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四川盆地(模糊匹配)
29条记录
四川盆地甘蓝型油菜移栽田除草剂配伍筛选试验

现代农业科技 2011

摘要:进行8种除草剂及其配伍防除甘蓝型油菜移栽田杂草试验,结果表明:10.8%高效盖草能乳油+10%高特克乳油,5%精喹禾灵乳油+10%高特克乳油,12%烯草酮乳油+10%高特克乳油,10.8%高效盖草能乳油+25%胺苯磺隆可湿性粉剂配伍药剂对禾本科杂草、阔叶草防除效果最好且对油菜安全。

关键词: 除草剂 配伍 甘蓝型油菜 杂草防除 四川盆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盆地2·5熟产粮22·5t/hm~2种植技术研究

耕作与栽培 2007

摘要:据四川省农科院简阳和广汉基地1996—2005年周年高产示范田结果,分析提出了利用夏秋季资源优势、突出秋收作物超高产的四川盆地周年超高产技术途径。结合2004—2005年关键技术与多熟新模式试验研究,组装集成了多熟超高产种植模式,开展了2.5熟目标产量22500kg/hm2的超高产攻关,进一步讨论了实现2.5熟超高产的研究任务。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多熟种植 超高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旱之年大力发展秋季作物的技术建议

四川农业科技 2006

摘要:今年开春以来,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先后发生了严重的克旱、夏旱和伏旱,其强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和持续时间之长,是我省自1951年以来最强的一次,给农作物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据统计,至8月29日,我省达到严重伏旱的有25个县(市),旱情持续40天以上、达到特大伏旱的有47个县市.

关键词: 农作物生产 技术 秋季 大旱 四川盆地 持续时间 伏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耕桑品种-"激7681"高效栽培技术及应用推广

中国科技成果 2006

摘要:"激7681"系四川省农科院蚕研所在国内率先以杂交育种与辐射诱变技术相结合为核心培育而成的适合四川盆地栽培的优质高产新桑品种.

关键词: 高效栽培技术 桑品种 应用 辐射诱变技术 优质高产 四川盆地 地区适应性 杂交育种 育成品种 综合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盆地新植茶园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西南农业学报 2002 CSCD

摘要:四川作为全国主要产茶省份之一,目前正在实施"南茶"工程,到2005年,在全省建成6 7万hm2优质茶园。笔者对四川的103个产茶县新植茶园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总结和分析了目前四川新植茶园的现状,包括新植茶园的管理模式、种植模式、茶树品种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结合茶叶发展趋势和现行的无公害茶叶要求,提出了四川新植茶园的对策,即科学规划,提高科技含量,高标准建成有机茶园;采用新的种植模式,在生物多样性基础上合理布局园区;重视茶园基本建设;重视茶树品种和管理技术等措施。

关键词: 茶叶 新植茶园 四川盆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盆地小麦氮营养的快速诊断及其应用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199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二苯胺法快速诊断四川盆地小麦氮素营养状况的适用性,并采用该方法对农户进行了田间速测,指导农民追肥。试验结果表明,二苯胺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小麦氮素营养状况;多点速测结果还表明,由于氮肥投入不足或施肥不合理致使目前四川盆地许多土壤上小麦缺氮相当普遍,也相当严重;诊断结果用于指导调查地区小麦追肥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关键词: 营养诊断 小麦 缺氮 四川盆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盆地农业生态系统害鼠种群测报数学模型的研究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998

摘要:根据四川盆地农业生态系统害鼠种群数量连续3年的统计结果:方差分析证明种群数量在年周期间变化不显著,(F<F0.05)而年内存在着显著的统计学差异(F>F0.05)种群数量季节消长呈明显的双峰型模式,年周期内出现6月和11月两个数量高峰,两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t<t0.01).依据农田灭鼠的实际情况,用3月份的数量来预测6月份的种群数量,是理想的预测方案故本文依据该3年的数据,采用数学拟合方法,组建预测6月份数量高峰的短期预测模型.统计检验表明具有准确、可靠和实用的特点.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农业生态系统 害鼠 种群动态 预测 数学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盆地稻茬麦免耕栽培增产机理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1991

摘要:通过连续5年在四川盆地主要麦区、主要土类上布置多点试验、示范,系统研究了稻茬麦免耕栽培的增产机理和关键技术.试验示范表明,在四川盆地生态条件下,稻茬麦免耕栽培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一般在低产区可增产10~20%,在高产区也可增产5~8%,每亩可节约生产成本20~30元.免耕栽培改善了小麦生长的土壤环境,保持了良好的土壤结构,表土层肥力较高,麦田排水降湿和保水抗旱能力有所增强.免耕小麦具有良好的生长开端和明显的苗期生长优势,出苗速度、出苗率、出苗整齐度、低位分蘖数、次生根数、叶面积指数及亩生物产量、抗倒力等均优于翻耕,具有更高的群体光合生产力.实行科学的免耕栽培,须抓好适时开沟排水、化学除草、小窝密植、精量播种、科学施肥和加强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

关键词: 小麦 免耕栽培 高产技术 增产机理 四川盆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盆地西部平原新构造运动与土壤形成及分布的关系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0

摘要:四川盆地西部平原地区的新构遣运动特点是:周围山体强烈上升,盆地中心相对下沉,盆地四周边则有不等量的轻微上升。升降不均匀,表现为西北山体上升较东南一侧更强,沉降中心在盆地内偏北且不断北移。新构遣运动特点造成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不同的成土母质,自上而下依次有Q_4、Q_3~1、Q_3~2、Q_2~1、Q_2~2、Q_(1+2)、K 和J 等地质时期的沉积,从而导致土壤分类在土属一级上明显的差别。在土壤水平分布上,也随地段升沉差异而在某些地区呈现差异。新构遣运动对土壤的影响还表现在:网纹缸土只出现在升沉过渡区;土壤中铁锰淀积与石灰结核等新生体层次的出现与其位置变化受构造升沉控制;侧流漂洗、地面侵蚀、土层中的淋溶与淀积等成土环境也随局部新构遣特点而变。上述诸方面除通过地形、母质、水热条件等因素造成以外,还与成土的绝对年龄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 新构造运动 四川盆地 盆西平原 土壤形成 土壤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