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水稻土(模糊匹配)
7条记录
成都平原冲积水稻土土壤酶活性对轮作模式与长期秸秆还田的响应

西南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研究明确了长期不同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土壤养分周转的关键酶活性因子。【方法】基于成都平原12年长期定位试验,采集水稻-小麦和水稻-油菜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和不还田4个处理的耕层((0~20 cm)土样,测定土壤养分与β-GC(β-葡萄糖苷酶)、UR(脲酶)、ACP(酸性磷酸酶)、NAG(β-1,4-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FDA水解酶(荧光素二乙酸酯水解酶)活性,利用冗余分析(RDA)探讨驱动稻田土壤养分周转的关键酶活性因子。【结果】长期水稻-小麦轮作土壤β-GC活性显著低于水稻-油菜轮作,而UR活性水稻-小麦轮作显著高于水稻-油菜轮作(P<0.05)。秸秆还田对耕层土壤中β-GC、UR、ACP和NAG活性影响较小,水稻-小麦秸秆不还田处理土壤FDA水解酶活性显著高于水稻-小麦秸秆还田处理(P<0.05)。除全氮和速效钾外,水稻-小麦轮作土壤pH,有机碳、全磷、全钾、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高于水稻-油菜轮作。长期秸秆还田有利于缓解土壤酸化,提升土壤养分含量。RDA结果显示土壤中β-GC和FDA水解酶受土壤养分影响较大(R2>0.90,P<0.05)。【结论】轮作模式对β-GC和UR活性影响显著,而秸秆还田对酶活性影响较小,土壤β-GC和FDA水解酶可作为关键酶活性因子表征稻田养分周转。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轮作模式 秸秆还田 冗余分析 水稻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土镉形态分布特征及其生物效应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物籽粒中镉来源于土壤,土壤中镉形态的含量与作物吸收量密切相关。本文旨在找出作物籽粒中镉与土壤镉形态之间的相关性,探究小麦/水稻籽粒中镉的来源,为阻断镉吸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调查采样方法,对成都平原镉污染区冲积性水稻土耕作层土壤镉形态及对应的作物秸秆和籽粒镉含量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镉超标水稻土不同形态镉的分布特征及其生物效应。结果表明:水稻土不同形态镉的平均含量高低排序为: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残留态>水溶交换态>有机质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各形态分布极不均衡,生物可利用形态所占比例较大。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镉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r=0.712**,P<0.01)。小麦、水稻籽粒与秸秆中镉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4**(P<0.01)和0.872**(P<0.01)。小麦秸秆和籽粒中镉含量与土壤中水溶交换态镉呈极显著正相关(r=0.677**和0.867**,P<0.01),与其他形态相关性不显著;水稻籽粒中镉含量仅与土壤中水溶态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573*,P<0.05),与其他形态相关性不显著。镉污染区水稻土种植水稻和小麦农产品的镉含量超标风险较大。

关键词: 水稻土 镉形态 水稻 小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用生物质炭对作物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一次性、大量施用生物质炭对作物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及其影响的年际变化,为生物质炭农田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该试验是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因素一为生物质炭,包括0(C0)、20(C20)和40(C40)t·hm~(-2)3个施用水平;因素二是氮素施用,包括施用(N1)和不施用(N0)2个水平,共6个处理(C0N0、C20N0、C40N0、C0N1、C20N1和C40N1),每处理3个重复。观测了施用生物质炭后2010年水稻、2014年水稻和2015年小麦产量及氮、磷和钾养分吸收的变化。[结果]相同的生物质炭施用水平下,氮肥施用显著增加了2010年水稻、2014年水稻和2015年小麦产量和茎叶生物量。生物质炭施用对水稻产量和茎叶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但施氮肥处理C40N1较C0N1显著提高了2015年小麦产量和茎叶生物量,增幅分别为18.3%和35.2%。氮肥施用显著提高了作物各器官氮、磷、钾浓度,并且提高了氮、磷、钾的吸收量。而生物质炭施用对作物各器官氮、磷、钾吸收量影响并不一致,具体表现为:生物质炭抑制了水稻茎叶对氮素的吸收,但促进了钾素吸收。在与氮肥配合施用下,生物质炭促进了2015年小麦磷吸收,同时增加了磷素向籽粒转移;但生物质炭抑制了2014年水稻植株磷素向籽粒的转移。[结论]在成都平原东部地区水稻-小麦轮作系统中,一次性、大量施用生物质炭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因作物种类和氮肥施用而异。施用生物质炭对水稻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高用量生物质炭与氮肥配合施用显著增加小麦产量。生物质炭施用改变了作物对氮、磷和钾等养分吸收及在各器官的分配,但其影响在不同作物或年际间并不一致。

关键词: 生物质炭 作物产量 养分吸收 水稻土 田间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成都平原北部水稻土重金属含量状况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生态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成都平原水稻土重金属含量状况和潜在的生态风险,选取成都平原北部水稻土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采集了158个表层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中pH值和Cd、Cu、As、Hg、Pb、Cr、Ni 7种重金属元素含量,以20世纪80年代测定的成都平原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为评价标准,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研究区域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水稻土Cd、Hg、Ni、Cu、Pb、Cr和As平均含量分别为0.709、0.187、32.08、34.12、31.52、82.13 mg/kg和7.25 mg/kg;Cd、Ni、Cu和Hg 4种重金属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Ⅱ级标准值样本比例分别为87.34%、8.23%、3.80%和3.80%,Cd含量超标严重。7种重金属元素变异系数幅度为18.35%—49.03%,由大到小依次为Cd、Hg、Cu、As、Ni、Cr、Pb。75.32%的样本达到中度或较强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区域整体表现为中度潜在生态风险(RI平均值为198.65),Cd和Hg为高生态风险元素,对潜在生态风险贡献率分别为62.27%和20.78%,As、Pb、Cu、Ni、Cr为低生态风险元素;风险概率图显示城区周边和绵远河沿线的潜在生态风险等级较高。因此,成都平原水稻土农业生产中应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控农产品Cd和Hg污染。

关键词: 水稻土 重金属 生态风险 成都平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和免耕对水稻土微形态特征的影响

生态环境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四川盆地的平原区和丘陵区,通过4年8作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免耕和翻耕两种方式对土壤的微形态特征的影响,这对了解秸秆还田对土壤特性演化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有重要意义。分别采制各处理的0~10cm和10~20cm土层的原状土样,制取土壤薄片,进行土壤微形态学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个试验区秸秆还田翻耕与免耕处理后,在土壤基本组成成分、形成物、土壤粗粒质和细粒质、土壤垒结及微结构等微形态特征方面均有一定的特点和明显变化。从这些土壤微形态特征得知,秸秆还田形成了良好的微结构趋势,促进了有机质腐殖化,能显著改善土壤的理化特性。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免耕 土壤微形态 水稻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限制根系下扎对水稻土上不同基因型小麦生长和锰营养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在田间埋设 4 0 0目尼龙绢网制作的网袋限制根系下扎的试验方法 ,研究了限制根系下扎对水稻土上不同基因型小麦生长和锰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稻土剖面锰的空间分布对小麦生长和锰营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将根系限制在耕作层土壤中小麦缺锰症发生早、症状严重 ;供试的 2个小麦品种中 80 8较耐缺锰 ,而 32 95对缺锰敏感 ,限制根系下扎使缺锰敏感品种 (32 95 )缺锰症更加严重。试验证明 ,耐缺锰品种在缺锰条件下因根系发达 ,且扎根较深对剖面下部土层中的锰利用能力强是其耐缺锰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 小麦 基因型 根系 水稻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生产中钾肥效应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1989

摘要:我省六种土壤上的177个水稻钾肥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大部分类型土壤上施用钾肥均有良好的增产效果,其趋势是酸性紫色土>潮土>黄泥>中性紫色土>碱性紫色土。施钾效果大小与土壤钾素含量密切相关(有效钾(K)y=64.4-0.424x r=-0.569,迟效钾y=58.5-0.092x r=-0.576),土壤有效钾含量在60ppm、缓效钾180ppm以下时,施用钾肥效果明显。我省大部分土壤的适宜施钾量为K_2O3~6公斤/亩,施用农家肥能缓解土壤钾素的亏损和水稻对钾的需要。

关键词: 水稻 钾肥 水稻土 肥效 四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