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微卫星DNA(模糊匹配)
5条记录
实心小麦86-741茎秆的解剖分析及壁厚特性的SSR标记

作物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实心小麦86-741、新疆稻麦及其杂种F1为材料,利用石蜡切片和SSR标记方法对86-741的实心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实心小麦86-741茎内仅有极小髓腔,髓腔中有髓,机械组织中有维管束的分布;杂种F1偏向实心亲本86-741,有髓腔,但髓腔的直径小于新疆稻麦,机械组织所占的比例小于亲本86-741;86-741维管束数最多,F1代其次,新疆稻麦最少。遗传分析与SSR标记结果表明,86-741髓的有无是由双隐性基因控制的;而其壁厚性状由位于3BL染色体上的单显性基因控制,与SSR标记Xgwm-547的遗传距离为5.3cM。暂将该壁厚基因定名为Cwt-1。Xgwm-547可用于辅助转育壁厚特性,提高小麦品种的抗倒伏能力。

关键词: 实心小麦 茎结构特性 抗倒伏 微卫星D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的SSR标记检测

作物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硬粒小麦和节节麦是六倍体普通小麦的二级基因源,六倍体人工合成小麦遗传变异丰富、蕴藏着丰富的抗性基因,可供现代小麦改良利用。利用人工合成小麦基因资源与四川小麦杂交、回交,已育成了高产、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川麦42”。本文利用217对微卫星(SSR)引物检测“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的导入位点,发现24个位点来源于人工合成小麦,占所用引物数的11.06%,远小于理论值25%。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在A、B和D染色体组分布频率不均衡,D组>B组>A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在川麦42各染色体间差异也很大,在1B、2B和5A染色体上分布较集中、片段较长,而在1A等11条染色体上则无导入位点;表明人工合成小麦的遗传位点并不按孟德尔遗传规律传至后代,人工选择压力导致遗传位点很大的偏分离行为。

关键词: 川麦42 人工合成小麦 微卫星DNA 导入位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川麦38”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的SSR标记检测

西南农业学报 2007 CSCD

摘要:利用人工合成小麦基因资源与四川小麦杂交、回交,育成了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川麦38”。本文利用205对微卫星(SSR)引物检测“川麦38”遗传背景。其中21个位点来源于人工合成小麦亲本,占所用引物数的10.24%,远小于理论值25%。川麦38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在A、B和D染色体组分布频率不均衡,分布频率B组>A组>D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在“川麦38”各染色体间差异也很大,其中在1B和1A、5A染色体导入频率较高,而在2A等13条染色体上则无导入位点分布;人工选择压力可能是导致遗传位点出现偏分离行为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川麦38 人工合成小麦 微卫星DNA 导入位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子标记所揭示的人工合成小麦与推广品种杂交后代中出现的新变异

云南植物研究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杂交和多倍化是小麦进化和遗传分化的重要途径,新变异的产生为人工选育小麦新品种提供了物质基础。本文选用了分布于小麦A、B、D基因组的92个SSR标记对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小麦衍生材料川W5436(CW5436)及其双亲人工合成小麦Syn786(♀)和绵阳26(My26(♂))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人工合成小麦的各等位基因并不是按孟德尔遗传的规律传递到后代中;川W5436与双亲比较在1个SSR位点上发生了川W5436所特有的新变异,主要表现在新型DNA片段的增加,即W5436出现了双亲不具有的特殊条带。表明人工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过程中通过人工选择的压力使双亲的遗传物质产生了偏态分离而且微卫星序列发生了改变。本文对杂交转育中SSR位点遗传分化在小麦进化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人工合成小麦 多倍化 选择压 微卫星DNA 遗传分化 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条锈、抗穗发芽六倍体人工合成小麦Cereta/Aegilops tauschii783的SSR标记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05 CSCD

摘要:Cereta/Aegilopstauschii783是由CIMMYT引进的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具有高抗条锈和高抗穗发芽等优良特性。本文选用小麦A、B、D染色体组的91对SSR引物将人工合成小麦Cere-ta/Aegilopstauschii783与绵阳26在分子水平上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91对引物中有88对引物能扩增出清晰条带;88对引物中除3对引物外,86对引物(96.59%)均能揭示出Cereta/Aegilopstauschii783与绵阳26之间的差异。人工合成小麦Cereta/Aegilopstauschii783与育成小麦品种遗传差异很大,是丰富现代小麦遗传多样性的优异基因源;利用人工合成小麦Cereta/Aegilopstauschii783与绵阳26构建SSR标记群体,可有效标记双亲优良基因。

关键词: 人工合成小麦 节节麦 条锈病 穗发芽 微卫星DNA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