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遗传效应(模糊匹配)
7条记录
白菜营养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掌握白菜营养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选育出营养品质更高的品种。【方法】采用5个白菜高代自交系配制完全双列杂交组合,获得F_1和F_2,测定亲本、F_1和F_(2 ) 3个世代的干物质、维生素C、蛋白质、可溶性糖、总酸和粗纤维等6个主要营养品质指标后,利用数量遗传软件QGAStation 2.0开展遗传效应分析。【结果】干物质、维生素C和粗纤维含量以显性效应为主,蛋白质、可溶性糖和总酸含量主要受母体效应控制,各性状的狭义遗传率普遍偏低,蛋白质、干物质、维生素C和粗纤维含量等性状广义遗传率较高,高代自交系P4可用于白菜营养品质性状改良。【结论】对白菜营养品质性状的选择建议在高世代进行。

关键词: 白菜 营养品质 遗传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穗部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穗部性状是小麦重要的产量性状,在小麦产量构成中占据重要地位和作用。开展小麦穗部性状遗传研究、分析其遗传机制,对制定高产育种策略、提高育种效率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方法】以主茎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小穗粒数为指标,采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对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来自母本品冬34与父本BARRAN及其衍生的F7:8、F8:9代重组自交系群体(RIL)进行穗部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与遗传参数估计,以确定控制各性状的基因数目,估计遗传效应值及遗传率。【结果】穗长和小穗数的最佳遗传模型均是B-2-1(PG-AI),符合2对连锁主基因+加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穗长的多基因遗传率是90.64%,小穗数的多基因遗传率是89.52%,穗长的环境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比例为9.39%,小穗数的环境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比例为10.50%;穗粒数的最佳遗传模型是G-1(MX3-AI-A),符合3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加多基因+加性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是69.39%,多基因遗传率是29.94%,环境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比例为2.18%。控制穗粒数的第1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和第3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数值相等,同是4.56,具有正向效应。第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与加性效应和第1对主基因×第2对主基因×第3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相同,均是-1.64,且为负向效应。加性和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与加性和第2对主基因加性×第3对主基因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相等,均是-6.02。加性和第1对主基因加性×第3对主基因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是0.18,多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是0.15,表现为较低的正向遗传效应;小穗粒数的最佳遗传模型是H-1(4MG-AI),符合4个主基因+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是81.50%。第1至4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0.22、0.18、-0.20和0.24,加性和第1对主基因×第1对主基因的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是-0.170,加性和第1对主基因×第3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是0.240,加性和第1对主基因×第4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是-0.20,加性和第2对主基因×第3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与加性和第2对主基因加性×第4对主基因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绝对值相同,效应相反,前者值是0.03,后者值是-0.03。加性和第3对主基因×第4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是0.06。【结论】小麦穗部性状以多基因遗传效应为主,符合数量遗传特征,易受环境影响。小穗粒数存在着主基因遗传特性,主基因遗传力较高,受环境影响小,小穗粒数可作为有效改良穗部性状早期选择的直接指标,实现单株定向选择,提高育种效率。

关键词: 小麦 穗部性状 主基因+多基因 遗传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籽粒镉和砷含量的遗传效应分析

杂交水稻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4个不育系、6个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研究了水稻籽粒中重金属镉(Cd)和砷(As)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水稻的糙米Cd和As含量存在显著的差异;不育系和恢复系Cd含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及二者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选育籽粒低Cd含量的组合,双亲的遗传改良和组合的评价筛选都很重要;不育系和恢复系As含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不显著,而特殊配合力效应达极显著水平,说明低As含量组合的选育关键在于组合的评价筛选;培育Cd低吸收的杂交稻组合,不育系遗传改良的效果最好,恢复系改良和组合评价筛选的效果相对较差。

关键词: 水稻 籽粒 镉含量 砷含量 遗传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子标记遗传效应预测杂交水稻产量性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13个水稻不育系和19个恢复系按NCⅡ设计配制两套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151个,2005年分别在重庆和泸州种植,结合AFLP和SSR标记位点的遗传效应,预测7个产量性状值。用两套组合F1产量性状对标记多态性位点进行筛选,获得阳性位点和增效位点及其加性和(或)显性效应值,通过逐步回归构建分子标记遗传效应预测产量性状模型,并对不同亲本组合(套间预测)及固定亲本组合产量性状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阳性和增效位点进行套间预测的效果,绝大多数不理想(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为-0.55~0.45),且预测效果不稳定;(2)阳性和增效位点对第二套固定亲本组合的预测效果相近,均优于套间预测,其中对固定恢复系组合的预测好于对固定不育系;(3)对固定亲本组合大部分产量性状的预测达到较理想水平,其中增效位点对固定不育系组合结实率、固定恢复系组合有效穗数、阳性位点对固定恢复系组合穗着粒数、单穗重的预测在0.6以上。用分子标记遗传效应预测产量性状,只需少数标记,应用方便,特别是对水稻育种亲本选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预测模型 分子标记 遗传效应 产量 杂交水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

作物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来源于人工合成小麦亲本Syn769。利用川麦42与含1BL/1RS易位系的四川小麦品种川农16构建的127个重组自交系(RIL,F8),经3年4个环境的遗传评价,比较了川麦42的1BS和川农16的1RS染色体臂对小麦产量构成因子和产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RIL群体中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株系和川农16的1RS染色体臂株系在分蘖力、成穗率、全生育期、小穗数、收获指数和籽粒产量6个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1BS染色体臂有利于提高成穗率和收获指数,而1RS染色体臂有利于提高分蘖能力和增加小穗数,1BS株系的籽粒平均产量比1RS株系增加2.91%。鉴于1RS染色体臂上的抗条锈病基因丧失抗性,其携带的黑麦碱基因对加工品质有明显的负向作用,而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携带高抗条锈病基因YrCH42,并对小麦籽粒产量有正向作用,因此建议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利用川麦42的1BS替换1RS染色体臂。

关键词: 1BS 1RS 人工合成小麦 川麦42 遗传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套籼型杂交水稻材料粒形遗传效应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禾谷类作物胚乳品质性状的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对两套双列杂交组合粒形性状(谷粒粒形、糙米粒形和整精米粒形)的长、宽、厚及长宽比等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籼型杂交水稻粒形性状除谷粒厚和糙米厚外主要受种子直接效应和母体效应的影响,以种子直接加性效应为主,谷粒厚和糙米厚两性状主要受母体效应影响。大多数粒形性状的普通直接遗传率和普通母体遗传率都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除糙米厚和整精米厚外都以普通直接遗传率为主,糙米厚和整精米厚以普通母体遗传率为主,但因材料和性状的不同有所差异。遗传效应预测值结果表明,缙香1A、缙香2A、缙2A、N45、缙恢34、蜀恢527和泸恢17等对改良粒性状有较好的效果,其中以缙香1A对谷粒、糙米和整精米粒形性状改良效果较好。

关键词: 水稻 谷粒粒形 糙米粒形 整精米粒形 遗传效应 遗传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AMMI模型的籼型杂交香稻稻米胶稠度的遗传效应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06 CSCD

摘要:本文采用NCⅡ交配组合的多点试验设计,基于AMMI模型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籼型杂交香稻稻米胶稠度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①杂交稻的胶稠度同时受基因型、试点及二者的互作效应控制,以组合基因型效应为主;②组合基因型效应同时受不育系、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及二者的特殊配合控制,以不育系的一般配合力最重要;③组合与试点的互作效应值的大小和方向与不育系的遗传背景有直接关系;④组合胶稠度值与其稳定性间相关不显著;⑤本试验中A1、A3和A6是培育较软胶稠度杂交香稻的优良香型不育系。最后对胶稠度的遗传与改良及与食味品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杂交香稻 胶稠度 遗传效应 AMMI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