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发生规律(模糊匹配)
25条记录
酒曲害虫的发生及危害规律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01 CSCD

摘要:四川泸州酒曲害虫有 35种 ,隶属两纲五目 19科 ,鞘翅目昆虫为主有 2 6种 ,鳞翅目昆虫 5种 ,其它目 4种。土耳其扁谷盗和咖啡豆象为优势种群。曲库为各种曲虫越冬的主要场所 ,冬后残留虫为次年大发生的重要虫源。曲虫主要种群都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和群集性。全年发生动态为单峰型态 ,冬春季为发生低峰期 ,夏秋季达到发生高峰并暴发成灾。主要种群的昼夜活动规律显著 ,午后从曲库飞出在库外群集飞翔 ,14~ 18hr达到高峰。危害新曲的虫源主要来自曲库。曲虫从大曲高温发酵的保温排潮期开始危害 ,曲库贮存期损失最严重

关键词: 酒曲 害虫 发生规律 危害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稻制种粒黑粉病的侵染源及发生规律

植物保护学报 199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89—1993年对稻粒黑粉病(Neovossia horrida)的侵染源和发生流行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由冬孢子萌发直接产生的次生担孢子不是田间发病的主要接种体。发现并证实稻粒尾孢黑粉菌具有在植物体表芽殖附生特性,其病害循环中存在一个相当长的田间芽殖附生阶段,芽殖附生的次生担孢子才是田间发病的有效接种体。不育系柱头外露率高、开花时间持续长而分散及恢复系花粉量不足是导致发病严重的主要寄主因素。发病程度(Y)与扬花期降雨频率(X_1)和降雨量(X_2)呈极显著和显著偏相关,关系模型为Y=-1.8038+0.3499X_1+0.0837X_2±2.9411。栽培因素与发病程度也密切相关,建立了杂交稻制种防病增产栽培数学模型。

关键词: 稻粒黑粉病 侵染源 发生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茶园主要杂草的发生及防除

西南农业学报 1994

摘要:1989~1993年对四川不同海拔地区茶园主要杂草发生种类、发生期、发生量、群落组成及10种主要杂草对茶树生长的影响和杂草防除技术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四川茶园主要杂草共有38科106属144种,其中低海拔区34科108种,中海拔区30科97种,高海拔区24科72种;茶园少数杂草常年均有发生,多数杂草在中、低海拔区分别在5月和7月有两个发生高峰期;高海拔区只在6月出现一个高峰期;群落组成各海拔地区基本相同,主要为禾本科杂草(马唐、白茅、狗牙根、莠竹)、阔叶杂草(蓼草、扛板归、野塘蒿、马兰、凤尾蕨)和少数莎草科杂草(香附子、水蜈蚣).10种主要杂草对茶树生长危害率为22%~100%(30株/m~2);草甘膦和克芜踪防除茶园杂草防效达95%以上,保产效果为16.8%~19.4%,每公顷可增加410~497元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茶园杂草 种类 海拔分布 发生规律 危害性 防除 四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西部地区桃小食心虫发生规律和防治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0

摘要:本文研究了桃小食心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结果表明:桃小食心虫在四川西部1年发生1代;越冬幼虫出土数量与前旬降雨量呈正相关;幼虫出土至羽化的历期与温度呈负相关。并推导出了成虫初见日与5月份温雨系数的直线回归方程式。幻虫在果内的成活率随果实膨大而增加。幼虫危害苹果的空间分布型属典型的聚集分布。其聚集强度是:低密度,高聚集;高密度,低聚集。本文还研究了防治桃小食心虫的方法。

关键词: 桃小食心虫 发生规律 生物学特性 空间分布型 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田鼠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1990

摘要:本文综合报道了四川农业害鼠的种类、分布、群落结构、发生规律、监测技术、年龄判别技术、鼠害调查、防治指标及化学防治最佳组配方案。四川农业害鼠分布可概划为盆地、盆周、盆西、盆西南及川西北五大生态区;限制黑线姬鼠数量增长的主要外界因素包括日照、降雨、温度和种群分布状态。研究制定了农田害鼠“三定”监测技术和黑线姬鼠年龄判别的数学模型新技术;指出了鼠害防治指标是一个动态指标;农田鼠害程度调查宜采取平行线跳跃式方法;文章提出的“春季灭鼠,分片定量,定向投饵”及相应的配套技术,经上千万亩试验示范证明可节省投入30~50%,灭效高于90%,无鼠害持续时间达11个月以上,每亩挽回粮食10公斤以上。

关键词: 啮齿动物 农田鼠害 发生规律 监测技术 防治技术 四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