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二化螟(模糊匹配)
12条记录
四川省二化螟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态性的差异分析

应用昆虫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解四川省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各个种群间的亲缘关系,为区域治理对策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通过测定四川省17个市县二化螟样本的线粒体COⅡ基因和核糖体ITS基因,利用MEGA软件分析二化螟不同地理种群的基因遗传多样性,以获取样本群体遗传多样性信息。【结果】对114条幼虫线粒体COⅡ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在500 bp的区段中共有147个位点存在多态性,包含33个单倍型;川东地区和川西地区二化螟种群的单倍型多样度分别为0.703 83和0.802 26;系统发育树显示,除眉山-1-1种群之外,其他二化螟地理种群聚合为一个大分支。而对同批二化螟核糖体ITS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533 bp的区段中存在299个位点多态性,有92个单倍型;川东地区和川西地区二化螟种群的单倍型多样度分别为0.967 48和0.975 71;在系统发育树中,犍为种群聚合为一支,其余种群聚合为一支。【结论】川西地区二化螟线粒体COⅡ基因和核糖体ITS基因多态性比川东地区样本丰富。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与分布之间的相关性不大,这可能与种群本身差异相差不大相关。

关键词: 二化螟 遗传多样性 COⅡ ITS 地理种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省稻田越冬代二化螟寄生性天敌的研究

植物保护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是水稻生产上重要的常发性害虫,以大龄滞育幼虫在稻桩中越冬,研究其寄生性天敌,对于害虫发生动态预警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剥查四川地区稻桩内越冬代二化螟幼虫并室内饲养羽化收集天敌,鉴定天敌种类和调查自然寄生率发现:2017年-2018年,2018年-2019年及2019年-2020年,寄生蜂自然寄生率分别为1.1%~8.6%,1.5%~11.7%和1.9%~9.0%,年度间自然寄生率无明显差异;寄生蜂自然种群主要有螟甲腹茧蜂Chelonus munakatae(Munakata)、大螟钝唇姬蜂Eriborus terebrans(Gravenhorst)、中华茧蜂Amyosoma chinensis(Szepligeti)、绒茧克氏金小蜂Trichomalopsis apanteloctena(Crawford)、螟蛉瘤姬蜂Itoplectis naranyae(Ashmead)、螟黄足盘绒茧蜂Cotesia flavipes(Cameron)、环腹瘿蜂Figites sp.、稻螟小腹茧蜂Microgaster russata(Haliday)、黏虫白星姬蜂Vulgichneumon leucaniae(Uchida)和二化螟黑卵蜂Telenomus chilocolus(Wu et Chen)。四川省越冬代二化螟寄生性天敌的优势种为螟黄足盘绒茧蜂和螟蛉瘤姬蜂,部分地区每年自然寄生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关键词: 二化螟 寄生性天敌 寄生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籼稻泸恢317对二(三)化螟及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田间抗性的初步观察

江西农业学报 2020

摘要:在四川和海南初步鉴定了籼稻泸恢317对二(三)化螟及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田间抗性.结果表明:二化螟对泸恢317的田间为害率与抗虫对照A232差异不显著,但极显著低于感虫对照F77的;二化螟对泸恢317的为害指数在3个试点均小于40%,其抗性达中抗水平;2014年及2016年三化螟对泸恢317造成的枯心率极显著低于F77的;泸恢317两年的枯心指数分别为39.7%和29.8%,均小于40%,其对三化螟的抗性达中抗水平;2016年泸恢317的田间白穗率为3.1%,与A232差异不显著(2.9%),而与F77达1%显著差异(8.5%);泸恢317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为害后的病情指数为6.3%,达抗级水平.因此,泸恢317具有中抗二化螟和三化螟,以及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特性,可作为多抗抗源加以利用.

关键词: 水稻 二化螟 三化螟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抗虫性 抗病性 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化螟雄蛾交配行为与精巢大小的关系

昆虫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明确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雄蛾交配行为与精巢大小的关系,阐明信息素群集诱杀防治二化螟的有效性。【方法】本研究通过测定和比较不同日龄、交配状态以及性信息素诱捕的二化螟雄蛾精巢体积,建立精巢体积与雄蛾发育及交配状态的相关性。【结果】雄蛾日龄显著影响二化螟的交配,刚羽化(0日龄)雄蛾的交配率较低,1日龄雄蛾的交配率最高,之后随着日龄增加交配率逐渐降低。精巢体积与二化螟雄蛾日龄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同一日龄交配的二化螟雄蛾的精巢体积显著大于未交配雄蛾;性诱捕器诱捕雄蛾的精巢体积显著大于未被性诱捕器诱捕雄蛾,与已交配雄蛾的精巢体积相似。交配之后,精巢的发育过程和未交配雄蛾相似。田间性信息素引诱二化螟雄蛾精巢体积小于0-1日龄未交配雄蛾,大于2-6日龄未交配雄蛾。【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二化螟雄蛾对雌蛾性信息素的反应与其精巢大小存在正相关性;性信息素引诱的二化螟雄蛾具有更强的性信息素反应能力,同时性信息素引诱的大部分雄蛾为未交配状态;交配过程并不影响二化螟雄蛾精巢体积,也不影响精巢发育。二化螟交配能力与精巢大小的关系在理论上解释了性信息素群集诱杀二化螟的防控有效性,并为其他蛾类昆虫的交配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 二化螟 精巢 精巢体积 交配状态 性信息素 日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龄和交配状态对二化螟雄蛾内生殖器特征的影响

昆虫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性信息素群集诱杀应用于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测报和防治。本研究旨在明确性信息素群集诱杀二化螟的机理及诱集雄蛾的交配状态。【方法】利用行为学和生殖器解剖技术,研究不同日龄和交配状态二化螟雄蛾内生殖器特征,并将其与田间性信息素诱集获得的雄蛾进行比较。【结果】二化螟雄蛾单射精管非角质化区可分为7段;生殖器内含物主要为白色,紧实程度可以分为5级(0-4级),存在充满和未充满生殖器两种状态。随着日龄增加,雄蛾附腺以及第3和4段非角质化区内含物等级降低,第5和7段非角质化区内含物未充满比例升高,内含物为白色的比例下降。交配后1 h之内二化螟雄蛾第5和7段非角质化区和复射精管内含物等级显著低于未交配雄蛾,而第1-4段非角质化区内含物等级显著高于未交配雄蛾。交配后24 h,所有内含物等级和未交配雄蛾无显著差异;交配后36 h,第5和7段非角质化区内含物未充满比例高于未交配雄蛾。性信息素诱集和未诱集雄蛾生殖器内含物等级无显著差异。田间性信息素诱集雄蛾附腺端半部内含物等级显著高于2-6日龄未交配二化螟,第3和4段非角质化区内含物等级显著低于刚羽化(0日龄)雄蛾。【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生殖器内含物特征可以区别交配后12 h内的已交配和未交配二化螟雄蛾,性信息素群集诱杀的可能大部分是羽化1 d的未交配雄蛾。本研究结果为二化螟雄蛾交配状态判定和蛾类害虫性信息素测报和防治的有效性提供了一定依据。

关键词: 二化螟 雄性生殖系统 年龄 交配状态 性信息素 群集诱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性诱剂在水稻二化螟及稻纵卷叶螟防治中的应用

湖南农业科学 2013

摘要:为了加快性诱剂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以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为材料,研究了大田试验中不同诱捕器及诱芯摆放位置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诱杀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干式诱捕器内单放二化螟或稻纵卷叶螟诱芯的诱蛾效果良好,且互不干扰;水盆式诱捕器对二化螟的诱捕效果约为干式诱捕器的1.68倍;诱芯垂直摆放可显著提高诱蛾效果,以干式二化螟诱捕器的前后对比最为明显,垂直摆放诱芯的诱蛾量是水平摆放的5倍。同时,从防治效果、防治成本及生态效益方面分析了性诱剂防治与农户自防的差异,并提出了在性诱剂防治的实践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 性诱剂 水稻 二化螟 稻纵卷叶螟 防治效果 成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籼稻品种对二化螟和三化螟的抗螟性鉴定

中国稻米 2012

摘要:鉴定、评价水稻材料抗螟性是利用材料进行抗螟虫育种的基础。依据海南采集的三化螟卵块接种和本地自然发生的二化螟引起的枯心和白穗,对4个不同抗性水平的材料进行抗螟性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各材料对二化螟和三化螟的抗性具有一致性;A232抗螟性虽不及转Bt基因材料的高抗水平,但较其他材料抗性差异显著;利用自然田间发生的螟虫对材料进行抗螟性鉴定,最好是在螟虫种群数量较大时的水稻生育后期,利用白穗率来评价品种抗螟性较理想。

关键词: 籼稻 二化螟 三化螟 抗螟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省水稻螟虫的越冬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年对四川省水稻螟虫的越冬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在四川稻区均可越冬。二化螟在越冬数量和分布区域上都占优势。二化螟主要以老龄幼虫在稻桩稻秆中都能越冬,以稻秆中越冬的数量更大;三化螟在龙泉、珙县等稻区有分布且占优势数量,幼虫只在稻桩中越冬;大螟数量很少,在部分地区有分布,主要以大龄幼虫在稻秆中越冬。

关键词: 二化螟 三化螟 大螟 越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纹枯病、二化螟为害损失估计及复合经济阈值

植物保护学报 1991 CSCD

摘要:采取二次通用旋转设计及病虫2因素7水平全因子试验,研究不同肥密水平及相同条件下纹枯病(A)、第二代二化螟(B)的复合为害损失(AB)。结果表明,对水稻产量的影响,A、B、A×B均达极显著水准,证明病虫存在复合为害关系;复合为害的总损失与肥密因子有关,但受害株的损失与此无关。其损失率大小依次为:A

关键词: 水稻 纹枯病 二化螟 复合经济阈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纹枯病和二化螟混合危害及复合产量损失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1991

摘要:研究表明,在水稻纹枯病、二化螟危害的总株中,纹枯病病株占60.50%、二化螟虫伤株占12.80%、纹枯病、二化螟复合危害株占25.87%、白穗占0.85%;病株中有28.86~32.41%与虫伤株复合危害,虫伤株中有60.67~77.25%与病株复合危害.纹枯病病株、二化螟虫伤株和病、虫复合株的产量损失分别为:11.76%、14.87%和18.94%.复合株的产量损失大于另二者的损失,小于且等于二者之和的71.12%.在纹枯病、二化螟造成的总产量损失中,病株、虫伤株、复合株和白穗依次占:49.15~57.36%、6.01~6.92%、28.78~29.48%和5.79~6.02%.

关键词: 水稻 纹枯病 二化螟 混合危害 复合损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