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甘蓝型油菜(模糊匹配)
70条记录
甘蓝型油菜新不育系恢复材料花药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07 CSCD

摘要:本试验用油菜新不育胞质恢复系为材料进行花药培养,对花药培养的一些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①NER愈伤诱导以MS基本培养基较好,附加激素为:2,4-D 2mg/L、6-BA0.5mg/L、NAA 0.5mg/L最佳。②株龄不同愈伤诱导率差异显著。从110 d到141d,出愈率随着株龄增加而增加,差异达到0.01显著水平。到141d达到最高,后逐渐下降。③适当增加2,4-D浓度,2,4-D与6-BA混用有利于愈伤的诱导。④将6-BA浓度从 mg/L提高到4mg/L新不育系恢复材料绿苗诱导率增加,在2mg/L6-BA的激素水平上添加玉米素(ZT)0.5mg/L绿苗诱导率增加2.47%。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新胞质不育系 新不育恢复系 花药培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来源甘蓝型油菜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07 CSCD

摘要:本试验对30份国外引进种、47份四川地方品种、20份推广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了相关分析。从回归系数、简单相关、偏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看,三类材料构成单株产量的关键因素为: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考察的6个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贡献组成在三类材料中不同。推广品种中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这三个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间接影响远大于株高、有效分枝部位、一次有效分枝数;国外引进种中各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间接影响差异较推广品种中小;地方品种中除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直接、间接影响较大外,株高、有效分枝部位、一次有效分枝数通过与其它性状相互作用,也很大程度上对单株产量起了作用。以上结果表明这三类材料遗传背景差异较大,在产量育种中,可针对育种材料的产量限制因素,合理选用不同遗传背景的资源材料。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农艺性状 单株产量 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太空诱变后代农艺性状调查及品质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06 CSCD

摘要:通过对“神舟四号”飞船、第十八颗返回式卫星搭载甘蓝型油菜种子及其后代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2个搭载品系种子的出苗率、存苗率、结实率和植株性状在当代(SP1)与对照相比均没有明显变化;但在SP2代,通过田间观测、室内考种和品质测试,发现出长果、多果、早花、矮杆、大粒等有利变异株,多头茎、主茎短缩等畸形变异株,还有一些芥酸、硫甙、含油率、蛋白质含量发生改变的变异群体。从后代中有可能选择出有利于育种目标的变异单株或群体。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航天诱变 神舟四号 第十八颗返回式卫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甘蓝型油菜地方种休眠特性的初步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06 CSCD

摘要:对65份四川甘蓝型油菜地方种和1份对照种蜀杂6号作了收获前种子发芽试验,研究了四川甘蓝型油菜地方种的休眠特性。结果表明四川甘蓝型油菜地方种间休眠期差异显著,抗收获前发芽资源数量少;根据材料发芽进程和发芽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参试材料被聚为4类:第一类为第1天发芽高峰类型,第二类为第2天发芽高峰类型,第三类为第1、2天发芽高峰类型,第四类为抗收获前发芽类型。本研究显示的甘蓝型油菜地方种的休眠特性和筛选到的抗收获前发芽的宝贵资源,将为甘蓝型油菜的抗收获前发芽生理研究和育种提供信息和材料。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地方种 休眠 收获前发芽 发芽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辐射对甘蓝型油菜诱变效应初探

西南农业学报 2005 CSCD

摘要:本试验以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为材料,用3个不同60Co-γ射线剂量(800,1000,1200 Gy)辐射处理材料,研究辐射对出苗率、成苗率及M1,M2植株主要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辐射M1植株与其对照在SSR引物上具有条带上的多态性。②基因型不同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的成苗率同一剂量辐射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出苗率的差异依材料不同表现不同。③辐射M1植株株高、分枝部位、单株角果总数和单株重量明显低于对照,千粒重与对照的差异不显著;M2植株变异株系分枝部位与对照的差异达到0.01显著水平,明显低于对照,其它性状表现出的规律不明显。④国内春性品种最佳辐射剂量是1000,1200 Gy,国外冬性较强的品种最佳辐射剂量则为800~1000 Gy。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辐射诱变 γ射线 SSR 多态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NEA胞质不育双低恢复系选育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摘要:NEA是笔者所在课题组在远缘杂交的辐射诱变后代中发现的一类甘蓝型油菜胞质不育新材料,叶色深绿,营养体旺,不育性稳定彻底,群体不育株率和单株不育度均达100%,完全不同于核不育、Pol-cms和陕2A。恢复源的寻找是NEA育种利用的关键。利用丰富的油菜地方种质资源、创新资源及引进资源,采取辐射诱变和广泛测交方式,发现了能恢复NEA育性的基础材料,进一步的遗传研究表明,恢复NEA育性的是细胞核内一对显性基因。利用含恢复基因的基础材料,进行广泛转育,正反杂交、连续回交、复合杂交、聚敛杂交、测交、连续自交、配合力测定、单株品质测试,选育出一系列稳定纯合的NEA胞质双低恢复系,如NR67、NR722、NR403、NR1917、NR9482。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NEA胞质不育 恢复系 双低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辐射诱变初探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摘要:以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为材料,用3个不同60co-γ射线剂量(800Gy,1000Gy,1200Gy)辐射处理材料,研究品种辐射前含油量,芥酸,硫苷和硫等成分的含量与辐射后成苗率的相关性及辐射处理对成苗率和M1,M2植株主要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辐射前种子芥酸和硫的含量与成苗率呈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且表现为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相关系数增加;含油量与成苗率则呈现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表现为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相关系数的负值增加。(2)基因型不同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的成苗率同一剂量辐射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3)辐射M1植株与其对照在SSR引物上具有条带上的多态性。(4)辐射M1植株株高、分枝部位、单株角果总数、每株角粒数和单株重量明显低于对照,千粒重与对照的差异不显著;M2植株变异株系分枝部位与对照的差异达到0.01显著水平,明显低于对照,其它性状表现出的规律不明显。(5)国内春性品种最佳辐射剂量是1000~1200Gy,国外冬性较强的品种最佳辐射剂量则为800~1000Gy。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辐射诱变 γ射线 SSR 多态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优质胞核两系杂交油菜绵油12的选育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05

摘要:绵油 12系采用阶梯式复合杂交,经多年优良基因重组逐渐积累,集型间、种间、地理及生态远缘之亲本的优良因子于一体的双低胞核两系杂交油菜新品种。它不但具有丰产性突出、增产潜力大、产量高的优点,而且芥酸、硫苷含量都达到国内自用标准,抗倒耐病力强,适应性广, 适宜在长江中上游的平丘区种植,也可以在其它类似生态区种植。

关键词: 绵油12 甘蓝型油菜 核不育两系 低芥酸 低硫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甘蓝型油菜地方种和推广品种休眠特性的比较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摘要:对52份四川甘蓝型油菜地方种和24份四川推广品种作了收获前种子发芽试验,研究了四川 甘蓝型油菜的休眠特性。结果表明四川甘蓝型油莱品种间的休眠期差异达显著水平,抗收获前发芽 资源数量少;地方种与推广品种间发芽指数差异不显著,但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的变幅及分布差异达 0.05显著水平,四川甘蓝型油菜推广品种发芽指数的分布较地方种更集中于低和高的范围内;根据 材料发芽进程和发芽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将推广品种聚为三类:第一类为第1天发芽高峰类型,第二 类为第1、2天发芽高峰类型,第三类为抗收获前发芽类型;地方种聚为四类,比推广品种多一种类 型:第1、2天发芽高峰类型。鉴定筛选的四川甘蓝型油菜抗收获前发芽的宝贵资源及其休眠特性,将 为甘蓝型油菜的抗收获前发芽生理研究和育种提供信息和材料。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地方种 推广品种 休眠 收获前发芽 发芽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NEA的发现与遗传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3年在甘蓝型油菜92P×甘蓝型聚生角果油菜辐照后代中发现的不育材料NEA,其天然种或测交后代不育株的不育度均为100%。用性状优良的双低甘蓝型油菜自交系连续回交,育成了JL-14、JL-18两份双低不育系。研制出能恢复JL-4、JL-18不育性且F1优势强的材料6720和6722两份。经过JL-4、JL-18恢保关系测定和恢复基因的遗传研究表明,它们是不同于Polcms和陕2A的不育胞质类型,恢复基因为一对显性核基因。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不育系 恢复系 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