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顶芒×长芒小麦的两种遗传模式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蒲宗君 1 ; 孙华 2 ; 刘培 3 ; 李式昭 4 ;

作者机构: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实验农场

4.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农业部西南地区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小麦;芒;半显性;遗传分析

期刊名称: 分子植物育种

ISSN: 1672-416X

年卷期: 2014 年 12 卷 05 期

页码: 57-6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芒是普通小麦穗部重要的光合器官,麦芒在物种自然进化及人工选择育种中均有重要意义。为明确顶芒×全芒可能存在的遗传特性,本研究利用两个顶芒×全芒组合P1、P2、F1及F2世代对芒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86-741×13R478的F2群体顶芒:全芒符合3:1的分离比例,顶芒性状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13P2651×13R376的F1代植株表现异于其全芒亲本13R376的全芒型,F2群体分离出13P2651、F1、13R376三种类型,符合1:2:1的比例,表明13P2651×13R376芒型呈半显性遗传模式。前人研究认为顶芒为完全显现性状,而本研究发现顶芒×全芒除显性遗传外,还存在半显性遗传模式,这一发现为完善麦芒研究和进一步基因定位奠定基础。

  • 相关文献

[1]小麦品系P81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颜泽洪,魏育明,杨武云,郑有良. 2007

[2]小麦新品系‘CD011鉴46’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章振羽,龙海,潘志芬,余懋群,白志川. 2013

[3]澳大利亚小麦品种Sunco抗条锈病性状的遗传分析. 邹裕春,杨武云,Mark Sutherland. 2006

[4]普通小麦品种科成麦2号抗条锈病基因鉴定及分子作图. 邓光兵,龙海,潘志芬,唐建. 2011

[5]小麦重要抗源Holdfast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冯晶,白玉路,蔺瑞明,彭云良,徐世昌. 2011

[6]水稻橙红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张志勇,张志雄,向跃武,蔡平钟,张婷,李仕贵. 2012

[7]成恢448与Basmati 370回交后代的米粒延伸性遗传和相关分析. 陆贤军,高方远,刘光春,任明鑫,任光俊. 2006

[8]四倍体小麦地方品种矮蓝麦矮秆性状的遗传分析. 袁中伟,张连全,甯顺腙,任勇,陶军,李生荣,刘登才. 2015

[9]两系杂交小麦恢复系MR168抗条锈病基因遗传分析及分子标记定位. 李生荣,李俊,周强,杜小英,李太军,杨武云,郑有良. 2011

[10]一个水稻小粒突变体基因gw(t)的表型和遗传分析. 杨松涛,郑家奎,蒋开锋,杨莉,杨乾华,万先齐,曹应江,游书梅. 2010

[11]CIMMYT抗条锈小麦种质CI-66和CI-7抗性遗传研究及其利用. 刘仲齐,饶世达,张顒,杨武云,郑有良. 2007

[12]人工合成小麦HMW-GS D~tx1.5亚基的AS-PCR鉴定程序优化及遗传分析. 温雯,李俊,杨武云. 2014

[13]水稻小穗簇生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其基因的初步定位. 张涛,蒋开锋,杨莉,杨乾华,万先齐,郑家奎. 2010

[14]源自ICARDA小麦hm18的抗条锈性研究. 郑建敏,颜泽洪,夏先全,刘于斌. 2012

[15]源自ICARDA小麦hml8的抗条锈性研究. 郑建敏,颜泽洪,夏先全,刘于斌. 2012

[16]具特异性状人工合成小麦的条锈病抗性改良. 郭元林,尹春蓉,张洁,杜文平,任哓波,宣朴. 2014

[17]节节麦大穗大粒相关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王琴,朱欣果,郑建敏,吕茂应,杨武云,李俊,万洪深. 2016

[18]复粒稻种质资源及其遗传育种利用. 李经勇,郑家奎,唐永群,雷祖燕,程杨,姚雄. 2013

[19]水稻穗颈维管束及其相关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陶澜,程艳军,谢戎,何光华,杨正林,张毅. 2004

[20]花生中白藜芦醇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刘行,丁小霞,杨晓凤.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