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超高产(模糊匹配)
7条记录
四川盆地弱光照生态区小麦超高产技术途径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升四川盆地弱光照生态区小麦产量潜力,基于2005-2012年系列控制性试验和农民高产跟踪田数据,系统分析了该区域限制小麦高产的关键因子及实现超高产(9t.hm-2以上)的技术途径。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程度随产量水平的提升而下降(y=-0.151x+1.453,R2=0.329,P<0.05),9t.hm-2以上时穗粒数和千粒重成为产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籽粒产量普遍与生物产量、收获指数、生物生产率、籽粒生产率呈显著正相关,与抽穗期、全生育期呈显著负相关,与最高茎数、分蘖力和成穗率的相关程度则因试验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籽粒产量与群体干重、叶面积指数等群体指标的相关程度:开花期﹥拔节期﹥苗期。高产田分蘖、拔节期的群体干重与中高产田相当甚至略低,但在开花期,高产田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中高产田,且个体质量也更高,着重反映在单茎绿叶数、旗叶SPAD值、单茎叶面积等指标上。根据上述结果和四川盆地生态条件,提出了在弱光照生态条件下小麦实现超高产的技术途径、阶段指标和关键技术。

关键词: 小麦 四川盆地 超高产 技术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年我国玉米超高产田的分布、产量构成及关键技术

作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6—2010年,全国玉米栽培学组专家在全国不同区域开展了玉米高产潜力探索及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工作。本文对经过严格测产且产量达到和超过15000kghm-2的159个地块的地理分布、产量构成因素及关键技术分析表明:(1)大多数高产田分布在较高纬度(40°~43°N)、较高海拔(1000~1500m)地区,这些地区具有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等利于高产的自然因素,选择这样的区域是实现超高产的重要因素;(2)平均单产16692kghm-2,88950穗hm-2、每穗541粒,千粒重360.0g,穗粒重191.8g;通径分析表明,穗数和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3)高产关键技术主要是,采用耐密型高产稳产品种,合理提高密度,充足的水肥供给,科学管理和地膜覆盖等。

关键词: 玉米 超高产 产量结构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源县玉米超高产技术

湖北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介绍了盐源县玉米超高产主要技术措施,通过相应配套技术措施创造了经专家验收平均单产18 270.0 kg/hm2的西南地区高产纪录,取得了667 hm2高产示范片平均产量10 691 kg/hm2的效果。指出攀西地区尤其是盐源、喜德等地具有创高产纪录的条件,采用以"缩行增密增穗、规范盖膜移栽、配方施肥"为关键的玉米种植技术能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水平,同时在优化栽培技术的前提下玉米产量还有望提升。

关键词: 玉米 超高产 配套技术 盐源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成都平原水稻超高产栽培的实践与创新

中国稻米 2009

摘要:结合川西平原的生态条件和种植制度特点,选择分蘖力强,耐肥抗倒的品种川香9838,于3.5叶时按40cm×35 cm规格三角形条栽,每hm2施纯氮210 kg,用量按底肥∶追肥1∶追肥2∶穗肥=5∶1∶2∶2的比例施用,移栽后20d第一次追肥,移栽后40 d第二次追肥,倒3叶(或者幼穗分化第三期)追施穗肥,配合中耕、化学除草、科学水浆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获得了12.8 t/hm2的高产。

关键词: 水稻 强化栽培 超高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盆地2·5熟产粮22·5t/hm~2种植技术研究

耕作与栽培 2007

摘要:据四川省农科院简阳和广汉基地1996—2005年周年高产示范田结果,分析提出了利用夏秋季资源优势、突出秋收作物超高产的四川盆地周年超高产技术途径。结合2004—2005年关键技术与多熟新模式试验研究,组装集成了多熟超高产种植模式,开展了2.5熟目标产量22500kg/hm2的超高产攻关,进一步讨论了实现2.5熟超高产的研究任务。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多熟种植 超高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水稻—马铃薯”超高产种植新模式

耕作与栽培 2007

摘要:小麦(油菜)—水稻是成都平原的主体种植模式,但其效益较低。改小麦(油菜)为马铃薯,在深入研究春马铃薯和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基础上,系统集成了“春马铃薯-水稻—秋马铃薯”超高产3熟新模式,年产原粮1500kg/667m2以上,纯收益2000元/667m2以上,且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技术先进,实用性强,适宜在长江流域类似地区示范推广。

关键词: 马铃薯 水稻 超高产 种植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强化栽培的引进创新与四川盆地超高产的技术实践

西南农业学报 2004 CSCD

摘要: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全新的栽培理论,技术核心是小苗单本稀植。水稻经强化栽培,生物学形态和产量构成因素均发生重大变化,增产优势显著。然而,过少的基本苗不适应四川低光照生态条件;小叶龄与四川的多熟制茬口相矛盾;有机肥料短缺,中耕(人工除草)、夜灌日排等技术也有悖于田间管理的简化。为此根据四川的生态条件特点和种植制度需求对移栽方式、叶龄、密度和品种反应等进行了研究创新。初步研究证明,旱育秧且适当增大移栽叶龄(3~4叶)能保证全苗;条形三角移栽可充分利用前期光温资源;早期田面覆盖可有效显著控制杂草;在倡导大量施用有机肥的原则下,仍然需要补充化学氮、磷、钾肥,总氮量以150~225kg/hm2为宜。该技术连续2年的验收产量突破12t/hm2,创造了该生态区的超高产新纪录。

关键词: 水稻 强化栽培 超高产 条形三角移栽 超稀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