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栽培方式(模糊匹配)
12条记录
四川盆区直播和移栽水稻的连阴雨灾害危险性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连阴雨灾害是四川盆区发生频繁的一种复合灾害,水稻各生育阶段均可能遭遇连阴雨天气,对产量和品质造成影响。本研究利用四川盆区1981—2019年105个气象观测站的气象资料,结合水稻生产观测资料、农业统计资料和基础地理信息,对移栽和直播水稻在播种-拔节期、拔节-孕穗期、孕穗-灌浆初期、灌浆中后期-成熟期4个生育阶段和全生育期连阴雨灾害危险性进行定量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研究区水稻连阴雨灾害危险性指数在播种-拔节和灌浆中后期-成熟期较高;水稻全生育期连阴雨灾害危险性指数表现为盆地北部、西南部边缘高,盆中、盆西和盆南较低;高危险性区域分布最少,在盆北边缘集中分布,在盆南区域零星分布;低危险性区域分布最广,集中在盆西和盆中大部;移栽水稻的高危险性区域总面积是直播水稻的2.4倍。

关键词: 四川盆区 种植方式 水稻 连阴雨 危险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栽培方式对田家紫皮大蒜产量的影响

蔬菜 2021

摘要:为提高内江地理标志产品田家紫皮大蒜产量,改善土壤结构,开展了不同播种方式、化肥减量和增施有机肥、大蒜分级消毒处理等多种栽培试验,以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大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浅宽沟撒播和条播的方式有助于增产,其中以浅宽沟撒播并覆盖稻草效果最好,大蒜667 m2增产达到35.4%;在传统穴播方式下,减施化肥和增施有机肥可以保证大蒜产量与CK相一致,采用浅宽沟撒播大蒜产量则可以显著增加19.7%;大蒜消毒分级处理并配合化肥减量增施有机肥,产量可以显著提高22.5%以上,其中浅宽沟撒播增产效果最显著,达到26.8%。

关键词: 田家紫皮大蒜 栽培方式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栽培方式下早熟水稻品种的稻米镉吸附规律

中国稻米 2020

摘要:在不同土壤镉含量水平的水稻田,进行了不同栽培方式下不同品种稻米镉吸附规律的研究.结果 表明,3个试验点土壤镉含量分别为0.188 mg/kg、0.749 mg/kg、1.420 mg/kg,pH值分别为6.41、5.80、7.29;3个试验点移栽方式下稻米镉含量平均分别为0.093 mg/kg、0.944 mg/kg、2.494 mg/kg,直播方式下稻米镉含量平均分别为0.071 mg/kg、0.434 mg/kg、0.243 mg/kg.可见,土壤镉含量对稻米镉含量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土壤pH值对稻米镉吸附又有显著影响;不同栽培方式稻米中镉含量差异巨大,与育苗移栽相比,直播有显著降低稻米镉含量的作用;不同早熟品种对土壤中镉的吸收也有显著差异.因此,在镉污染区,进行直播栽培、适当改良和调节土壤酸碱度、选育低镉吸附品种,是降低镉污染、保证粮食安全的简单易行而又切实可靠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水稻 早熟品种 栽培方式 镉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成都平原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摘要:为明确成都平原水稻直播技术的适宜品种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以杂交籼稻‘德香4103’和常规籼稻‘金农丝苗’为材料开展了田间试验,调查测定了直播、机插秧及人工移栽等3种栽培方式的生育期、分蘖成穗、叶面积消长、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栽培方式间产量的差异与品种有关,杂交籼稻品种直播产量与人工移栽产量相当,高于机插秧;常规籼稻直播产量最高,机插其次,人工移栽最低。此外,直播稻群体数量增长最快,成穗以主茎和一次低位分蘖为主,抽穗后光合生产能力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直播稻群体规模大,采用常规籼稻直播更有利于协调群体和个体的关系,依靠穗数优势实现高产。

关键词: 栽培方式 品种类型 分蘖特性 群体生长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川南冬水田杂交中稻品种与气候互作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改善大面积生产的水稻稻米品质,2015年和2016年以杂交中稻优质稻品种‘旌优127’、高产品种‘Ⅱ优602’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并设置高氮低密与低氮高密两种栽培方式,研究了杂交中稻品种、气候及栽培方式互作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推迟,整精米率、长宽比呈升高趋势,垩白度、胶稠度呈下降趋势,垩白粒率则呈"V"字型变化;高氮低密与低氮高密两个栽培方式间稻米品质差异不显著,栽培方式与年度、品种、播种期对稻米品质的互作效应均不显著;整精米率、垩白度、垩白粒率、长宽比同时受年度、播种期和品种的互作效应显著,胶稠度在年度和品种间互作效应显著,直链淀粉含量在播种期和品种间互作效应显著。对稻米品质影响程度的降序排列是品种、气候、栽培方式。有利于提高稻米品质的气象条件为:播种—移栽相对湿度小、日平均气温高,移栽—拔节期日平均气温低、日照时数少,拔节—齐穗期日最高气温低、日最低气温高、日均相对湿度低,齐穗—成熟期日照时数少。水稻抽穗前的气象因子通过改变穗粒结构而间接影响米质,抽穗后温度升高引起籽粒灌浆速度加快致稻米品质下降。

关键词: 杂交中稻 品种 气象因子 栽培方式 稻米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品种、栽培方式与气象因子对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中国稻米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杂交中稻品种旌优127和Ⅱ优602为材料,在5个播期和2种栽培方式下,研究了品种、栽培方式及气象因子对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栽培方式及品种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均有显著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播期、品种、栽培方式,但三者的互作效应不显著。随着播期推迟,蛋白质含量呈增加趋势,高氮低密处理比低氮高密处理显著提高,Ⅱ优602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旌优127。水稻抽穗前各生育阶段气温高、降水量大有利于稻米蛋白质的积累;但不同品种的关键气象因子有所不同,旌优127整个水稻生育期的降水量越多越有利于蛋白质的积累,而Ⅱ优602则表现为拔节-齐穗期的日最低气温越高、移栽-拔节期的日照时数和齐穗-成熟期日照时数偏少有利于提高稻米蛋白质含量。

关键词: 杂交中稻 气象因子 栽培方式 品种 蛋白质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品种和栽培措施对盆周山区春马铃薯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品种和栽培措施对盆周山区春马铃薯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笔者在大田条件下进行盆周山区主栽春马铃薯品种‘米拉’和‘川芋56’与各地新品种在产量和生育期的对比试验,以及不同栽培方式对春马铃薯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试验。从产量和生育期综合考虑,结果表明新品种产量优势突出,建议推广,而‘米拉’和‘川芋56’,建议引进原原种扩繁;覆膜相对比不覆膜,垄作相对比平作都有明显的增产效应,因此最佳的栽培方式为垄作+地膜覆盖。

关键词: 春马铃薯 品种 栽培方式 生育期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节水抗旱杂交稻在川南丘陵稻区的示范效果

西南农业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对川南丘陵区的节水抗旱杂交稻适栽类型进行了研究,通过邻田对比调查节水抗旱杂交稻与四川主栽普通杂交稻在冲沟田及坡塝田的产量差异。结果表明,节水抗旱杂交稻旱‘优113号’、‘旱优715号’在冲沟田种植比四川主栽普通杂交稻减产2.65%~7.23%,在坡塝田种植增产17.57%。在严重干旱条件下的减灾效果十分明显。因此,节水抗旱杂交稻更适合在丘陵稻区坡塝田种植,在坡塝田有效穗增加是增产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节水抗旱杂交稻 栽培方式 田块类型 减灾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栽培方式对超级杂交稻Ⅱ优602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稻米 2010

摘要: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对国审超级杂交稻Ⅱ优602的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强化栽培能提升Ⅱ优602的产量水平,主要原因是该栽培方式使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粒重得到了很好的协调和增加。

关键词: 杂交稻 栽培方式 Ⅱ优602 经济性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水田杂交中稻栽秧密度与方式互作对头季稻及再生稻生长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杂交中稻川江优527为材料,在冬水田条件下研究了6个栽秧密度与等行距和三角形2种栽秧方式对杂交中稻及其再生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栽秧密度条件下,等行距比三角形显著增产,但增产程度与栽秧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头季产量、再生稻产量及两季总产均以中等密度(15.16万穴/hm2)的等行距栽培为佳。等行距增产的原因在于,等行距的秧苗分布较均匀,致使穴间光照分布合理、促进了秧苗个体生长。

关键词: 冬水田 杂交中稻 再生稻 栽培密度 栽培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