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川麦42(模糊匹配)
14条记录
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育成的新品种“川麦42”的生态适应性及产量潜力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07 CSCD

摘要:川麦42是利用CIMMYT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新资源育成的超高产新品种。2004~2006年,在四川多个生态点将川麦42与7个小麦品种的相关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川麦42的丰产潜力较高,籽粒单产一般可达6~8 t/hm2,平均比其他品种高7%~15%。在各生态点间的变异系数较高,达到20%~25%。②川麦42因产量高,其需肥量较大,一般高氮处理的籽粒单产都显著高于低氮处理。同时,中等密度(220~240苗/m2)有利于高产。③因春性较强,不宜过早播种,以10月25~30日为最佳播种期。④川麦42中后期灌浆速率高,优势明显,利于发挥大粒大穗潜力。

关键词: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 川麦42 生态适应性 产量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新品种川麦42抗条锈病性遗传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条锈病是我国小麦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川麦42是利用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的高抗条锈病小麦新品种。为明确川麦42抗条锈性遗传基础,将川麦42分别与高感条锈小麦品种绵阳26、绵阳335杂交和回交,获得杂交F1、F2、BC1群体,其中,川麦42×绵阳26、川麦42×绵阳335F2群体分别为208和337株,川麦42/绵阳26//绵阳26、川麦42/绵阳335//绵阳335BC1群体分别为171和216株用于抗性遗传分析。利用条锈菌小种条中32号(CYR32)对抗感杂交的F1、F2和BC1群体接种,结果显示,所有F1代对条中32都表现免疫或高抗,F2代群体中抗∶感分离比例均符合3R∶1S理论比例,BC1群体抗∶感分离比也符合1R∶1S理论比例,说明川麦42对条中32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

关键词: 小麦 人工合成种 川麦42 条锈病 抗性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新品种川麦42分子特征

西南农业学报 2004 CSCD

摘要:应用RAPD、STS和SSR等3种分子标记对川麦42和对照品种川麦107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在DNA水平上存在多态性。3种标记均能揭示川麦42与对照品种在DNA水平上的遗传差异。其中,RAPD分析中共有10个引物(14 5%)和20条(12 3%)带纹,STS分析中有4个引物-酶组合(6 7%),而SSR分析中有15个位点(26 3%)能揭示材料间的差异。同时,川麦42与川麦107在SSR分子标记上的差异主要分布在B、D组染色体上,这种丰富遗传多样性可能来源于其人工合成种亲本(Altar84/Aegilopstauschii188)的影响。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人工合成种 川麦42 RAPD STS SS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新品种川麦42蛋白及酯酶同工酶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04 CSCD

摘要:川麦42的谷蛋白、醇溶蛋白和酯酶同工酶等3个生化性状进行了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川麦42与对照品种川麦107、川育12在蛋白质水平上存在遗传多样性。其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为1,6+8和2+12,品质评分为7分;醇溶蛋白等位基因变异类型为Gli A1a、Gli A1f、Gli D1k、Gli A2a和Gli D2r。川麦42与川育12和川麦107分别存在53 6%和50%的醇溶蛋白多态性带纹,而酯酶同工酶上未能检测到差异。6+8亚基的出现和醇溶蛋白带型均表明了人工合成种Syn CD768(Al tar84/Aegilopstauschii188)对川麦42的影响。川麦42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和醇溶蛋白特征图谱,可用于品种认定和保护。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川麦42 生化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