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小麦(模糊匹配)
241条记录
四川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绿色轻简化防治技术

四川农业科技 2019

摘要:白粉病是四川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发生普遍和严重.通过分析四川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特点,对包括种植抗性品种、注意栽培管理、选择药剂及适当施药方式等多项措施形成的小麦白粉病绿色轻简化防治技术进行了说明介绍,为有效控制我省小麦白粉病,保障小麦安全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发生特点 防治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绵麦37及其衍生小麦品种(系)的6VS/6AL易位染色体结构演变

麦类作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绵麦37是四川小麦育种的骨干亲本,含6VS/6AL易位染色体,高抗白粉病。为了明确6VS/6AL在其衍生品种中的传递情况,本研究利用寡核苷酸探针和ND-FISH技术对内麦8号、绵麦37的衍生品种(系)和部分相关亲本共17份材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麦8号、绵麦37及其9个衍生品种(系)都含有1对6VS/6AL易位染色体,其中内麦8号、绵麦37、绵麦51、绵麦285、绵麦1416、绵麦1419和绵麦1618的6AL长臂上带有寡核苷酸探针Oligo-713的信号,而其余4个衍生品种(系)的6VS/6AL染色体无该探针信号,说明绵麦37衍生品种(系)中的6VS/6AL染色体出现了新型结构变异。根据系谱和其他亲本的ND-FISH分析结果可以推测,这种结构变异是由6VS/6AL易位染色体与小麦6A染色体在长臂上发生重组交换引起的。

关键词: 小麦 簇毛麦 ND-FISH 6VS/6AL染色体 结构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不同抗白粉病基因及品种在成都平原抗病的有效性

麦类作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小麦含已知抗白粉病基因材料及审定品种在成都平原对白粉病的抗性表现,2015-2017年在四川省江油市武都镇(104.47°E,31.52°N)和广汉市连山镇(104.18°E,30.59°N)设置病圃,种植42份含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材料以及85份小麦审定品种,于2016-2018年乳熟后期调查病害级别、普遍率和严重度.结果表明,已知抗白粉病基因材料中,Coker983(Pm5+6)、Wembley(Pm12)、Brigand(Pm16)、南农9918(Pm21)、赤牙糙(Pm24)、NCD7(Pm34)、NCD3(Pm35)、NCD4(Non-Pm1)、复壮30(Pm5e)和Tabasco(Pm46)在两个病圃(2016和2018年)均表现抗白粉病,而Kavkaz(Pm8)、W150(Pm3e)、Hope/8cc(Pm5a)、Timgalen(Pm6)和5P27(Pm30)在两个病圃内均表现感病.85份小麦审定品种中,国豪麦3号、蜀麦375、蜀麦482、杏麦2号、绵阳29号、绵阳33、绵麦228、西科麦5号和良麦4号9个品种连续三年(2016-2018年)在两地均表现抗病,有37个品种三年在两地均表现感病.其余27个含已知抗性基因材料和39个小麦审定品种的抗病性表现则在不同地点和年份并不稳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抗性基因 品种 病圃 病害级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穗部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穗部性状是小麦重要的产量性状,在小麦产量构成中占据重要地位和作用。开展小麦穗部性状遗传研究、分析其遗传机制,对制定高产育种策略、提高育种效率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方法】以主茎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小穗粒数为指标,采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对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来自母本品冬34与父本BARRAN及其衍生的F7:8、F8:9代重组自交系群体(RIL)进行穗部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与遗传参数估计,以确定控制各性状的基因数目,估计遗传效应值及遗传率。【结果】穗长和小穗数的最佳遗传模型均是B-2-1(PG-AI),符合2对连锁主基因+加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穗长的多基因遗传率是90.64%,小穗数的多基因遗传率是89.52%,穗长的环境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比例为9.39%,小穗数的环境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比例为10.50%;穗粒数的最佳遗传模型是G-1(MX3-AI-A),符合3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加多基因+加性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是69.39%,多基因遗传率是29.94%,环境变异平均值占表型变异的比例为2.18%。控制穗粒数的第1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和第3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数值相等,同是4.56,具有正向效应。第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与加性效应和第1对主基因×第2对主基因×第3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相同,均是-1.64,且为负向效应。加性和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与加性和第2对主基因加性×第3对主基因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相等,均是-6.02。加性和第1对主基因加性×第3对主基因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是0.18,多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是0.15,表现为较低的正向遗传效应;小穗粒数的最佳遗传模型是H-1(4MG-AI),符合4个主基因+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是81.50%。第1至4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0.22、0.18、-0.20和0.24,加性和第1对主基因×第1对主基因的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是-0.170,加性和第1对主基因×第3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是0.240,加性和第1对主基因×第4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是-0.20,加性和第2对主基因×第3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与加性和第2对主基因加性×第4对主基因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绝对值相同,效应相反,前者值是0.03,后者值是-0.03。加性和第3对主基因×第4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是0.06。【结论】小麦穗部性状以多基因遗传效应为主,符合数量遗传特征,易受环境影响。小穗粒数存在着主基因遗传特性,主基因遗传力较高,受环境影响小,小穗粒数可作为有效改良穗部性状早期选择的直接指标,实现单株定向选择,提高育种效率。

关键词: 小麦 穗部性状 主基因+多基因 遗传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小麦赤霉病发生与药剂预防

四川农业科技 2019

摘要:赤霉病是小麦三大病害之一,化学防控是最有效的措施。抽样调查结果表明,2019年四川小麦赤霉病局部发生较重。齐穗至开花初期是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时期,在窗口期喷施针对性药剂,可以稳产保质。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齐穗期 预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7~2018年四川省小麦区试品种(系)综合抗病性鉴定与分析

四川农业科技 2019

摘要:为了解2017~2018年四川省小麦区试品系对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的抗病水平,采用人工接种菌源和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式,多点异地,进行了田间成株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66份区试材料中,1份(科成麦10号)材料对条锈病和赤霉病兼具抗性,占供试材料的1.52%;17份材料对条锈病和白粉病兼具抗性,占供试材料的25.76%;16份材料对白粉病和赤霉病兼具感病,占供试材料的24.24%;对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表现高抗的材料(含免疫/近免疫)分别占供试材料的78.78%、0%和16.67%,中抗品种分别占18.18%、40.9%、7.58%,中感品种分别占1.52%、39.4%、57.58%,高感品种分别占1.52%、3.03%、34.84%。四川省区试小麦品种(系)对条锈病的抗性整体较高,对白粉病和赤霉病的抗性相对较差。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白粉病 赤霉病 抗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个小麦株高QTL位点验证及其对产量相关性状的效应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小麦株高决定了种植密度和抗倒性,对产量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旨在利用不同背景的遗传群体材料验证前期发现的2个株高QTL位点,Qph.cib-5A和Qph.cibb-7A,及其对产量性状的影响,以期为分子育种提供参考。【方法】2个重组自交系群体于2015-2016、2016-2017年种植于四川双流和四川什邡,F_2群体于2017年种植于四川双流,获得表型数据。通过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 PCR,KASP)反应、35K和90K芯片分别对2个F_2群体,川麦42×川麦39重组自交系和川麦42×川农16重组自交系进行基因分型。比较携带不同基因型株系株高、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差异。【结果】在F_2群体中,Qph.cib-5A和Qph.cibb-7A能显著增加株高7.75%和6.19%;在2个重组自交系群体中,Qph.cib-5A能增加株高(4.2%~10%)、穗长(4%~9.1%)和千粒重(2.5%~4.5%),而不影响穗粒数。Qph.cibb-7A在不影响穗粒数和穗长的前提下增加株高(3.3%~6.1%)和千粒重(2.5%~4%)。此外,当同时聚合Qph.cib-5A和Qph.cibb-7A时对株高(7.4%~13.1%)和千粒重(4.7%~7.5%)的效应更加显著。【结论】本研究证实Qph.cib-5A和Qph.cibb-7A对株高调控具有显著作用,同时对千粒重也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该研究的结果以及开发的标记可应用于小麦育种和小麦调控株高遗传机制的解析。

关键词: 小麦 数量性状位点 产量 Rht KAS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IMMYT小麦材料Kundan条锈病成株抗性QTL的定位与效应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条锈病是严重影响中国小麦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利用成株抗性是小麦抗病育种的重要方向。本研究利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entro internacional de mejoramientode maizy trigo, CIMMYT)引进的条锈病成株抗性品种Kundan和易感品种Avocet构建而成的131株群体大小的重组自交系群体来研究小麦条锈病成株抗性遗传基础。通过小麦50K DArT-Seq基因芯片技术完成131重组自交系群体的基因分型,经筛选获得了1 293个DArT-Seq标记,构建了分布于21条染色体上的22个连锁群,总长度为1 715.934 cM,两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1.34 cM。A、B和D基因连锁群长度分别为809.379 cM、674.469 cM和232.086 cM。连续两年在四川绵阳调查成株期抗性表型鉴定,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鉴定出一个位于染色体1BL上的抗条锈病主效基因QTL,位于标记G1107928与G1121552之间,遗传距离为5.5 cM,解释表型变异14.8%~18.8%,发现该基因不同于1BL上其他抗条锈病基因,具有成株抗性,为该基因的分子辅助选择和遗传利用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基因芯片 成株抗性 重组自交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重易位小麦新品种(系)的选育及细胞学鉴定

麦类作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研究多重染色体易位在培育小麦新品种(系)中的潜在价值,对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小麦品种川麦62进行了荧光原位杂交分析,发现川麦62含5BS·7BS和5BL·7BL易位染色体。从杂交组合内麦8号/2*川麦62的后代中选育出了农艺性状优异的高代稳定品系16EW381和16EW458,原位杂交鉴定发现16EW458是含6VS·6AL、5BS·7BS和5BL·7BL的三重易位系,16EW381是含6VS·6AL、5BS·7BS、5BL·7BL、3BS·5AS和3BL·5AL的五重易位系。同时,产量比较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16EW381和16EW458产量及对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抗性有明显提高。综上,本研究将为今后的小麦育种及种质创新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 小麦 多重易位系 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小麦品种籽粒硬度和穗发芽抗性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鉴定

西南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定四川小麦品种籽粒硬度和穗发芽抗性相关基因的组成,可为四川小麦的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个籽粒硬度和1个穗发芽抗性等位基因分子标记,对105份2000年后育成的四川小麦品种进行上述基因的检测。【结果】本研究表明:(1)针对籽粒硬度,含有Pinb-D1b基因(Pinb突变)的品种有11份,频率为10.5%,非Pinb-D1b等位基因类型则占到89.5%。(2)针对穗发芽抗性,含Vp-1Bc(抗穗发芽)的品种有88份,频率为83.8%;含Vp-1Ba(感穗发芽)的品种有17份,频率为16.2%;未能扩增出含Vp-1Bb(抗穗发芽)的品种。(3)聚合2项优质基因(Pinb-D1b和Vp-1Bc),品质优良的品种有11份,频率为10.5%。【结论】利用这些含有优异基因资源的品种,在四川小麦品质育种中逐步导入上述优质基因,是综合提高四川小麦品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小麦 籽粒硬度 穗发芽抗性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