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杂交中稻(模糊匹配)
112条记录
杂交中稻品种产量及其氮素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提高水稻生产氮肥利用效率,避免过多施用氮肥对环境污染,并为水稻大面积生产选择氮高效率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利用水稻齐穗期和成熟期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衰减指数作为鉴评方法,筛选出的氮高效率品种进入区试而审定的20个杂交中稻品种及对照品种宜香2115(迟熟品种)和辐优838(中熟品种)为材料,比较了品种间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及其衰减指数、产量、地上干物重、收获指数与氮素利用效率等研究指标。【结果】中迟熟品种13个、中熟品种7个,与区试对照品种相比,叶绿素含量(SPAD值)衰减指数、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干物重生产效率和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分别显著提高14.22%~54.32%、2.58%~8.35%、2.59%~8.51%、3.80%~19.02%和5.62%~25.73%,其中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干物重生产效率、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分别与SPAD值衰减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0.828**~0.941**)。进一步证明在水稻齐穗期和成熟期利用水稻叶片SPAD值衰减指数鉴评氮素利用率是完全可行的。20个审定品种中产量和氮素利用率较高的迟熟品种有内6优103、内6优1787,中熟品种为德优润禾、渝糯653、内香优1025,可作为大面积重点推广氮高效率品种。【结论】可将收获指数作为氮高效利用品种的初步筛选方法。

关键词: 杂交中稻 SPAD值衰减指数 产量 收获指数 氮素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川南杂交中稻-再生稻高产品种产量形成特点

核农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四川南部冬水田区杂交中稻-再生稻高产品种的产量穗粒构成,本试验以近年通过国家长江上游区试和四川省区试审定的36个杂交中稻新品种为材料,于2018—2020年在有代表性的江安、富顺、隆昌、泸县、南溪5个生态点,统一采用目前大面积生产应用的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了高产品种的产量形成特点.结果表明,两季产量11000 kg·hm-2以上品种有内5优907、内香优138、内香优103等16个品种.头季稻穗粒性状对其产量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F值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再生稻产量多元回归分析F值极显著(F值为22.18,n=180),且与两季总产量的关系极显著(F值为14.65,n=180).选择头季稻、再生稻、两季总产分别高于10000 kg·hm-2、4000 kg·hm-2和13500 kg·hm-2的43组高产数据,分析发现再生稻产量与头季稻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y=12161-0.8676x,r=0.5572).由此可知,大穗型品种表现出头季稻高产、再生力相对较弱的特点,穗数型品种则具有再生力强和两季总产量较高的优势,两季总产量高的头季稻穗粒结构为有效穗数230.72~257.85万·hm-2、穗粒数167.50~194.44粒、结实率78.80%~90.79%、千粒重22.60~29.33 g.本研究结果为川南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大面积生产的高产品种选择和栽培技术的制定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四川南部 冬水田 杂交中稻 再生稻 穗粒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效唑对杂交中稻不同密肥群体产量和抗倒伏性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高产稻田中防止倒伏发生的早期诊断技术,2015-2016年,以大面积推广的杂交中稻高产新品种蓉18优1015为试验材料,设计3因素完全因子试验,研究不同密肥群体下喷施多效唑对稻谷产量和抗倒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和移栽密度的增加,稻谷产量提高,植株抗倒力下降,以施氮量150 kg·hm~(-2)和移栽密度18.75万穴·hm~(-2)的产量较高。不同密肥群体下施用多效唑对产量和植株抗倒伏性有显著影响,施用多效唑后植株抗倒力增强,但产量因穗粒数下降而减少。不同密肥处理下施用多效唑对产量影响各异。于水稻最高苗期施用多效唑使植株重心高度、弯曲力矩、倒伏指数显著降低,折断弯矩则明显提高,穗粒数平均减少5.24~7.87粒。多效唑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低施氮量下因穗粒数减少而减产;中施氮量下产量差异不显著;高施氮量下植株未倒伏、籽粒灌浆结实正常,因结实率和千粒重高而增产。综上所述,肥力水平和施氮量高的稻田于最高苗期施用多效唑有利于水稻产量提高和控制后期倒伏。本研究为指导大面积水稻高产稳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多效唑 杂交中稻 密肥运筹 产量 抗倒伏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上游高温伏旱区气象因子对杂交中稻产量与稻米品质的影响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长江上游高温伏旱区水稻不同种植季节影响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气象因子,以生育期不同的3个杂交中稻品种川作优8727、德优727、天优华占为材料,研究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的气象因子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推迟,生育期逐渐缩短,3个品种全生育期从最早3月5日播种的139-150 d,缩短到最迟5月24日播种的106-115d,缩短了23.33%-23.74%.齐穗期的比叶重、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干物重,成熟期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重和收获指数,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分别在5个播种期间和3个品种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干物质、穗粒结构、生育期对产量贡献的决定程度高达96.17%-99.99%. 3月5日、3月25日、4月14日播期显著比5月4日和5月24日播期的产量增产,以4月14日播期产量最高,分别比5月4日和5月24日播期增产26.43%和22.01%.品种间以生育期较长的天优华占最高,分别比川作优8727和德优727增产7.71%和8.48%.气象因子对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决定系数高达97.93%-100%.移栽–拔节的相对湿度低有利于迟熟品种高产,拔节–始穗日平均气温低则有利于中早熟品种高产.随着播种期推迟,糙米率、整精米率、长宽比、蛋白质4个指标呈增加趋势,而垩白度、垩白粒率、胶稠度则呈下降趋势.稻米品质指标受气象因子影响的决定系数高达99.75%-100%.因此,长江上游高温伏旱区气象因子对水稻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和稻米品质有显著影响,但其主效因子因水稻品种而异.(表9参27)

关键词: 长江上游 杂交中稻 气象因子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田养鱼模式下减量施氮对杂交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稻米 2020

摘要:以大穗型杂交中稻蓉18优1015和多穗型杂交中稻内6优103为材料,于2018年在四川泸县开展试验,研究稻鱼共生模式下不同施氮量(N0,不施氮;N1,减氮66.6%;N2,减氮33.3%;CK,常规施氮,施氮量135 kg/hm~2)对杂交中稻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干物质、收获指数、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穗型杂交中稻产量以N2处理最高,较CK增加2.8%;多穗型杂交中稻产量以CK最高,较N2、N1处理分别增加5.3%、20.4%;随施氮量的增加,杂交中稻有效穗数、干物质量呈显著增加的趋势,结实率、收获指数则呈下降趋势,减量施氮对杂交中稻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不显著;大穗型杂交中稻的氮肥农学利用率N2、N1处理较CK分别增加63.2%、45.6%,多穗型杂交中稻氮肥农学利用率N2处理较CK增加了27.4%;随施氮量的增加,杂交中稻氮肥偏生产力呈显著下降趋势,与CK相比,N2、N1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了74.6%和48.2%。可见,在稻田养鱼模式下,综合考虑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杂交中稻的适宜减氮量为33.3%。

关键词: 稻鱼模式 施氮量 杂交中稻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杂交中稻品种开花期耐高温性鉴定

中国稻米 2020

摘要:2013年、2016年分别以40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在人工气候室和自然高温条件下鉴定了不同品种开花期的耐高温性。结果表明,人工气候室模拟高温下鉴定耐高温指数≥0.5的品种,两种条件下的耐高温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人工气候室模拟高温下鉴定的耐高温指数≤0.49的品种,两种条件下的耐高温指数的相关性不显著,原因在于部分在人工气候室模拟高温下鉴定的不耐高温品种在自然条件下因花时早而避开了高温伤害,仍表现出较高的耐高温指数。根据开花期耐高温性可以把杂交水稻分为耐避双重型、耐高温型、避高温型和高温敏感型4种类型。

关键词: 杂交中稻 开花期 耐高温指数 耐高温类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水灌溉条件下杂交中稻品种比较研究

中国稻米 2019

摘要:为给稻田养鱼模式提供适宜的水稻品种,以15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在移栽后20 d至成熟期淹深水(15 cm)条件下,不同品种的产量及其相关因子表现.结果表明,川谷优2348、宜香优2115、奇优894、蓉优22等4个杂交组合在淹深水条件下产量相对较高,比15个组合的平均产量高14.54%~20.74%,通径分析表明,对产量直接正效应较大的前3个因子从高到低依次为有效穗数、千粒重、每穗粒数.

关键词: 杂交中稻 深水灌溉 品种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中稻结实率与开花期气候条件关系及其耐高温组合的库源特征

中国稻米 2019

摘要:以30个大面积推广的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通过分期播种,研究了杂交中稻结实率与开花期气候条件的关系及耐高温组合的库源特征。结果表明,抽穗期间的日最低气温、最低相对湿度、日降雨量、日照时数相对较低,最高苗数少,LAI和粒叶比较高,是导致结实率下降的重要原因。日降雨量少是导致日最高气温较高的直接因素,因此高温是引起结实率下降的根本原因。抽穗期耐热系数分别与最高苗数、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和粒叶比呈显著负相关,分蘖力强的穗数型组合抽穗期耐高温能力较强。川香858、泰优99、香绿优727、绵5优5240、内香2550、川谷优202可作为高温伏旱区的推荐品种。

关键词: 杂交中稻 耐热系数 气候条件 库源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物农药对杂交中稻齐穗期螟虫的防治效果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稻米 2019

摘要:2018年在四川省德阳市进行大田试验,比较了5种生物农药对杂交中稻齐穗期螟虫的防治效果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绿僵菌对杂交中稻齐穗期螟虫的防治效果最好,其白穗率最低,较化学农药康宽降低了27.5%;白僵菌、苏云金杆菌、苦参碱、藜芦碱处理齐穗期的白穗率均高于康宽处理,但差异不显著.与康宽处理相比,绿僵菌处理的杂交中稻产量增加了3.0%,增产不显著;白僵菌、苏云金杆菌、藜芦碱处理的杂交中稻产量与康宽处理相当.综合产量和白穗率来考虑,用绿僵菌对杂交中稻齐穗期螟虫(二代螟虫)进行防治较为适宜.

关键词: 生物农药 杂交中稻 防治效果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川南冬水田杂交中稻品种与气候互作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改善大面积生产的水稻稻米品质,2015年和2016年以杂交中稻优质稻品种‘旌优127’、高产品种‘Ⅱ优602’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并设置高氮低密与低氮高密两种栽培方式,研究了杂交中稻品种、气候及栽培方式互作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推迟,整精米率、长宽比呈升高趋势,垩白度、胶稠度呈下降趋势,垩白粒率则呈"V"字型变化;高氮低密与低氮高密两个栽培方式间稻米品质差异不显著,栽培方式与年度、品种、播种期对稻米品质的互作效应均不显著;整精米率、垩白度、垩白粒率、长宽比同时受年度、播种期和品种的互作效应显著,胶稠度在年度和品种间互作效应显著,直链淀粉含量在播种期和品种间互作效应显著。对稻米品质影响程度的降序排列是品种、气候、栽培方式。有利于提高稻米品质的气象条件为:播种—移栽相对湿度小、日平均气温高,移栽—拔节期日平均气温低、日照时数少,拔节—齐穗期日最高气温低、日最低气温高、日均相对湿度低,齐穗—成熟期日照时数少。水稻抽穗前的气象因子通过改变穗粒结构而间接影响米质,抽穗后温度升高引起籽粒灌浆速度加快致稻米品质下降。

关键词: 杂交中稻 品种 气象因子 栽培方式 稻米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