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杂交水稻(模糊匹配)
314条记录
四川杂交水稻系谱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1995

摘要:四川杂交水稻具有多种胞质不育系和杂交稻,但各胞质不育系的保持系,大多数具有矮仔占或矮南特或两者的血缘,恢复系则主要以泰引1号和IR系统的早期材料为恢复基因供体。文中提出了在杂交水稻育种中丰富其遗传背景的设想。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系谱 四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水稻加工、外观品质性状间接选择的数学模型研究

生物数学学报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19个优质杂交水稻品种(组合),采用双向逐步筛选,求出加工和外观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的最优相关子集,建立了品质性状的回归方程,并对子集作了广义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穗长与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的相关已反映了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相关的主要信息(90%以上),千粒重在21.96~27.64g、穗长在21.18~26.07cm范围内,增大千粒重可提高糙米率,但整米率下降、垩白粒率上升,适当缩短穗长可提高糙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品质性状 产量性状 多元回归 广义相关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水稻新不育系“早显A”抽穗期遗传的初步研究与应用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3

摘要:“早显A”是笔者用远缘杂交法选育的一个新不育系,经1990—1992年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早显A”的早抽穗特性受一对呈不完全显性的基因控制,这与“珍汕93A”等当家不育系不同。用“早显A”与优良迟熟恢复系组配的F_1代杂种,将早熟性与丰产性融为一体,对建立高产高效农业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杂交水稻 雄性不育系(45CC) 早熟性 遗传分析(45CC) 高产高效农业 水稻(49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水稻基因型与主要性状稳定性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杂交稻单株产量、谷草比、株高、精米率及每穗实粒数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主要表现线性反应,而单株草重、单株有效穗数、每穗着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播种到始穗天数、糙米率及整精米率主要表现非线性反应。不同基因型间各性状稳定性的构成方式及主要特点各不相同,这是基因型间稳定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杂交稻产量稳定性主要受播种到始穗天数、单株草重、谷草比、单株有效穗数及每穗着粒数稳定性的综合影响。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基因型 环境 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稻若干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初步研究

杂交水稻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杂交稻7个品质性状配合力分析,阐明了亲本对杂种品质性状的影响,并提出了以亲本一般配合力效应之和预测杂交稻品质性状表现的方法。

关键词: 杂交稻 品质性状 配合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稻米垩白的遗传及相关研究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杂交稻米垩白面积及粒率偏高,该二性状主要是由基因加性效应控制的数量性状。垩白 sca 表现较小的杂交组合均包含 gca 表现较小的不育系和恢复系,且 gi(p_1)+gi(p_2)与杂交稻米垩白面积和粒率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千粒重、粒长和出糙率对垩白面积产生显著的直接效应,长宽比和整精米率对垩白面积产生显著的负的直接效应,垩白粒率对垩白面积的作用不显著。

关键词: 垩白 杂交水稻 不育系 恢复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稻碾米和外观品质性状遗传及相关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993

摘要:本文运用4×4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杂交稻稻米碾磨和外观品质性状遗传及相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稻垩白粒率偏高、面积偏大;七个品质性状h_B~2大小顺序为长宽比>粒长>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出糙率>垩白面积>精米率;不育系gca对七个品质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而恢复系gca和sca仅对部分性状产生显著作用;各性状(?)_2~1+(?)_2~2占(?)_G~2的75.19%—97.14%,表明各性状主要受到基因加性效应的作用;亲本gi(P_1)+gi(P_2)与杂交稻七个品质性状的表现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直线回归和相关关系,可用其预测杂交稻的表现;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对垩白面积产生最大的直接效应,而整精米率、长宽比对其产生最大的直接负效应。

关键词: 杂交稻 碾米品质 外观品质 遗传 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熟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初探

西南农业学报 1992

摘要:按照通过利用早熟显性或不完全显性基因,在维持迟熟杂交稻双亲较大遗传距离和F_1较强产量杂种优势的前提下,缩短生育期,达到早熟杂交稻超高产育种目标的思路。采用远缘杂交法选育出了新不育系“早显A”,获得了不完全显性早熟基因;用“早显A”与“明恢63”等优良迟熟恢复系组配的杂交种,均表现早熟、高产,可比同熟期对照“汕窄8号”增产20%以上。本文还对超高产早熟杂交稻的育种与应用策略作了探讨。

关键词: 杂交水稻 超高产育种 早熟基因 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稻瘟病菌种群消长动态监测四川省杂交稻抗瘟性变化

植物保护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根据1986-1990年应用稻瘟病菌种群消长动态,监测杂交稻抗瘟性变化,并进行初步分析。(1)近年来经测定川东南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有7群42个,其中ZB群出现频率59.38%,为优势种群,ZC群和ZA群分别为17.99%、16.20%,其余种群在3%以下;(2)优势种群ZB群出现频率逐年下降,由1986年的72.17%下降为1990年的47.85%;(3)对我省主栽品种汕优63致病力较强的ZA群和ZB_(13)小种明显上升,汕优63分离菌株回接致病率逐年上升,而抗谱逐年下降。

关键词: 稻瘟病菌 生理小种 杂交稻 抗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矮优S早熟省肥高产的生理基础及其生产利用

西南农业学报 1991

摘要:1987~1989年对江北县种子公司选育的杂交稻新组合矮优S的生理特性及生产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矮优S具有优良的生理基础,不仅生育期短,且对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较少,后期绿色叶面积衰减速度慢,同化叶面积大,光合强度高,干物质向穗部转运率高,粒重优势强.在川西两熟地区种植,可采用小麦(油菜)—水稻—秋作(蔬菜或饲料)三熟制,充分利用晚秋生境,提高稻田经济效益;在川东南低海拔、高温伏旱区种植,采用适期播种,露地一段育秧,可在7月20日前安全齐穗,避开开花期高温危害,保证稳产高产;在海拔800m左右山区种植,因生育期短,早期无需采用保温或增温育秧,后期又可避免连绵阴雨对灌浆结实的影响,产量稳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矮优S 高产潜力 生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