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施肥方式(模糊匹配)
36条记录
川西平原不同基础地力和施肥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摘要:为探明川西平原水田两熟区基础土壤地力与水稻产量的关系,以2个杂交籼稻为试验材料,在四川省绵竹市选取2个乡镇高、中、低不同基础地力田块进行试验,研究基础地力和施肥对水稻生育期、生长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后各地力田块水稻有效穗、穗粒数显著增加,施肥处理较CK大幅增产,增产幅度为低产田>中产田>高产田,高、中、低产田的基础地力贡献率分别为84.4%、82.0%和77.4%。试验地高、中、低产田施肥后分别增产19.8%、22.0%、30.2%。施肥处理有助于水稻提早分蘖,显著增加水稻株高及分蘖数,施肥后总生育期略微延长,高、中、低产田生育期延长程度差异不明显。高产田有效蘖数略高于中、低产田。总体上,水稻产量随基础地力的提升而升高,肥料贡献率为低产田>中产田>高产田,相同施肥处理下低产田增产潜力更大。从产量构成要素看,施肥显著增加水稻有效穗数,是产量提升的主因。

关键词: 水稻 基础地力 施肥 分蘖 生长动态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中稻头季稻花期阴雨下产量与再生稻产量的关系

作物研究 2017

摘要:为探明蓄留再生稻对水稻抽穗开花期遭遇阴雨灾害的补救作用,以20个通过审定的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在头季稻抽穗开花期遇连续阴雨情况下,研究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头季稻产量与再生稻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施氮与不施氮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头季稻产量和再生稻产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杂交中稻品种间再生稻产量与头季稻产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施氮后头季稻产量和再生稻产量均显著提高,而且在不施氮条件下产量高的品种,其在施氮后产量提高程度更大。再生稻产量可作为头季稻抽穗开花期受阴雨天气影响所致减产的产量补充,为水稻(中稻+再生稻)抗逆减损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 杂交中稻 再生稻 阴雨 施肥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焦甜香型烤烟优化施肥模式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2017

摘要:采用三因素二次D-饱和最优设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焦甜香型烤烟品种云烟97的优化施肥模式。结果表明:氮、磷、钾肥施用量主要影响烤后烟叶的产量、产值和感官质量;在产值达到40000元/hm~2以上条件下,优化施肥量为N 91.60~100.78 kg/hm~2、P_2O_5177.40~193.17 kg/hm~2、K2O 212.38~247.75 kg/hm~2;在感官质量评分75分以上条件下,优化施肥量为N 88.80~101.00 kg/hm~2、P_2O_5189.21~205.80 kg/hm~2、K2O 236.27~269.89 kg/hm~2。综合考虑烟叶香型特色和烟叶质量,四川省宜宾市焦甜香型烤烟的最优施肥量为N 91.60~100.78 kg/hm~2、P_2O_5189.21~193.17 kg/hm~2、K_2O 236.27~247.75 kg/hm~2。

关键词: 烤烟 焦甜香 产值 施肥 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水田免耕条件下氮肥管理和移栽密度对杂交中稻产量的影响

中国稻米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川绿优642、蓉优1015、冈优725为材料,研究了西南稻区冬水田在免耕条件下施肥模式(A1,"底肥一道清";A2,平衡施肥)和移栽密度(C1,1.4万丛/667 m~2;C2,1.1万丛/667 m2;C3,0.8万丛/667 m~2)对杂交中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A1处理的平均产量要比A2处理低4.76%;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参试品种产量呈增加趋势,以C1处理的产量最高,较C2和C3处理平均分别增加了2.4%和3.5%;对不同类型品种而言,以川绿优642(多穗型)产量最高,较冈优725(大穗型)和蓉优1015(穗粒兼顾型)分别增加了8.3%~15.6%、6.3%~17.3%,其增产优势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数上。施肥方式对杂交中稻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而品种、栽插密度对杂交中稻产量的影响显著。由此可见,选用分蘖力强的穗数型品种,适当增加移栽密度,采用"底肥一道清"的施肥方式是四川冬水田免耕水稻实现高产、省工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免耕 杂交稻 施肥方式 移栽密度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中稻在不同地域和施氮水平下氮、磷、钾稻谷生产效率的差异性研究

作物研究 2017

摘要:以杂交中稻高产品种‘Ⅱ优7号’和高产优质新品种‘渝香优203’为材料,在西南稻区4省(市)的7个生态点采用相同的试验方案,研究了氮、磷、钾稻谷生产效率与地理位置、土壤基础肥力、施氮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氮稻谷生产效率在品种间、地点间及施氮水平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试验地点与施氮水平间的交互作用显著;磷和钾的稻谷生产效率表现为地点间和施氮水平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渝香优203’比‘Ⅱ优7号’的氮稻谷生产效率极显著提高。氮、磷、钾的稻谷生产效率间相互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低经度、高海拔地区,以及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高、pH值高、施氮水平低条件下,氮、磷、钾的稻谷生产效率较高。

关键词: 杂交中稻 地理位置 施肥 稻谷生产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冕宁县新植烟区土壤养分特征及施肥对策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CSCD

摘要:为明确四川冕宁县新植烟区土壤养分状况并合理指导施肥,2013年和2014年采集冕宁县后山乡、回龙镇、哈哈乡和回坪乡4个新植烟区耕层(0~20 cm)土壤样品186个,对植烟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冕宁县新植烟区土壤平均p H 6.26,总体处于适宜范围;土壤有机质、有效磷、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总体处于适宜或丰富水平,但变异系数较大,仍有15.15%的土壤有机质缺乏,24.74%的土壤有效磷不足,约有15.00%的土壤交换性钙和镁偏低;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属于缺乏或极缺乏水平,有68.50%的土壤碱解氮缺乏,土壤速效钾属于缺乏和极缺乏分别占36.01%和54.28%。烟叶生产过程中,应根据各乡镇土壤养分含量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施肥

关键词: 冕宁县 新植烟区 养分特征 施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处理对光叶紫花苕根及根瘤生长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对8个不同施肥处理下光叶紫花苕在四川紫色丘陵区的根和根瘤的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四川紫色丘陵区的碱性紫色土上,不同施肥处理下光叶紫花苕的根长、根干物质重、根瘤数和根瘤鲜重差异显著。磷、钾和微量元素促进根伸长、根干物质量的增加、根瘤数和根瘤鲜重的增加。在光叶紫花苕的生长前期,不施氮会促进根伸长、根干物质量的增加、根瘤数和根瘤鲜重的增加,在生长中后期需要补充氮素满足生长。同时,根据地上和地下生长的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发现,根干重和单株干重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高达0.93,根干重对单株干重直接作用的通径系数为0.7220。根据结果可推知,光叶紫花苕的生长过程中磷钾肥很关键,氮肥前期可不施,中后期要适量施用氮肥,会促进根和根瘤的生长,同时提高光叶紫花苕的产量和肥料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 光叶紫花苕 施肥 根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处理对四川紫色丘陵区光叶紫花苕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了8个不同施肥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下光叶紫花苕在四川紫色丘陵区的产量和效益。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光叶紫花苕产量、产量相关性状和养分积累影响差异显著。不施氮肥的处理(60 kg/hm2P2O5和60 kg/hm2K2O)鲜草总产量、第1次刈割和第2次刈割产量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该处理株高、单株体积和单株鲜重增长迅速。适量的化肥配施绿肥专用肥(37.5 kg/hm2纯N,60 kg/hm2P2O5,60 kg/hm2K2O和绿肥专用肥30 kg/hm2)显著提高种子产量和总经济效益,单株一级分枝、单株体积和单株鲜重表现明显优于其它处理。

关键词: 光叶紫花苕 施肥 产量 养分积累 效益

施肥对夏玉米季紫色土N_2O排放及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原状土柱-乙炔抑制培养法研究了施肥对紫色土玉米生长季土壤N2O排放通量和反硝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季施肥显著增加土壤N2O排放和反硝化损失,同时,各施肥处理间N2O排放与反硝化损失量差异显著。猪厩肥、猪厩肥配施氮磷钾肥、氮肥、氮磷钾肥和秸秆配施氮磷钾肥等处理的土壤N2O排放量分别为3.01、2.86、2.51、2.19和1.88 kg hm-2,分别占当季氮肥施用量的1.63%、1.53%、1.30%、1.09%和0.88%,反硝化损失量分别为6.74、6.11、5.23、4.69和4.12 kg hm-2,分别占当季氮肥施用量的3.97%、3.55%、2.97%、2.61%和2.23%,不施肥土壤的N2O排放量和反硝化损失量仅为0.56和0.78 kg hm-2。施肥是紫色土玉米生长前期(2周内)土壤N2O排放和反硝化速率出现高峰的主要驱动因子,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是影响土壤N2O排放、土壤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限制因子,土壤含水量是重要影响因子,降雨是主要促发因素。土壤N2O排放量与反硝化损失量的比值介于0.45~0.72之间,土壤反硝化损失量极显著高于土壤N2O排放量,说明土壤反硝化作用是紫色土玉米生长季氮肥损失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施肥 N2O排放通量 反硝化损失 玉米 紫色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方式对黄华占机插群体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稻米 2012

摘要:针对稻麦两熟田机插秧生产中采用"重底(复合肥25 kg)+早追(尿素10 kg)"施肥方式存在的返青迟、前期分蘖少、后期群体大但小分蘖多、产量不高的问题,研究了3种施肥方式对黄华占机插群体构建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底肥施复合肥25 kg+碳铵25 kg,穗肥施尿素5 kg"的施肥方式,机插后秧苗返青快,分蘖发生早,群体形成快,穗数和着粒数适中,结实率高,千粒重较高,产量可达599.20 kg/667 m2,施肥比较效益140.58元/667 m2;采用"底肥施碳铵50 kg、追肥施尿素5 kg、穗肥施尿素5 kg"的施肥方式,机插秧返青分蘖快,群体适中,穗粒结构协调,产量较高,达591.64 kg/667 m2。

关键词: 机插秧 施肥方式 氮肥 群体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