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小麦条锈菌(模糊匹配)
7条记录
中国小麦条锈菌条中34号的发现及其致病特性

植物病理学报 2017 CSTPCD

摘要:小麦条锈菌贵农22致病类型9(简称G22-9)2009年首次在四川省仪陇县的小麦品种川麦42上检测到,目前已扩展至全国9省65县(市、区)。其出现频率从2009年的0.11%逐年上升至2015年的10.56%。从其毒性基因谱、对生产品种的致病性以及近年来的出现频率和分布范围衡量,预测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成为我国小麦条锈菌的主要优势小种。2016年经全国小麦锈病和白粉病研究协作组会商决定,将G22-9致病类型正式命名为条中34号。条中34号小种的出现和近年来的持续发展对我国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以及抗病育种产生重要影响,对小麦安全生产构成一定威胁。今后应加强对该小种动态监测和抗病育种的预见性,及早调整品种布局,采取作物结构调整和药剂包衣(或拌种)等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病害流行风险,保障小麦生产安全。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生理小种 条中34号

2005-2010年四川省小麦条锈病菌毒性变化动态

西南农业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监测小麦病菌毒性变异,指导抗病品种选育和大面积布局,2005-2010年在四川阿坝、甘孜、凉山等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以及盆地内冬春流行区采集条锈病标样,单孢子堆分离菌株后接种全国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和四川辅助鉴别寄主川麦42,6年共分离、接种617个小麦条锈病菌株,测得已知生理小种或致病类型33个。结果表明,自越夏区分离的137个菌株中测出17个已知小种或致病类型;自流行区分离的460个菌株中测得30个已知小种小种或致病类型,其中贵农22类群是一种新的致病类群。病菌在越夏区和盆地内冬春流行区的生理小种毒性组成表明,越夏区病菌毒性慢于流行区,盆地内病菌受到来自陇南和四川西部越夏区菌源以及当地品种布局的共同影响。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生理小种 致病类型 毒性谱,致病类群 四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藏林芝麦类条锈病菌群体多样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西藏麦类条锈病菌种群结构,测定了来自西藏林芝及邻近地区的70个菌株生理小种。结果表明,在检测出的23种小种类型中,林芝地区病菌分属水源致病类群及CY28以前的致病类型,水-2和水-5为林芝优势小种,但在2009年CY28以前类型的现频率高达32.35%。筛选出E2M2、E3M3、E4M6、E7M6等4对Eco R I/Mse I引物组合,对各条锈病菌株基因组DNA进行AFLP分析,共扩增出141条可统计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39条,多态率为27.65%。经AFLP分析,70个参试菌株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55~1.00。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748时,所有菌株可分为4组。其中来自林芝的菌株大部分被聚类在A组的第一、第二亚组,而A组第四亚组、B、和D组为西藏特有遗传类型。来自四川阿坝州的菌株均属于A组第一亚组,来自四川甘孜和凉山的菌株均属于A组第二亚组。来自云南丽江的菌株分属A组第三亚组和C组。毒性分析和AFLP分析均表明,西藏条锈病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但和邻近地区特别是四川越夏区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生理小种 AFLP 遗传多样性 西藏 四川 云南

四川省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菌物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TP-M13-SSR自动荧光检测技术,对四川省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川西北和四川盆地的种群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而四川西南部和四川东南部的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四川小麦条锈菌群体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地区间的遗传变异仅占14.92%,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23.06%,群体内遗传变异占60.02%,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部。基因流和共享基因型从分子水平证实了四川小麦条锈菌在地区间的传播,且川西北和四川盆地之间的菌源交流最为广泛。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群体遗传多样性 基因流 SSR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省阿坝州小麦条锈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阿坝及其周边地区条锈病菌生理小种和AFLP多态性进行了研究。49个参试菌株条锈病菌生理小种分为2种类型:水源11致病类群类型和Hybrid46致病类群,分别占44.9%和55.1%,其中水-14和CY32为优势小种。CY31仅在黑水县检测到,云南盐津菌株CY32比例显著高于其他采样点。利用E2M3、E4M3、E7M3、E2M4、E6M4、E4M6、E6M7等7个引物组合,对各菌株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出,共扩增出168条可统计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32条,多态率为19.05%。49个样品AFLP的D ice相似系数范围为:0.4063~1.0,其中阿坝州菌株聚类分析后被分作A、B两组,后者在相似系数0.7814水平上又分为两个亚组。松潘县的菌株中,4个菌株属于A组,9个菌株属于B组第一亚组,6个菌株属于第二亚组。来自黑水县和九寨沟县的菌株均属B组的第二亚组。第二亚组遍及阿坝州各采样点。来自凉山州普格县的菌株与阿坝州的菌株的遗传相似性很低,在相似系数0.73水平时归入C组。但在阿坝和凉山分别个测出1个菌株,与区内其它菌株均不相似,但彼此间相似系数为0.7813;可见四川条锈病菌阿坝群体独立于梁山州群体,但又有一定的联系。来自云南盐津的条锈病菌根据AFLP多态性被划成B组的第三亚组,与普格县菌株相差较大而与阿坝州菌株更相似,其来源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同一块田中,条锈病菌的组成可以相差很大,遗传相似系数为1.0的菌株一块田内发现两株。松潘青云乡至川主寺沿公路晒场、院坝子上自生麦苗上菌株在不同采样点间病菌也有差别。未发现生理小种和AFLP性之间的关联性。以CY32为例,其AFLP多态性十分明显,菌株分属A、B1、B2、B3等不同类型。表明病菌毒性突变可以在不同遗传背景的菌株中发生,新小种的发生可能不是由1个突变克隆不断繁殖扩大而来。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遗传多样性 四川阿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小麦条锈菌对小麦品种(系)毒力频率测定

西南农业学报 1993

摘要:根据生物间遣传学的观点,从寄主(小麦品种)与病原物(条锈苗)相互作用的关系。直接利用小麦品种(系)与当年小麦条锈菌群体(菌株)相互作用。同一品种(系)多年用不同菌株进行毒力频率测定,结果表明,目前生产上推广的绵阳系等小麦品种多数在苗期不抗条锈病,毒力频率为42.2~84.7%。条锈菌小种的异变和小麦品种(系)的易变性,是我省条锈病流行和品种抗锈性丧失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毒力频率 生理小种 致病类型 四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条锈菌新小种流行预测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北大核心

摘要:1986-1990年,采用病菌致病性测定、毒性基因分析、相对寄生适合度测定和品种布局调查等方法,对小麦条锈菌新小种流行预测进行研究。结果指出:1987年,与流行小种25号(19.3%)相比,1985年新发现的小种29号的出现频率仅9.5%,但它的致病范围广、毒性基因谱宽、相对寄生适合度值高、哺育品种面积达7000万亩,预测29号小种将发展为主要流行小种,这与1988年鉴定结果为优势小种(28.0%)完全一致。1990年基于条中29号频率达40.3%,感病品种面积超过1亿亩,秋苗菌源多和气候条件适宜等因素,对该年条锈病大流行做了准确预报。为抗病育种、品种布局和条锈病流行的长期测报提供了科学依据。这在理论和实际上都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生理小种 毒性基因 相对寄生适合度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