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氮肥利用率(模糊匹配)
21条记录
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重穗型杂交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稻米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重穗型杂交稻德优4727和轻穗型常规稻五山丝苗为材料,设置4个施氮量(0、120、165、210 kg/hm~2,分别记为N0、N120、N165、N210)和3种移栽密度(25.0、19.1、12.5丛/m~2,分别记为D1、D2、D3),于2016年在四川德阳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重穗型杂交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水稻品种的适宜移栽密度均为25.0丛/m~2,在此移栽密度下,重穗型杂交稻德优4727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以N165处理产量最高(10.90 t/hm~2),轻穗型常规稻五山丝苗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升高趋势,以N210处理产量最高(10.21 t/hm~2);相同移栽密度下,参试水稻品种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移栽密度的增加,参试水稻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呈增加趋势。可见,提高移栽密度,减少施氮量可兼顾水稻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其最佳肥密组合为施氮量165 kg/hm~2、移栽密度25丛/m~2,即低氮密植可作为重穗型杂交稻高产高效栽培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 施氮量 移栽密度 重穗型 杂交稻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油菜机直播高产优质栽培的氮肥运筹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冬油菜高密度机直播条件下的适宜氮肥用量及施氮方式,选用主导品种川油36在成都平原开展了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机直播条件下,氮肥运筹对机直播油菜籽粒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均有显著影响。油菜籽粒产量在90~225 kg/hm~2随施氮量增多呈增加趋势,N135、N180和N225等处理均可获得3 000 kg/hm~2以上高产水平。油菜籽粒含油量(%)随施氮量增加而下降,籽粒蛋白质含量(%)则呈增加趋势。随施氮量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27.9~15.0 kg/kg)和氮肥偏生产力(29.2~15.6 kg/kg)呈下降趋势,而氮肥贡献率(37.2%~52.5%)呈升高趋势。施氮方式对油菜产量、籽粒含油率和蛋白质含量均无显著影响。因此,在成都平原中等以上土壤肥力条件下,杂交油菜川油36高密度机直播高产优质栽培的合理施氮量为135~180 kg/hm~2,并可采用氮肥一次性底施或底肥加一次追肥的施氮方式。

关键词: 冬油菜 机直播 氮肥运筹 产量 品质 氮肥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氮管理对优质杂交中稻旌优127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土壤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充分发挥优质稻的产量潜力并实现水氮资源的高效利用,以优质杂交中稻旌优127为材料,在大田环境下研究管水方式(W)、施氮量(N)和施氮方式(D)及其互作对水稻产量、穗粒结构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管水方式(W)、施氮量(N)、管水方式(D)与施氮方式互作(W×D)、管水方式与施氮量互作(W×N)、施氮量与施氮方式互作(N×D)以及三者互作(W×N×D)间对旌优127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施氮方式(D)对产量的影响接近显著水平(P=0.050 5),旌优127产量在不同施氮量下均以浅湿管水且氮肥后移时产量最高。管水方式(W)、施氮量(N)、施氮方式(D)及其互作对水稻穗粒结构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径分析表明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为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其次是穗粒数。除施氮方式(D)、管水方式与施氮量互作(W×N)外的其他因子及其互作对氮肥农学利用率有显著影响;浅湿管水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显著低于常规管水处理;在浅湿管水下,氮肥后移时水稻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显著降低,常规施氮时差异较小;在常规管水下则相反。除施氮方式(D)外的其他因子及其互作对氮肥偏生产力有显著影响;浅湿管水处理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常规管水处理;氮肥偏生产力在不同的管水方式下均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降低。浅湿管水,施氮100 kg/hm2,最高苗期适量施用穗肥是试验所在生态区最佳的水氮管理方式。

关键词: 优质稻 水氮管理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模式对糯稻养分吸收积累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渝香糯1号为材料,设0、120、180 kg/hm~2 3个施氮水平(分别记为N_0、N_(120)、N_(180)),2种氮肥运筹模式(基肥与蘖肥的质量比为70%∶30%(A)和基肥、蘖肥与穗肥的质量比为50%∶20%∶30%(B)),于2014年在四川德阳进行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模式对糯稻养分吸收积累及氮肥利用率影响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处理对糯稻氮、磷、钾的吸收量影响显著;采用B种模式,糯稻的氮、磷、钾吸收量均较A种模式的小;与A种模式相比,采用B种模式每生产1 000 kg稻谷,氮、磷、钾需要量分别降低14.1%、10.2%、7.8%;随着施氮量增加,产量呈增加趋势,但氮肥利用率呈下降趋势,不同氮肥运筹模式间糯稻氮肥利用率差异不显著。综合试验结果,糯稻的适宜施氮量为120 kg/hm~2,氮肥运筹模式以基肥、蘖肥与穗肥的质量比50%∶20%∶30%为佳。

关键词: 糯稻 氮肥运筹 养分积累 氮肥利用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量对宜香系列杂交稻组合产量形成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冈优725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7个宜香系列杂交稻组合的干物质生产特性、产量形成特点、氮素吸收规律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冈优725相比,在75 kg N·hm-2下,宜香1108、宜香1577和宜香7808有效穗较多、结实率较高、成熟期干物质及齐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大,分别增产0.7%、0.5%和5.2%,成熟期氮素吸收量、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吸收利用率均较冈优725高;在150 kg N·hm-2下,宜香1577、宜香1979、宜香3003和宜香7808有效穗较多、粒重较高、收获指数较大,分别增产0.8%、0.5%、1.0%、1.4%,氮肥利用率差异不显著。可见,氮肥的适量施用和合理的施用比例,有利于提高宜香系列杂交稻组合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在施氮量75~150 kg N·hm-2范围内,施氮量不是高产的限制因子。宜香系列杂交稻组合的有效穗较多,提高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是获得高产的可能途径。

关键词: 施氮量 产量 氮肥利用率 杂交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化施肥对稻-麦轮作系统氮肥利用与氮素平衡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成都平原水稻-小麦轮作下常规施肥和优化施肥对系统生产力、氮素利用及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施肥显著提高小麦、水稻产量和系统生产力,分别比常规施肥提高15.04%、20.35%和18.37%;优化施肥促进作物籽粒对氮素吸收利用,提高肥料利用率,优化施肥处理小麦氮肥利用率为28.19%,水稻为48.89%,分别比常规施肥提高11.29%和9.06%;水稻小麦轮作下,常规施肥和优化施肥处理土壤氮素盈余量分别为82.89和95.34 kg/hm2,无肥处理亏缺量为-89.04kg/hm2;氮素损失是土壤-植物体系中氮肥去向的主要形式,优化施肥显著降低小麦季氮素损失。

关键词: 稻-麦轮作 优化施肥 氮肥利用率 氮素循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中稻氮肥高效利用与高产组合的植株形态特征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6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正常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研究了杂交中稻氮肥利用率与组合间植株地上部形态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中稻的氮肥利用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氮吸收利用率和氮农学利用率是杂交水稻选择氮素高效利用与高产组合的重要指标。在22个形态因子中,同时对氮吸收利用率和氮农学利用率2项指标都起重要作用的性状有最高苗、粒叶比、倒3叶长度、倒3叶宽度和千粒重。在高产正常施氮水平条件下,杂交中稻氮高效利用与高产并重组合的植株主要形态特征是:分蘖力强,齐穗期粒叶比小,倒3叶长而窄,结实率、千粒重、生物产量和收割指数高,对氮吸收利用率和氮农学利用率的决定系数分别为93.99%和95.82%。可作为杂交后代及组合鉴定时田间选择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 杂交中稻 基因型 氮肥利用率 形态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移栽叶龄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15)N-肥料去向影响

核农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叶龄移栽对水稻产量、氮肥吸收利用及其氮素去向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移栽叶龄推迟,水稻产量显著降低,籽粒与秸秆氮肥吸收量、肥料利用率及其残留量也降低,而氮素损失增加。水稻所吸收的氮素约2/3来源于土壤氮,1/3来源于当季肥料施的氮。肥料利用率为20.8%~25.7%,氮肥残留率为17.9%~32.2%,有42.1%~61.3%的肥料损失。无论哪种叶龄移栽条件下,肥料主要残留在0~20cm土层中。研究表明水稻早栽能增加产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损失,降低氮素对环境的污染。

关键词: 水稻 移栽叶龄 产量 氮肥利用率 氮素去向 15N示踪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不同移栽密度的氮肥效应及氮素去向

核农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不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氮肥吸收利用及氮素去向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移栽密度增大,水稻产量显著增加,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子粒与秸秆氮素含量、肥料利用率及其残留量增加,而氮素损失降低。水稻所吸收的氮素约2/3来源于土壤氮,1/3来源于当季肥料氮。不同移栽密度处理间,肥料利用率为16.69%~26.69%,氮肥残留率为17.12%~21.08%,有52.23%~66.19%的肥料损失。无论哪种密度下,肥料主要残留在0~20cm土层中。种植密度为40cm×40cm时,0~20cm土层氮素残留量为28.54kg/hm2,占施肥量的12.97%,高于50cm×50cm和30cm×30cm处理而在40~60cm土层的氮素残留量为7.34kg/hm2,比50cm×50cm和30cm×30cm处理同层残留量降低了57.90%~59.29%。

关键词: 水稻 密度 产量 氮肥利用率 氮素去向 15N示踪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控释尿素对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计了适合四川水稻生产的控释尿素,旨在水稻高产和简化(一次性)施肥。结果表明,控释尿素对水稻的增产作用显著高于普通尿素,在中高肥力土壤上比无氮处理最高增产3943.0kg/hm2(50.78%),比普通尿素一次施用增产1062.0kg/hm2(9.97%);在中低肥力土壤上最高增产2647.7kg/hm2(43.15%),比普通尿素一次施用增产1868kg/hm2(27.01%)。普通尿素分次施用的效果略优于普通尿素一次施用,增产稻谷约2%~10%。在90~150kgN/hm2用量的范围内,控释尿素的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中高肥力土壤施用量为150kgN/hm2时最高,为61.25%;在中低肥力土壤上用量为120kgN/hm2时最高,为43.15%。与普通尿素相比,控释尿素的最高利用率在中高肥力土壤上高22个百分点,在中低产肥力土壤上高17个百分点。控释尿素的农学效率在中高肥力土壤上为19~33kg稻谷/kgN,在中低肥力土壤上为16~29kg稻谷/kgN。普通尿素的农学效率为9~20kg稻谷/kgN。控释尿素氮的释放速率必须根据当地气候和作物的需肥特性设计生产,才能充分发其作用与效果,提高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在没有控释尿素使用之前,普通尿素的分次施用仍是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关键词: 控释尿素 中稻 施用量 氮肥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