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李春华(精确检索)
73条记录
工夫红茶加工过程中类胡萝卜素成分的动态变化

食品科学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工夫红茶加工在制品类胡萝卜素种类及含量,并对比分析所测类胡萝卜素组分随工夫红茶加工进程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工夫红茶加工在制品共检出类胡萝卜素组分24种,其中胡萝卜素类3种、叶黄素类10种、类胡萝卜素酯类11种;不同种类的类胡萝卜素在茶叶中的含量差异较大,其中以叶黄素(126.000 0±3.605 6)~(317.666 7±12.662 3)μg/g、β-胡萝卜素(31.533 3±1.365 0)~(70.166 7±1.650 3)μg/g含量较高;同一类胡萝卜素组分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以叶黄素棕榈酸酯含量变异系数最大(130.85%).同时,对比不同类胡萝卜素组分变化趋势,发现检出物质含量总体呈现3种变化趋势,其中以发酵、干燥阶段叶黄素变化速率最大,分别为10.25、58.33 μg/(g·h);此外,研究发现持续中温、酶促氧化和剧烈湿热作用是引起类胡萝卜素变化的主要诱因,但各组分对其响应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研究结果将为红茶风味品质形成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工夫红茶;类胡萝 卜素;香气前体物质;含量;加工过程;动态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古蔺野生大茶树资源农艺性状多样性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2022

摘要:[目的]明确古蔺野生大茶树农艺性状多样性.[方法]以古蔺县的47份茶树资源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古蔺野生大茶树的叶色、叶形、叶长、叶宽、叶面积等17个叶片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古蔺野生大茶树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在9.28%~48.21%,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1486~1.4021;主成分分析显示,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3.14%,其中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18.96%,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5.65%,第3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4.42%;17个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欧氏距离10.88处,可将47份古蔺野生大茶树种质资源分为四大类群,桂花乡野生大茶树种质资源在四大类群中均有分布,说明桂花乡野生大茶树种质资源种类较丰富,聚有较大的育种潜力.[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古蔺茶树优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良种选育及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古蔺 野生大茶树资源 农艺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黑茶渥堆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和茶汤色差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四川黑茶干坯渥堆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及茶汤色差值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茶汤色差值(L、a、b)与主要品质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整个渥堆过程中,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茶黄素及茶红素含量分别下降78.80%、32.40%、96.60%、83.33%、93.90%、98.68%、99.17%、53.55%、37.50%,咖啡碱和茶多糖含量则分别增加23.71%和3.51倍;水浸出物含量在渥堆前7 d显著增加,而后逐渐下降;茶褐素含量在渥堆前7 d呈下降趋势,随后不断增加,整个渥堆过程增幅达110.65%;除槲皮素-3-葡萄糖苷含量在渥堆结束后显著增加,黄酮醇苷总量及其他7个组分含量在渥堆结束后显著下降.茶汤L值在渥堆过程中逐渐降低,而a值逐渐升高,b值波动升高,相关分析显示L值与氨基酸、茶多酚、茶黄素、杨梅素-3-半乳糖苷等成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咖啡碱、茶多糖、茶褐素及槲皮素-3-葡萄糖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a值、b值则相反;逐步回归与通径分析显示茶红素、茶褐素含量及黄酮醇苷总量是直接影响L值的主要因素,茶黄素、茶褐素含量及黄酮醇苷总量是直接影响a值的主要因素,茶多糖、茶褐素、儿茶素含量及黄酮醇苷总量是直接影响b值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四川黑茶 渥堆 品质成分 色差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嫩度红茶坯对玫瑰红茶品质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茶坯原料嫩度对窨制玫瑰红茶品质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玫瑰红茶加工工艺,提高玫瑰红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嫩度的红茶坯来窨制大马士革玫瑰红茶,从感官品质、主要生化成分及香气组分等多个方面探讨茶坯原料嫩度对窨制玫瑰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茶多酚、儿茶素及其主要组分EGCG含量、游离氨基酸及茶氨酸含量在窨制后显著减少,且在茶坯嫩度为一芽二、三叶时减少幅度最大,分别达到了12.54%、24.90%、25.71%、12.54%、17.26%,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在窨制后显著增加,在茶坯嫩度为一芽二、三叶时增幅最大,达到了16.51%,这些成分的变化是玫瑰红茶茶汤鲜爽度下降,但苦涩味降低,甜醇口感上升的主要原因;茶褐素含量在窨制后显著增加,茶坯嫩度从单芽至一芽二、三叶,其分别增加了12.72%、5.93%、13.09%,这是玫瑰红茶汤色深度增加,亮度降低的主要原因;窨制后新产生的B-香茅醇、甲基丁香酚及相对含量大幅增加的苯乙醇是玫瑰红茶的主要香气组分,相对总量在茶坯嫩度为一芽二、三叶时达到了77.66%,香叶醇及芳樟醇相对含量的大幅减少,是玫瑰红茶甜香下降的主要原因.[结论]一芽二、三叶茶坯表现出了更好的玫瑰红茶窨制效果.

关键词: 不同嫩度;玫瑰;玫瑰红茶;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省茶树及其他饮用茶种质资源的调查与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2018年四川省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行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联合省内162个农业普查县和48个系统调查县农业农村局种子站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调查和收集.对此次专项行动调查收集的140份茶树及其他饮用茶种质资源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表明,140份资源分属5个科5个属6个种,其中野生资源58份,占比41.43%,地方品种82份,占比58.57%;资源集中分布在山区,介于99.228 5°~107.626 8°E和26.330 9°~32.500 3°N之间,垂直分布范围为308~3 300 m,其中75.71%的资源分布在海拔600~1 200 m.还综合评价了部分特色茶树种质资源,并对茶树及其他饮用茶资源的保存与利用进行讨论,为今后茶树与饮用茶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种质资源;茶树;饮用茶;四川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雅安藏茶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2022

摘要:雅安藏茶是四川黑茶的一种,属后发酵茶,历史悠久,具有降脂、助消化、抗氧化及抗辐射等保健功效,是藏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对雅安藏茶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雅安藏茶进一步的研究指明方向。

关键词: 雅安藏茶 化学成分 生物活性 研究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蒙顶黄芽水溶性成分LC-TOF/MS指纹图谱及定量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LC-TOF/MS)研究四川蒙顶黄芽指纹图谱,并对蒙顶黄芽的主要水溶性成分进行定量分析,为四川蒙顶黄芽的成分分析与鉴别提供理论依据.以24个蒙顶黄芽样品为实验材料,采用梯度洗脱(A相为0.1%甲酸溶液,B相为乙腈),柱温30℃,检测波长278 nmn,流速0.2 mL/min,建立蒙顶黄芽LC-TOF/MS指纹图谱,确定共有色谱峰,并进行了定量分析.24个蒙顶黄芽样品具有16个共有色谱峰,确定了9种化合物,分别为GC(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CAF(咖啡碱)、C(儿茶素)、EC(表儿茶素)、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与C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定量分析表明,不经过闷黄工艺制成的蒙顶黄芽GC、EGC含量较低,EGCG、ECG含量较高;而用陈茶炒黄的蒙顶黄芽EGCG含量均较低;因子分析表明,14个品质成分综合为4个公因子,前4个公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达80.44%,主要代表性指标为儿茶素类、咖啡碱、蛋白质和糖类等;当临界值小于20时,通过聚类分析将24个样品分为4类.根据构建的蒙顶黄芽LC-TOF/MS指纹图谱,可以鉴定和评价不同工艺的四川蒙顶黄芽.

关键词: 蒙顶黄芽 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指纹图谱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茶区主栽茶树品种现状与分析

四川农业科技 2021

摘要:文章简述目前四川茶区茶树主栽品种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茶产业发展就我省茶树品种选育提出建议。

关键词: 主栽 茶树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区域茶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以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为例

山西农经 2021

摘要:概述了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马边县)茶的产销历史和发展现状,运用SWOT理论分析了马边县茶产业具有的竞争优势和劣势、面临的发展机遇和环境威胁,以明确马边县茶产业的现实处境和竞争力状况,为下一步制定产业发展策略提供借鉴。

关键词: 马边县 茶产业 SWOT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闷黄新工艺对蒙顶黄芽品质及香气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蒙顶黄芽的快速闷黄,缩短其加工时间,在借鉴传统黄芽加工经验的同时,并在闷黄材料与闷黄方式上加以创新,同时研究了新工艺下初包60、80、100 min及复包80、100、120 min各三个水平时间段对蒙顶黄芽品质及香气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包80 min、复包120 min及初包100 min、复包80 min这两个组合的感官审评得分分别为89.05、88.85分,是所有组合中最高.总体看来,随着闷黄总时间的增加,汤色由杏绿向嫩黄或浅黄再向杏黄变化,茶黄素和茶红素部分转化为茶褐素;滋味由醇厚向甜醇发展,当闷黄总时间从140 min增加220 min时,茶多酚、儿茶素及咖啡碱含量由23.41%、17.03%、4.68%下降至20.28%、15.64%、3.84%,可溶性糖、水浸出物含量由2.97%、33.42%上升至3.27%、38.33%;香型由清香向甜香转变,香叶醇、二甲基戊酸甲酯、苯乙醇等香气组分减少,顺-4-己烯-1-醇、柠檬烯、萘等香气组分增加.研究提出了蒙顶黄芽新工艺最优闷黄时间组合为:初包80 min、复包120 min,或初包100 min、复包80 min,同时探明了不同闷黄时间对蒙顶黄芽品质成分及香气组分含量的影响规律.

关键词: 蒙顶黄芽;闷黄;新工艺;品质;香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