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四川盆地(模糊匹配)
29条记录
四川盆地丘陵区稻茬马铃薯高产高效技术与耕制变化的效益分析

四川农业科技 2015

摘要:在国家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今天,如何改进四川盆地丘陵区农田耕作制度,增加马铃薯播种面积并提高马铃薯单产水平,对于促进四川盆地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经过10余年研究集成的稻茬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通过多年的示范实践证明:水稻-油菜轮作改为水稻-马铃薯轮作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还能够为水稻高产提供早茬口。笔者认为,在四川盆地丘陵区水旱轮作田推广水稻-马铃薯轮作及马铃薯高产高效技术,是促进四川盆地丘陵区马铃薯产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水旱轮作 马铃薯 栽培技术 四川盆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盆地稻田氨挥发通量及影响因素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氨挥发是稻田氮损失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本文采用密闭室法对四川盆地稻田的氨挥发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田NH3挥发损失的氮素达22~63 kg·hm-2,占施氮量的比例为14%~19%,是稻田氮损失的重要途径。稻田NH3挥发总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稻田氨挥发量与田面水温度和p H显著正相关,可以通过控制田面水温度等措施控制氨挥发。稻田NH3挥发主要发生在10:00-18:00之间,超过全天挥发量的2/3。8:00-10:00与18:00-20:00 2个时间段的氨挥发通量平均值和全天氨挥发通量平均值很一致,是测定氨挥发的最佳时间。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稻田 氨挥发 影响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盆地区油菜农业气候适宜性分析与精细化区划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四川省盆地区103个气象站1971-2010年油菜各生育阶段气象资料和地理信息数据,采用GIS技术对油菜进行气候适宜性区划,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油菜生产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综合分析四川省盆地区各地农业气候特点和影响油菜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选取蕾薹期降水量和生育期≥0℃活动积温作为四川盆地油菜农业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建立区划指标的小网格推算模式,应用GIS技术推算出盆地无测站区域2.5 km×2.5 km网格点上区划指标的气候要素值,采用集优法得到四川盆地油菜气候适宜性精细化区划图,并进行分区评述。结果表明: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盆西和盆中的浅丘、平原地区,以及盆南、盆东北的部分丘陵地区,海拔一般在530 m以下;适宜区主要涉及低山、深丘地区,包括盆东丘陵区的北部、盆南丘陵区的局部、以及盆周山地的低海拔地区;次适宜区主要位于盆周山地海拔560 m以上的区域。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油菜 农业气候 GIS 区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泉梨等5个梨品种需冷量的测定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新引种品种新泉梨与鄂梨1号、丰水梨、翠冠梨、七月酥梨在四川盆地的需冷量,为其设施栽培和在盆地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测定新泉梨及鄂梨1号、丰水梨、翠冠梨、七月酥的花芽发芽率和叶芽萌芽率,采用7.2℃模型、0~7.2℃模型和犹他(Utah)模型统计比较5个梨品种的需冷量。【结果】3种需冷量模型均可用于5个梨品种的需冷量统计。在犹他模型下,新泉梨、鄂梨1号、丰水梨、翠冠梨和七月酥的花芽需冷量分别为560、560、474、303和869 C.U,叶芽需冷量分别为474、560、560、303和869 C.U;在7.2℃模型下,新泉梨、鄂梨1号、丰水梨、翠冠梨和七月酥的花芽需冷量分别为333、323、294、199和593 h,叶芽需冷量分别为294、323、323、199和593 h;在0~7.2℃模型下,新泉梨、鄂梨1号、丰水梨、翠冠梨和七月酥的花芽需冷量分别为328、328、288、199和588 h,叶芽需冷量分别为288、328、328、199和528 h。3个模型下统计的需冷量均能满足5个梨品种相应的花芽和叶芽分化需要。【结论】四川盆地能满足新泉梨花芽和叶芽分化的需冷量,新泉梨可在四川盆地推广种植,大棚栽培扣棚时间以选在1月上旬为佳。

关键词: 需冷量 需冷量模型 花芽发芽率 叶芽发芽率 四川盆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盆地单产9000 kg hm~(-2)以上超高产小麦品种产量结构与干物质积累特点

作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3个典型超高产品种和7个一般高产品种(对照)在4个环境(年份×地点)下考察其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干物质积累、转运特点,以揭示四川盆地高温、高湿、弱光照生态条件下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形成特性,为超高产育种和生产提供依据。超高产品种在4个环境下的平均产量达9338 kg hm 2,比对照品种高24.2%;其穗数(449×104hm–2)、穗粒数(42.3)、粒数(18 825 m–2)、千粒重(47.8 g)分别比对照高8.2%、10.7%、18.3%和0.6%。超高产品种在各个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干物质积累量都高于对照品种,尤其是生育前期,如在分蘖盛期和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高11.1%和18.2%;同时,其干物质转运量、转运效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也高于对照品种,成熟时非籽粒器官干物质所占比重较对照品种低1.2~3.5个百分点。小麦籽粒产量与各个生育阶段的群体干重和分蘖、拔节期的个体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超高产品种具有分蘖力强,前期生长旺盛、干物质积累多,后期分配到籽粒的干物质比例较高等特点,这是高产的生理基础。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超高产小麦 产量结构 干物质积累和转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盆地小麦籽粒的灌浆特性

作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四川盆地小麦灌浆期长,粒重优势明显,但易受环境影响。2010—2011和2011—2012年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选用10个品种在3个地点进行灌浆特性研究,以揭示该区域小麦灌浆参数的基因型差异及环境效应。2年平均粒重48.25 g,灌浆分为渐增期(T1)、快增期(T2)和缓增期(T3)3个阶段,各阶段持续时间为T3(16.30 d)>T1(13.41 d)>T2(12.98 d),其灌浆速率分别为0.618、0.772和2.205 mg粒–1 d–1。3个阶段的干物质积累贡献率依次为21.21%(T1)、58.27%(T2)和20.53%(T3),可见快增期结束时可以积累80%左右的干物质量。基因型、地点和年份对除粒重以外的所有灌浆参数均有显著影响,以年份的效应最大。同一年中,粒重、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缓增期灌浆速率、渐增期灌浆速率和快增期灌浆速率主要受基因型的影响,而其他参数则以地点效应大于基因型效应。粒重与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快增期灌浆速率和缓增期灌浆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10个参试品种中,川麦42、川育23和川麦56具开花期早、灌浆速率高、灌浆时间长、粒重大等特征。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小麦 粒重 灌浆参数 Logistic方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干制辣椒套作模式研究

辣椒杂志 2013

摘要:四川盆地丘陵区棕紫沙泥土上,研究了5种不同种植模式对辣椒产量、经济效益及病虫为害的影响,结果表明:辣椒套作花生分带轮作种植模式,是目前四川盆地丘陵地区的以生产干椒为主的最佳套作耕种模式,形成的麦/椒/花或冬菜/椒/花耕作模式及技术作为主推技术向全省推广.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丘陵区 辣椒 套作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盆地不同地区‘90-4-33’桃需冷量研究

北方园艺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以‘90-4-33’桃为试材,研究了在同一试验条件不同树龄‘90-4-33’桃在四川盆地内的川西、川中和川南3地的需冷量及不同需冷量模型的特点。结果表明:盆地内桃最佳的需冷量模型是犹他模型,并对各模型的起始时间特点上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需冷量 模型 四川盆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盆地弱光照生态区小麦超高产技术途径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升四川盆地弱光照生态区小麦产量潜力,基于2005-2012年系列控制性试验和农民高产跟踪田数据,系统分析了该区域限制小麦高产的关键因子及实现超高产(9t.hm-2以上)的技术途径。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程度随产量水平的提升而下降(y=-0.151x+1.453,R2=0.329,P<0.05),9t.hm-2以上时穗粒数和千粒重成为产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籽粒产量普遍与生物产量、收获指数、生物生产率、籽粒生产率呈显著正相关,与抽穗期、全生育期呈显著负相关,与最高茎数、分蘖力和成穗率的相关程度则因试验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籽粒产量与群体干重、叶面积指数等群体指标的相关程度:开花期﹥拔节期﹥苗期。高产田分蘖、拔节期的群体干重与中高产田相当甚至略低,但在开花期,高产田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中高产田,且个体质量也更高,着重反映在单茎绿叶数、旗叶SPAD值、单茎叶面积等指标上。根据上述结果和四川盆地生态条件,提出了在弱光照生态条件下小麦实现超高产的技术途径、阶段指标和关键技术。

关键词: 小麦 四川盆地 超高产 技术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对四川盆地早熟桃生产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气候变化对四川早熟桃生产的影响。[方法]以四川盆地桃主产区(龙泉山脉)3个早熟桃品种为材料,分析比较其连续2年的枝梢生长、果实品质、熟期、产量及经济效益差异。[结果]2010年早熟桃一、二、三次枝生长量较2009年增加12.47%~50.78%,且三次枝数量明显增加,果实生长发育进程变缓,成熟期推迟4~8 d,果实单果重略有下降,可溶性固形物、Vc、可溶性总糖、总酸含量以及糖酸比下降4.76%~60.67%,果实批发价格和单位面积产值显著降低。[结论]受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影响,2010年四川早熟桃经济效益明显下降。

关键词: 低温 阴雨 四川盆地 早熟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