现父(母)本耐高温性好,不一定品种(组合)耐高温性都好,而父(母)本耐高温性不好,其品种(组合)耐高温性也不一定不好,这与父(母)本的耐高温性及配合力有关。耐热配合力好的父(母)本配出的组合多为耐热型组合,耐热配合力差的父(母)本配出的组合多为不耐热型组合。其中,恢复系R105、R642、R104和R727耐高温配合力较好,但恢复系R107、R1015耐高温配合力相对较差。不育系赣73A和内香6A的耐高温配合力较好,而繁源A、606A、608A和中64香A的耐高温配合力较差。优质稻中‘金10’耐高温配合力较好。为了更好更多地育成耐热性强的杂交稻组合,筛选耐热配合力高的亲本是关键。

关键词: 农业行业标准 杂交水稻 恢复系 高温热害 耐热性 父(母)本 配合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中稻分蘖期干旱对产量的影响及其缓解技术研究

中国稻米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杂交中籼迟熟组合宜香优300和川谷优642为材料,在海南陵水旱季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分蘖期干旱处理对中籼迟熟杂交稻产量的影响及其缓解技术。结果表明,干旱会造成水稻减产,主要原因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显著降低;干旱期间平均田间持水量可作为预测产量损失度的依据;分蘖期干旱处理下,稻谷产量随着施氮量和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适当提高本田施氮水平和移栽密度,可显著降低分蘖期干旱的产量损失度。

关键词: 杂交中稻 分蘖期 干旱,产量损失度 缓解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