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609条记录
对两个亚热带优质蛋白玉米群体的适应性混合选择研究 Ⅱ.相关响应

作物学报 199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两个源于亚热带的优质蛋白玉米(QPM)群体,中群13和中群14中,对早开花性状进行4轮混合选择,籽粒产量和植株形态特征发生显著的相关响应。1989至1991年在北京作的3年评价试验中,中群13和中群14平均每轮每亩籽粒产量分别增加41.8(28.7%)和41.5kg(29.0%),与线性回归响应(b=37.4和40.4kg)相吻合。1991年在北京、济南、武功、成都和海南三亚作的5点联合试验中,平均每轮增加产量13.3(5.4%)和12.5kg(5.1%),与线性回归响应(b=12.7和1O.1kg)吻合。籽粒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空株率减少,单株有效穗数增多。本试验中产量与单株穗数有高度正相关(r=0.96)。经过前3轮混合选择,单株结穗数分别从0.55增加到0.98和0.99,平均每轮增益26.1%和26.7%。籽粒产量增加的第二个原因是提高了经济系数,经过前3轮选择,分别从0.29和0.28提高到0.44和0.42。同时,单株穗粒重也有所提高,平均每轮增加6.1和7.3g。在多点联合试验中,改良群体的株高和穗位高度呈下降趋势,但统计上差异不显著。单株叶片数则显著减少,平均每轮减少0.49和0.35片。多点联合方差分析表明,籽粒产量和叶片数表现出显著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这可能与各轮群体对光周期敏感性的差异有关。

关键词: 玉米 混合选择 外来种质 相关响应 产量 植株形态 收获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稻制种粒黑粉病的侵染源及发生规律

植物保护学报 199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89—1993年对稻粒黑粉病(Neovossia horrida)的侵染源和发生流行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由冬孢子萌发直接产生的次生担孢子不是田间发病的主要接种体。发现并证实稻粒尾孢黑粉菌具有在植物体表芽殖附生特性,其病害循环中存在一个相当长的田间芽殖附生阶段,芽殖附生的次生担孢子才是田间发病的有效接种体。不育系柱头外露率高、开花时间持续长而分散及恢复系花粉量不足是导致发病严重的主要寄主因素。发病程度(Y)与扬花期降雨频率(X_1)和降雨量(X_2)呈极显著和显著偏相关,关系模型为Y=-1.8038+0.3499X_1+0.0837X_2±2.9411。栽培因素与发病程度也密切相关,建立了杂交稻制种防病增产栽培数学模型。

关键词: 稻粒黑粉病 侵染源 发生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两个亚热带优质蛋白玉米群体的适应性混合选择研究.II.相关响应

作物学报 1995 CSCD

摘要:在两个源于亚热带的优质蛋白玉米(QPM)群体, 中群13和中群14中?对早开花性状进行行?轮混合选择, 籽粒产量和植株形态特征发生显著的相关响应。1989至1991年在北京作的3年评价试验中中群13和中群14平均每轮每亩籽粒产量分别增加41.8(28.7%)和41.5kg(29.0%)与线性回归响应(b=37.4和40.4kg)相吻合。1991年在北京、济南、武功、功成都和海南三亚作的5点联合试验中, 平均每轮增加产量13.3(5.4%), 与线性回归响应(b=12.7和10.1kg)吻合。籽粒产量增长的原因是空株率减少, 单株有效穗数增多,经济系数和单株穗数重有所提高。

关键词: 玉米 混合选择 外来种质 相关响应 产量 植株形态 收获指数

杂交稻稻瘟菌致病菌系的组成及其变化

植物保护学报 199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四川省大面积主栽杂交稻组合汕优63、汕优2号上的稻瘟病菌进行生理小种测定的结果表明,致病菌系由多个生理小种群组成,其中以ZB、ZC群小种为主。用不同生理小种的菌株接种汕优2号和汕优63的结果表明:ZB群小种对汕优2号的致病频率最高,为100%,而不同生理小种群对汕优63的致病频率无显著差异,平均为75%。致使这两个杂文稻组合丧失抗性的菌株来自四川省发病多年的常规稻、雄性不育系和早熟杂交稻组合。四川省水稻品种的抗瘟性和稻瘟菌群体的致病性经历了一个受人类活动干预的共同进化过程。

关键词: 稻瘟菌 杂交稻 致病菌系组成

从长江流域白粒小麦地立品种中开拓抗穗发芽种质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1995 CSCD

关键词: 小麦育种 穗发芽 休眠性 地方品种

花药培养在水稻籼粳交恢复系选育上的应用

作物学报 199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6个籼粳单(复)交组合进行花药培养,所获花培后代株系用“三系”不育系与之测交,以鉴定各株系的恢复度及杂种优势。结果表明:120个单交花培株系中有27.50%的株系,35个复交花培株系中有44.00%的株系能使野败型不育系的育性恢复正常;在149个株系配制的“三系”组合的优势鉴定中,有12.08%的组合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38%;在130个“二系”组合的优势鉴定中,有4%左右的组合比对照汕优63增产18—41%。经与籼梗测验种及“三系”不育系的测交鉴定证实:通过花药培养可以在较短时间内(3-4年)获得性状稳定的新广亲和系和广亲和恢复系。讨论了花药培养技术在水稻籼粳交恢复系选育上的可利用性,及由此而展现了在“三系”或“二系”上逐步实现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前景。

关键词: 水稻 花药培养 籼粳交 恢复系 广亲和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核雄性不育性完全保持的遗传分析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棉花“洞A”型核雄性不育性完全保持的遗传,受隐性不育主基因和“散粉”多基因系统共同控制。当存在显性可育主基因时,多基因系统的作用被掩盖,不育性表现为一对隐性基因的简单遗传。但当主基因呈纯合隐性不育态时,多基因系统则对不育性起修饰作用,导致不育株表现部分散粉可育。“散粉”多基因效应中,加性效应[d]、显性效应[h]及加性×显性的互作效应[j]均极显著,其中[d],[j]对散粉起增效作用,[h]则起减效作用。这种模式被称为作物核不育主基因,多基因互作模式。

关键词: 棉花 核雄性不育 主基因-多基因系统 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不育系粒黑粉病普遍率与严重度间的关系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 稻粒黑粉病(病原菌Neovossia horrida (TaK.)Padw. et A. Kahn)是杂交稻繁殖制种田不育系上的主要病害,流行频率高,危害损失大。普遍率和严重度的关系(I-S关系)是植病流行学观测技术上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尚未见有关该病的I-S关系研究报导。我们利用田间调查数据,分析了水稻不育系粒黑粉病的I-S关系模式,供应用参考。 在水稻成熟期,分别对水稻不育系D汕A(×明恢63)和珍汕97A(×明恢63)取样调查。对角线5点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吻鮠营养需要量的研究

动物学研究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正交设计试验饲料饲养法,以生长比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为评定指标,研究了长吻鮠对蛋白质、脂肪、糖、纤维素等营养素的日需要量。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每100g鱼(活体)每日的营养需要量是:蛋白质1.2—1.3g、脂肪0.18—0.27g、糖0.75g、纤维素0.24g以及无机盐合剂0.1g。影响上述三项评定指标的各营养素的主次顺序是蛋白质>脂肪>糖>纤维素。 鱼体脂肪的含量与饲料蛋白质水平呈正相关,其关系式是y=6.6648+5.6229x(r=0.9198),而与灰分的含量呈负相关,其关系式是y=10.2343-2.4314x(r=-0.9320)。

关键词: 营养素 需要量 正交设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叶枯灵在稻田生态环境中的滞留和降解规律研究

环境科学学报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 叶枯灵简称BHD,化学名称为2-苯甲酰(酉井)叉-1,3二噻茂烷(2-Benhzoyl-hydrazono-1,3-dithiolane),分子式为C_(10)H_(10)N_2OS_2,分子量为238,是由重庆农药厂农药研究所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有机硫杀菌剂.它对于亚洲国家防治水稻细菌性维管束病害——白叶枯病具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效果.由于该药迄今国外尚无商品化生产,为预测和评价其对稻田生态环境的安全性,避免污染并合理使用,我们进行了下述的试验研究.

关键词: 叶枯灵 稻田生态 滞留 迁移 残留 降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