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收获指数(模糊匹配)
7条记录
杂交中稻品种产量及其氮素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提高水稻生产氮肥利用效率,避免过多施用氮肥对环境污染,并为水稻大面积生产选择氮高效率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利用水稻齐穗期和成熟期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衰减指数作为鉴评方法,筛选出的氮高效率品种进入区试而审定的20个杂交中稻品种及对照品种宜香2115(迟熟品种)和辐优838(中熟品种)为材料,比较了品种间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及其衰减指数、产量、地上干物重、收获指数与氮素利用效率等研究指标。【结果】中迟熟品种13个、中熟品种7个,与区试对照品种相比,叶绿素含量(SPAD值)衰减指数、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干物重生产效率和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分别显著提高14.22%~54.32%、2.58%~8.35%、2.59%~8.51%、3.80%~19.02%和5.62%~25.73%,其中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干物重生产效率、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分别与SPAD值衰减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0.828**~0.941**)。进一步证明在水稻齐穗期和成熟期利用水稻叶片SPAD值衰减指数鉴评氮素利用率是完全可行的。20个审定品种中产量和氮素利用率较高的迟熟品种有内6优103、内6优1787,中熟品种为德优润禾、渝糯653、内香优1025,可作为大面积重点推广氮高效率品种。【结论】可将收获指数作为氮高效利用品种的初步筛选方法。

关键词: 杂交中稻 SPAD值衰减指数 产量 收获指数 氮素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自2000年以来育成的10份优良四川小麦品种,在理想栽培条件下对其产量潜力、产量构成因素、生物产量、收获指数及花后籽粒产量和茎草干重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近年来四川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在460.11~555.88 kg/667m2。②从产量构成因素来讲,有效穗数范围为24.82~32.40万穗/667m2,穗粒数范围为28.1~40.6粒/穗,千粒重范围为42.7~54.4g,穗数是影响产量的首要因素。③生物产量范围为1081.56~1325.65 kg/667m2,收获指数范围为0.36~0.48,通过收获指数的改良能明显提高产量潜力。④优良四川小麦品种的灌浆特性好,灌浆快增期持续时间长,营养体生物量形成早,有利于较高粒重的形成。今后四川小麦的高产育种,应在较高穗数的条件下选择耐密性强的品种,同时注意选择收获指数高、灌浆快增期持续时间长的材料。

关键词: 小麦品种 产量潜力 产量构成因素 生物产量 收获指数 灌浆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小麦品种剑叶的光合速率、影响因素及其与穗重关系的研究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者选取四川推广的主要小麦品种(系)15个,在灌浆期测定其剑叶的叶绿体含量,并分二次测定其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收获期取样测定单穗重、收获指数和生物产量.统计分析表明,单穗重1.6g以下和收获指数46%以下的品种,灌浆前期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较高,灌浆后期较低.单穗重1.6g以上和收获指数48%以上的品种,表现正好相反.这表明较高的灌浆速率和较长的灌浆时间有利于提高穗重和改善光合产物的分配.在灌浆初期,剑叶的净光合速率与单穗重和收获指数呈负相关或相关不显著,但灌浆后期却表现极显著正相关.净光合速率与灌浆后期的胞间CO2浓度、与前期和后期的气孔导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但与蒸腾速率无关.这说明,净光合速率的高低与气孔因素的关系大于非气孔因素.

关键词: 小麦剑叶 光合速率 单穗重 收获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两个亚热带优质蛋白玉米群体的适应性混合选择研究 Ⅱ.相关响应

作物学报 199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两个源于亚热带的优质蛋白玉米(QPM)群体,中群13和中群14中,对早开花性状进行4轮混合选择,籽粒产量和植株形态特征发生显著的相关响应。1989至1991年在北京作的3年评价试验中,中群13和中群14平均每轮每亩籽粒产量分别增加41.8(28.7%)和41.5kg(29.0%),与线性回归响应(b=37.4和40.4kg)相吻合。1991年在北京、济南、武功、成都和海南三亚作的5点联合试验中,平均每轮增加产量13.3(5.4%)和12.5kg(5.1%),与线性回归响应(b=12.7和1O.1kg)吻合。籽粒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空株率减少,单株有效穗数增多。本试验中产量与单株穗数有高度正相关(r=0.96)。经过前3轮混合选择,单株结穗数分别从0.55增加到0.98和0.99,平均每轮增益26.1%和26.7%。籽粒产量增加的第二个原因是提高了经济系数,经过前3轮选择,分别从0.29和0.28提高到0.44和0.42。同时,单株穗粒重也有所提高,平均每轮增加6.1和7.3g。在多点联合试验中,改良群体的株高和穗位高度呈下降趋势,但统计上差异不显著。单株叶片数则显著减少,平均每轮减少0.49和0.35片。多点联合方差分析表明,籽粒产量和叶片数表现出显著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这可能与各轮群体对光周期敏感性的差异有关。

关键词: 玉米 混合选择 外来种质 相关响应 产量 植株形态 收获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两个亚热带优质蛋白玉米群体的适应性混合选择研究.II.相关响应

作物学报 1995 CSCD

摘要:在两个源于亚热带的优质蛋白玉米(QPM)群体, 中群13和中群14中?对早开花性状进行行?轮混合选择, 籽粒产量和植株形态特征发生显著的相关响应。1989至1991年在北京作的3年评价试验中中群13和中群14平均每轮每亩籽粒产量分别增加41.8(28.7%)和41.5kg(29.0%)与线性回归响应(b=37.4和40.4kg)相吻合。1991年在北京、济南、武功、功成都和海南三亚作的5点联合试验中, 平均每轮增加产量13.3(5.4%), 与线性回归响应(b=12.7和10.1kg)吻合。籽粒产量增长的原因是空株率减少, 单株有效穗数增多,经济系数和单株穗数重有所提高。

关键词: 玉米 混合选择 外来种质 相关响应 产量 植株形态 收获指数

小麦收获指数和源、库性状的遗传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199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5×4不完全双列杂交研究了收获指数、生物产量和籽粒库容的遗传。Wr/Vr和D、H、(H/D)~(1/2)分析表明,该3个性状的遗传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收获指数、生物产量以加性效应为主;籽粒库容以显性效应为主;绵阳11和川麦21是改良生物产量和籽粒库容的较好亲本,809是改良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的较好亲本;收获指数、生物产量可从F_3代开始选择,籽粒库容则宜推迟到F_5代开始选择。

关键词: 小麦 收获指数 生物产量 籽粒库容 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收获指数在小麦高产育种中的应用

西南农业学报 1989

摘要:运用生物统计方法,连续五年研究了部分小麦品种和部分杂交后代的收获指数及其变化,探讨了不同肥力水平下,收获指数与籽粒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收获指数在不同品种和不同组合间差异较大;主穗茎收获指数可代表全株收获指数:株高是影响收获指数的主要因素之一;收获指数在中肥下最高,高肥次之,低肥最低,但有些品种的收获指数和籽粒产量可随肥力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收获指数可以遗传。把收获指数作为重要性状,筛选出了高产、高收获指数的新品种305—1和315—1。

关键词: 小麦 育种 收获指数 籽粒产量 品种 四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