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密度(模糊匹配)
39条记录
宽窄行和等行距栽培条件下高梁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农学学报 2013

摘要:为了探索高粱高产、高效种植方式,提高高粱生产种植效益和土地复种指数.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的方法,对不同宽窄行与等行距栽培条件下高粱不同栽培密度与产量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宽窄行栽培较等行距栽培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平均增产7%~11%;同一密度下,随着宽行的增大,产量呈逐步下降趋势;获得同一产量水平下宽窄行栽培较等行距栽培降低10%左右的种植密度,可有效防止倒伏,提高产品质量.

关键词: 高粱 宽窄行 栽培 密度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宽窄行和等行距栽培条件下高粱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农学学报 2013

摘要:为了探索高粱高产、高效种植方式,提高高粱生产种植效益和土地复种指数。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的方法,对不同宽窄行与等行距栽培条件下高粱不同栽培密度与产量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宽窄行栽培较等行距栽培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平均增产7%~11%;同一密度下,随着宽行的增大,产量呈逐步下降趋势;获得同一产量水平下宽窄行栽培较等行距栽培降低10%左右的种植密度,可有效防止倒伏,提高产品质量。

关键词: 高粱 宽窄行 栽培 密度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密度和磷肥对豌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以豌豆品种成豌8号为试材,研究了种植密度、磷肥施用水平对豌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肥料对大部分农艺性状和产量均表现极显著影响,其中株高、结荚节数、百粒重以及籽粒产量的密度效应小于肥料效应,始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以及单株产量的密度效应大于肥料效应;始荚高度、结荚节数、单株荚数和每荚粒数与产量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在5个种植密度梯度和4个磷肥浓度梯度中,以种植密度为28.6万株/hm2和过磷酸钙施用量为500.0 kg/hm2时成豌8号的各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较好。

关键词: 豌豆 密度 磷肥 农艺性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密度、施氮量互作对成都平原免耕直播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

摘要:[目的]探讨成都平原免耕直播油菜的适宜密度和施氮量。[方法]以川油58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试验,分析氮密互作对成都平原免耕直播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在成都平原区,免耕直播油菜产量随密度、施氮量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密度、施氮量主效应均显著影响油菜生长及产量,施氮量影响效应大于密度,氮密互作对油菜产量产生负效应,但影响程度不显著。在密度30.00×104株/hm2、施氮量180.00kg/hm2互作条件下,油菜群体产量最高为3395.25kg/hm2,当密度为40.80×104株/hm2、施氮量为198.90kg/hm2时,氮密互作条件下油菜群体可获得最高理论产量3403.41kg/hm2。[结论]在成都平原区,免耕直播油菜的密度以30.00×104~45.00×104株/hm2、施氮量以180.00~198.90kg/hm2为宜。

关键词: 免耕直播油菜 密度 施氮量 产量 成都平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烤烟品种RG12最佳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2012

摘要:为了探索烤烟新品种RG12的最佳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研究出适合该品种的良种与良法相配套的生产技术,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RG12种植密度和肥料试验。结果表明,RG12的密度主效有极显著差异,以种植13 890株/hm2、规格1.2 m×0.6 m最好,与种植16 665株/hm2、规格1.0 m×0.6 m和种植15 150株/hm2、规格1.1 m×0.6 m有极显著差异;RG12的肥料主效有极显著差异,以施纯氮60 kg/hm2最好,与施纯氮30 kg/hm2和施纯氮45 kg/hm2有极显著差异;密度和肥料的互作极显著,以种植13 890株/hm2、规格1.2 m×0.6 m、施纯氮60 kg/hm2和种植13 890株/hm2、规格1.2 m×0.6 m、施纯氮45 kg/hm2组合表现较好,两者间差异不显著。说明RG12烤烟是一个较耐肥的烤烟品种,适当稀植、适当增加肥料,能增产增收。

关键词: 烤烟 RG12 密度 肥料 产量 上中等烟比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对四川盆地丘陵区移栽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确定四川盆地丘陵区移栽油菜的最佳种植密度,在大田条件下,以‘川油58’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四川盆地丘陵区移栽油菜抗逆性、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植株抗菌核病、抗蚜虫能力和抗倒伏能力呈下降趋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分枝部位升高,单株主花序长、有效分枝总数以及有效分枝角果总数逐渐减少。群体有效分枝总数、有效角果总数以及群体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种植密度为10.50×104株/hm2时,群体获得最高产量2715.52kg/hm2,当种植密度为8.25×104株/hm2和10.50×104株/hm2时,处理间群体产量差异不显著。因此,在四川盆地丘陵区,移栽油菜的最佳种植密度为8.25×104株/hm2~10.50×104株/hm2。

关键词: 密度 四川盆地丘陵区 移栽油菜 农艺性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密度和施氮量对丘陵区机播夏玉米产量及倒伏影响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置3个密度和3个施氮量处理,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密度和氮肥用量对四川丘陵区机播夏玉米生长特征、产量及倒伏影响。结果表明,密度是影响玉米生长、产量和倒伏的主要因素。营养生长阶段玉米株高、抽雄吐丝期叶面积指数、群体生物量和有效穗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密度达7500株.hm-2提高穗着粒、百粒重、空秆率,降低穗长、结实长、穗粗、行数、行粒数。当密度为6000株.hm-2,施氮量375 kg.hm-2能获得最佳产量。夏玉米倒伏以茎折为主,茎折多发生在受密度和施氮量显著影响的基部第5节和第6节,密度为6000株.hm-2且施氮量375.hm-2能降低总倒伏率。

关键词: 夏玉米 密度 施氮量 产量 倒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密度和施氮量对四川盆地夏玉米茎秆抗倒性能与产量的影响(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

摘要:[目的]探明四川盆地直播夏玉米适宜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为夏玉米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储备和科学依据。[方法]在大田条件下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密度和施氮量对夏玉米的茎秆基部节间农艺性状、节间抗倒力学性状、玉米茎折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密度显著影响玉米茎杆抗倒性能和产量。随着密度增加,茎秆基部第3节和第4节节间伸长变细,单位茎长干物质重变小,穿刺强度和抗折力降低,种植密度由6.0万株/hm2增加到7.5万株/hm2,全生育时期茎折率增加17.17%,产量下降17.58%。密度和施氮量互作显著影响玉米全生育时期茎折率和产量,当密度为6.0万株/hm2、施氮量为375kg/hm2能够有效控制全生育时期茎折率,且玉米产量达到最高。[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四川盆地夏玉米适宜种密度为6.0万株/hm2,适宜施氮量为375kg/hm2。

关键词: 夏玉米 密度 施氮量 茎杆抗倒性能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维立体强化栽培密度和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杂交水稻冈优725为材料,研究四川盆地西北部三维立体强化栽培不同栽培密度(行窝距)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探讨氮素积累、利用与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处理间水稻产量差异显著。抽穗期和成熟期水稻植株氮素总积累量与产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产量与土壤氮素依存率的相关性不显著(r=0.456),与氮素表观利用率的相关性也不显著(r=0.449),与氮素农学利用率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r=0.832**)。结合产量与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状况及其之间的关系的表现,在本试验中,三维立体强化栽培的最佳栽培密度为45 cm×45 cm,施氮水平为150 kg.hm-2。此处理下,水稻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植株氮素积累量最高,为129.9 kg.hm-2,穗中氮素积累量占植株总吸氮量的百分比最高,为72.51%。

关键词: 三维立体强化栽培 密度 氮肥施用量 产量 氮素吸收及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川西南山地马铃薯原种扩繁适宜播期和密度及水分利用研究(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

摘要:[目的]了解峨边县海拔1200~1500m区域原种繁育基地春播马铃薯适宜的播期和密度。[方法]以川芋13脱毒原原种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播期和密度对春播马铃薯生育期、出苗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随播种期的推迟,马铃薯播种至出苗天数缩短、出苗率提高、单株结薯数、群体中小薯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播种密度对马铃薯播种至出苗天数、出苗率没有影响,但随播种密度的增加,单株结薯数、群体中小薯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结论]在峨边县海拔1200~1250m地区,马铃薯适宜的播种期为2月9日至3月1日,适宜的播种密度为12.0万窝/hm2,但最佳密度还未出现峰值,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密度进行研究。

关键词: 播期 密度 原种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