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水稻(模糊匹配)
429条记录
水稻纹枯病和二化螟混合危害及复合产量损失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1991

摘要:研究表明,在水稻纹枯病、二化螟危害的总株中,纹枯病病株占60.50%、二化螟虫伤株占12.80%、纹枯病、二化螟复合危害株占25.87%、白穗占0.85%;病株中有28.86~32.41%与虫伤株复合危害,虫伤株中有60.67~77.25%与病株复合危害.纹枯病病株、二化螟虫伤株和病、虫复合株的产量损失分别为:11.76%、14.87%和18.94%.复合株的产量损失大于另二者的损失,小于且等于二者之和的71.12%.在纹枯病、二化螟造成的总产量损失中,病株、虫伤株、复合株和白穗依次占:49.15~57.36%、6.01~6.92%、28.78~29.48%和5.79~6.02%.

关键词: 水稻 纹枯病 二化螟 混合危害 复合损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腋芽萌发的生态条件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1990

摘要:经1987~1989年三年对水稻收割前后腋芽伸长萌发与生态条件关系研究得出如下结伦:①头季稻收获前腋芽在鞘内增长与稻株间光照强度关系密切,头季稻收后腋芽萌发期要求较多的日照时数;②头季稻收后腋芽伸长萌发与温度、湿度间相关极显著,γ分别为0.9992和0.9989,其轨迹呈抛物线。曲线回归方程为γ=-233.2135+18.6603x-0.3657x~2和γ=-248.6716+6.1187x-0.0369x~2,即腋芽萌发伸长的适温度为26℃左右,相对湿度为84%;③头季稻收后腋芽萌发最高苗数与再生稻有效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γ=0.9475。有效穗数与再生稻产量是极显著正相关,γ=0.9035;④头季稻茎秆重可作为选育强再生力品种的指标之一。

关键词: 水稻 再生稻 腋芽 萌发 生态条件 四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亲和品种02428的遗传评价与利用研究 Ⅰ.“02428”与籼稻杂交亲和力及杂种优势

西南农业学报 1990

摘要:通过对02428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研究及与籼稻品种亲和力和杂种一代优势分析、F_1与亲本性状的相关性测定,结果表明:02428是一个中熟粳稻品种,与籼稻品种杂交表现出较强的亲和力,但其亲和性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提出了“窄谱型”概念。杂种一代优势明显,并有一定的关联性,产量优势度主要受单株穗数和单株干物重的影响。本文对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水稻 广亲和材料——02428 亲和力 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影响水稻化学杀雄制种的主要限制因素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1990

摘要:通过1986~1988年三年对杀雄剂1号和杀雄剂2号在水稻杀雄、制种上效应的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在水稻花粉充实期喷施0.015~0.02%的杀雄剂1号,能使87个参试品种的平均自交结实率降到0.7~3.3%,有72%的品种达到化杀制种要求;(2)两种杀雄剂的田间化杀制种效果无显著差异;(3)现有杀雄剂和施用方法不能克服化杀制种中产量与种子纯度呈显著负相关(r=-0.61,P<0.01)的矛盾;(4)~(32)P示踪试验揭示出杀雄剂在诱导水稻产生生理性雄性不育的同时,亦严重干扰了雌性器官的磷代谢,导致雌蕊受精结实能力降低;(5)影响水稻化学杀雄制种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现有杀雄剂对雄、雌蕊的生理损伤缺乏选择性所致。

关键词: 水稻 化学杀雄剂 制种纯度 磷代谢 限制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优化模型

西南农业学报 1990

摘要:采用田间多因子组合设计与计算机模拟寻优技术,组建了四川盆地西部平原及东南部丘陵稻区的病虫防治优化模型,提出了成组的病虫动态复合防治指标,评价出一批多抗品种及选择性药剂,将病虫防治措施与模式栽培融为一体,基本上协调了化学防治与保护天敌、丰产栽培与防治病虫两大矛盾。此项技术经生产性检验,平均每亩挽回稻谷损失34公斤以上,施药次数由原来的4~5次减少到2次,省工1~2个,平均每亩增收8元以上。有机氯农药在稻谷、稻草中的残留量未检出,土壤为痕量;有机磷杀螟松施用后当年测定糙米、米糠中的残留量均在国际允许标准(0.2ppM)以下。稻田蜘蛛增长40%以上,绒茧蜂增长1倍以上,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关键词: 水稻 病虫害 综合防治 防治优化模型 四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少免耕技术研究 Ⅰ、稻作少免耕类型、生产效应及前景的探讨

西南农业学报 1990

摘要:1986~1990年对水稻少免耕技术进行了多点系统调查和试验研究,认为免去耕耙作业即插秧的谓之免耕,减少耕耙程序、次数和降低能耗的谓之少耕。平原和丘陵稻区分免耕为撬窝型和板田直插型(含秧田和本田);分少耕为以旋代耕型和半旱式垄作型,耕作方式间的增产效应趋势为:免耕稻>少耕稻>传统耕作稻。免耕类型的增产趋势是:撬窝型>直插型(秧田直插优于本田直插)。少耕类型的增产趋势是:垄作型>以旋代耕型。因地制宜地采用适宜的少免耕技术,均能增产节支。一般增产2~5%,省工2.7~4.7个,节油1公升,节支27~45元。

关键词: 水稻 栽培技术 免耕 少耕 生产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化螟种群数量消长原因及其控制对策

西南农业学报 1990

摘要:1982~1986年调查研究表明:三化螟第二代幼虫取食不同生育期水稻,其滞育率是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据测定,水稻各生育期全氮含量依次是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蚁螟取食分蘖期或孕穗期稻株后交叉接虫试验证明,稻株含氮量高低是影响幼虫滞育率的主要因素。川西由单、双季稻混栽改为一季中稻,取消了迟中稻,第二代蚁螟取食园秆至孕穗期水稻,使幼虫滞育越冬;川南单、双季稻混栽区,三化螟卵盛孵时正遇双季晚稻园秆期,对蚁螟蛀入不利;川东一季中稻区,第三代螟卵盛孵时,水稻已近黄熟,失去生存条件。营养条件的变化和不利幼虫生存的水稻生育期,是导致三化螟种群数量锐减的原因。只要品种布局合理,调节播种期,就能控制螟害。

关键词: 水稻 三化螟 幼虫滞育 种群数量变动原因 控制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品种混植对水稻稻瘟病及其产量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1990

摘要:1986~1988年的研究结果表明:(1)品种混植对稻瘟病的抑制作用显著,叶瘟病叶率减少74.23%,病指降低85.30%;混植与单植感病对差异极显著(F=46.55)。据初步测定:单植的病害日侵染速率(r)比混植高一倍以上。组合中感病种所占比例与病情严重度呈显著正相关(r= 0.9501),其关系式为:y=3.3918×7.4446。混植对稻瘟病的主效不明显,但互作效应显著;(2)混植稳产增产效果显著,平均增产11.88%,抗病增产效应与混植的群体光合强度和根系活力提高有关。

关键词: 水稻 品种混植 稻瘟病 产量 光合速率 根系活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纹枯病与二化螟复合危害及产量损失测定

植物保护 1990

摘要:采用病、虫2因素3水平完全区组试验,结合病虫分类抽样测产,研究纹枯病(ShB)和二化螟(SB)二代复合危害关系及进行产量损失测定。结果表明,水稻纹枯病与二化螟二代存在复合危害关系,百穗重损失率大小依次为ShB+SB>ShB×SB>SB>ShB;ShB+SB≈1.41。田间损失率大小依次为ShB>ShB×SB>SB。

关键词: 水稻 纹枯病 二化螟 复合危害损失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生产中钾肥效应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1989

摘要:我省六种土壤上的177个水稻钾肥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大部分类型土壤上施用钾肥均有良好的增产效果,其趋势是酸性紫色土>潮土>黄泥>中性紫色土>碱性紫色土。施钾效果大小与土壤钾素含量密切相关(有效钾(K)y=64.4-0.424x r=-0.569,迟效钾y=58.5-0.092x r=-0.576),土壤有效钾含量在60ppm、缓效钾180ppm以下时,施用钾肥效果明显。我省大部分土壤的适宜施钾量为K_2O3~6公斤/亩,施用农家肥能缓解土壤钾素的亏损和水稻对钾的需要。

关键词: 水稻 钾肥 水稻土 肥效 四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