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抗性遗传(模糊匹配)
9条记录
喷施草甘膦对转基因大豆产量构成和抗性遗传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喷施草甘膦对转基因大豆产量构成和抗性遗传的影响,并对转基因大豆田间实际除草中草甘膦的合理施用提供数据支持,本研究选择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GTS 40-3-2,采用田间随机区组的设计方法,在大豆生长的V2期茎叶喷施一定浓度梯度的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调查成熟期大豆的产量构成及成熟籽粒中转基因成分的相对含量,子代大豆于第二年种植,茎叶喷施相同浓度梯度草甘膦后进行抗性观测和产量统计。结果发现,1.12~12.30kg(ai)·hm-2的草甘膦水剂均能有效控制杂草,但喷施7.38~12.30kg(ai)·hm-2的草甘膦会显著抑制GTS 40-3-2及其子代大豆成熟期的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草甘膦喷施对GTS 40-3-2成熟籽粒中外源基因的相对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子代大豆与亲本具有相同的草甘膦抗性。表明1.23~4.92kg(ai)·hm-2的草甘膦可在转基因大豆生长的V2期安全使用,不会造成大豆的减产;喷施草甘膦超过7.38kg(ai)·hm-2,一定程度上损伤大豆的结粒水平,但籽粒质量不受影响;草甘膦喷施对转基因大豆的抗性遗传没有显著影响,大豆自交子代田间栽培时,可选择草甘膦进行杂草控制,但浓度仍需在推荐剂量范围内。

关键词: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 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 产量构成 抗性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高抗枯萎病抗源52-128、57-681的抗性遗传研究

棉花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抗源52-128、57-681是我国第一批高抗枯萎病的抗源种质,为了确立抗源种质转育应用的理论支撑,丰富棉花抗性育种的遗传理论,对两个抗源种质的抗性遗传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在所内人工接菌水泥槽病床和大田接菌病圃中,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方法,研究两个抗源经多年病圃和无病地连续种植后的抗性变异和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抗源种质52-128、57-681的抗性多年、多代一直保持稳定,且抗性遗传效应好、遗传力高,转育利用价值大,为我国利用两个抗源奠定了基础。全国利用两个抗源转育出了一大批通过审定的棉花抗病品种应用于生产。

关键词: 棉花 枯萎病 抗源 抗性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新品种川麦42抗条锈病性遗传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条锈病是我国小麦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川麦42是利用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的高抗条锈病小麦新品种。为明确川麦42抗条锈性遗传基础,将川麦42分别与高感条锈小麦品种绵阳26、绵阳335杂交和回交,获得杂交F1、F2、BC1群体,其中,川麦42×绵阳26、川麦42×绵阳335F2群体分别为208和337株,川麦42/绵阳26//绵阳26、川麦42/绵阳335//绵阳335BC1群体分别为171和216株用于抗性遗传分析。利用条锈菌小种条中32号(CYR32)对抗感杂交的F1、F2和BC1群体接种,结果显示,所有F1代对条中32都表现免疫或高抗,F2代群体中抗∶感分离比例均符合3R∶1S理论比例,BC1群体抗∶感分离比也符合1R∶1S理论比例,说明川麦42对条中32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

关键词: 小麦 人工合成种 川麦42 条锈病 抗性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抗黄萎病性与经济性状的遗传关系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06 CSCD

摘要:通过研究抗、感黄萎病不同世代杂种群体遗传,分析了棉花抗黄萎病性与经济性状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提高棉花品种的抗黄萎病性与皮棉产量、纤维品质的同步改良不存在直接矛盾,抗黄萎病育种关键在于克服抗黄萎病性与单株成铃数之间的遗传负相关。筛选抗黄萎病性应从较低世代开始在病圃中严格进行,同时兼顾优良纤维品质的选择,在较高世代注重产量及单株成铃数等性状的选择,以最终达到抗病、丰产、优质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 棉花 棉黄萎病 抗性遗传 抗病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强筋小麦品种川麦36的抗条锈病性状遗传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06 CSCD

摘要: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川麦36自育成以来对条锈病成株期抗性为高抗-免疫,是一份重要优质抗病资源。为研究川麦36抗条锈基因组成及遗传特点,本研究用条锈病条中30(CY30)、条中31(CY31)和条中32(CY32)混合菌种对抗感病双亲、F1、F2、BC1和BC2进行人工接种并做抗性遗传分析。根据F1及BC1、BC2的抗感反应确定抗性基因的显隐性,根据F2的抗感分离比例,经卡方测验确定抗性基因对数。结果表明,川麦36对条锈病条中30(CY30)、条中31(CY31)和条中32(CY32)混合菌种的成株期抗性是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

关键词: 川麦36 条锈病 抗性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源于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的小麦新品种川麦38抗条锈性及遗传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06 CSCD

摘要:利用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与四川小麦杂交、回交,育成高抗条锈小麦新品种川麦38(99-607)。为明确川麦38抗条锈性状的遗传规律,将川麦38与绵阳26、绵阳335、SY95-71、川育12等5个高感条锈小麦品种杂交,获得杂种F1、F2群体;利用条中32对抗×感杂种F1、F2群体接种鉴定抗性分析表明,川麦38对条锈病新小种的抗性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将川麦38与含Yr13的德国小麦8661及源于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的3个抗病新品种(川麦42、川3736、复小穗小麦)杂交,分析川麦38与4个抗病品种的抗性基因等位性,结果发现抗×抗F2群体中均分离出一定比例的感病单株,表明川麦38与德国小麦(Yr13)、川麦42、川3736、复小穗小麦等的抗锈基因不等位,为不同的抗性基因。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抗性遗传 人工合成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硬粒小麦SW AHEN 3抗条锈(条中30、31)性状的遗传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01 CSCD

摘要:硬粒小麦 SWAHEN 3成株期对中国条锈病新小种条中 30 ( CYR30 )和条中 31 ( CYR31 )免疫 -高抗。为明确 SWAHEN 3抗条锈性状的遗传规律 ,将 SWAHEN 3与高感硬粒小麦品种 Kappli杂交 ,获得杂种F1、F2 群体 ;将 SWAHEN3与川育 1 2等 5个四川高感普通小麦品种杂交 ,获得杂种 F1。对抗×感硬粒小麦杂种 F1、F2 群体分小种 ( CYR30和 CYR31 )接种鉴定 ,结果表明 ,杂种 F1抗性反应与抗病亲本 SWAHEN3一致 ,为免疫 -高抗 ;杂种 F2 群体中免疫 -高抗单株与抗 -高感单株之比符合两对显性互补基因分离比例 9∶ 7。对抗病硬粒小麦×感病普通小麦杂种 F1分小种 ( CYR30和 CYR31 )接种鉴定 ,结果表明 ,杂种 F1抗性反应也与抗病亲本 SWAHEN3一致 ,为免疫 -高抗。分析表明 ,SWAHEN3对条中 30、31的抗性受两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 ,其抗性基因能在与四川高产小麦的杂交后代中完全表达。

关键词: 硬粒小麦 条锈病 抗性遗传 条中30 条3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陆地棉抗黄萎病遗传分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0 CSCD

摘要:对陆地棉不同种质 (品种 )的各世代群体 (P1,P2 ,F1,F2 ,BC2 ,BC1)的抗性遗传研究表明 ,以中等致病力黄萎病菌系川V8接种 ,中棉所 12及Mo - 3的黄萎病抗性表现为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而川 2 80 2的抗性则受 2对显性基因控制 :以强毒力落叶型菌系苏Vl3接种 ,川 2 80 2的抗性同样能有效遗传 ,且呈显性 ,其抗性表现明显异于中棉所 12。

关键词: 陆地棉 黄萎病 抗性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