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杂交籼稻(模糊匹配)
12条记录
播种方式对直播杂交籼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22

摘要:四川省杂交稻直播生产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探究播种方式对直播杂交籼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旨为优化杂交籼稻机械化精量直播技术提供支撑.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设置3种播种方式:人工撒播、无人机条播、机械穴播,研究播种方式对直播杂交籼稻出苗质量、秧苗形态和干重、分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机械穴播较人工撒播、无人机条播成苗率分别提高11.05%和14.01%,出苗整齐度分别提高27.17%和24.93%,秧苗根重增加27.03%和27.64%,秧苗地上部干重增加10.88%和17.61%,籽粒产量明显增加.机械化精量穴直播是充分发挥直播杂交籼稻高产的有效途径;无人机条播实现秧苗成行有序生长,兼顾高产高效,劳动强度更低,值得大面积推广.

关键词: 杂交籼稻 机械穴播 无人机条播 人工撒播 籽粒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复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机插杂交籼稻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影响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稻田不同复种轮作模式下旱茬作物秸秆还田对机插杂交籼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可为多元化复种轮作模式下机插稻优质丰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杂交籼稻‘宜香优2115’和‘晶两优534’为试材,研究麦-稻(T1)、油-稻(T2)、菜-稻(T3)复种轮作下前茬作物秸秆还田对不同机插杂交籼稻品种产量及米质的影响。【结果】3种复种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品种对有效穗数、产量、垩白粒率、垩白度、崩解值、消减值等产量及米质指标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相对T1、T3模式,T2模式下稻谷产量分别增加16.26%~18.87%、10.83%~13.60%,垩白粒率分别降低17.77%~26.03%、9.33%~35.26%,垩白度分别降低26.07%~30.73%、11.55%~56.88%,崩解值分别提高3.13%~7.52%、10.35%~11.23%,消减值分别降低9.64%~9.84%、23.48%~24.74%。3种复种轮作模式下,机插晶两优534稻谷产量比宜香优2115显著提高2.57%~27.82%,成穗率显著提高0.12%~11.17%,垩白粒率、垩白度分别显著降低37.95%~77.43%、34.25%~80.80%;崩解值显著降低15.31%~28.79%,消减值显著提高48.30%~65.30%;但机插宜香优2115食味品质外观、口感、食味值分别比晶两优534不同程度的提高1.16%~11.64%、1.73%~9.40%和0.78%~4.74%。T2模式与机插晶两优534相配套最优,能显著提高有效穗数及总颖花数,促进成熟期干物质积累,提高叶片与茎鞘的物质转运量和转运率,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是提高晶两优534产量改善外观品质的主要原因;且此模式下机插宜香优2115能显著提高峰值黏度、崩解值、口感和食味值,显著降低消减值,从而大幅改善稻米食味品质。【结论】相对菜-稻、麦-稻模式,油-稻模式均有利于提高不同机插杂交籼稻品种有效穗数,促进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产量,改善稻米外观品质;不同的机插品种特征特性差异显著,就机插稻谷产量而言推荐晶两优534,而机插食味品质宜选用宜香优2115。

关键词: 杂交籼稻 复种轮作模式 秸秆还田 机插 产量 米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后移对杂交籼稻产量及不同粒位稻米垩白与食味品质的影响

中国稻米 2021

摘要:以低垩白高食味品种宜香优2115和高垩白低食味品种F优498为材料,在施氮量15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3种氮肥运筹方式(基肥∶蘖肥∶穗肥分别为5∶3∶2、3∶3∶4、3∶1∶6,分别记为N1、N2 N3)和不施氮(N0)对杂交籼稻产量及不同粒位稻米垩白性状和食味品质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粒位稻米垩白性状与食味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品种、氮肥运筹对产量、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及不同粒位稻米垩白性状及食味值均存在显著影响。参试2个品种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均以N2处理最高,实现了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同时能进一步降低宜香优2115不同粒位的垩白性状、提高相应粒位食味值;而F优498的食味值以N1处理为宜,可改善其不同粒位稻米品质。进一步分析发现,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强势粒低于弱势粒、一次枝梗上的籽粒低于二次枝梗上的籽粒、穗上部籽粒低于穗中部和下部籽粒,而食味值则强势粒高于弱势粒、一次枝梗上的籽粒高于二次枝梗上的籽粒、穗上部籽粒高于穗中部和下部籽粒。相关分析表明,稻米垩白性状与食味值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r=-0.706*~-0.937**),降低稻米垩白是提高食味品质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杂交籼稻 氮肥后移 粒位 垩白 食味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高产杂交籼稻新组合川优五山

杂交水稻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川优五山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用自育优质不育系川608A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优良恢复系五山丝苗配组而成的三系优质杂交中籼新组合。该组合于201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荣获四川省第六届"稻香杯"优质米一等奖。

关键词: 杂交籼稻 川优五山 优质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机直播杂交籼稻结实期物质转运与不同粒位米质的关系

中国稻米 2021

摘要:选用8个杂交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机直播不同品种间结实期物质转运、产量及穗部不同粒位(强、弱势粒,一次、二次枝梗,上、中、下部)米质的差异,并探讨结实期物质转运与不同粒位米质的关系,为机直播杂交籼稻品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具有较高的颖花数和千粒重,且结实期具有较高的茎鞘和叶片物质输出与转换率,是机直播高产品种的主要特征。强势粒、一次枝梗籽粒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均低于弱势粒及二次枝梗籽粒,食味值均高于弱势粒及二次枝梗籽粒;穗上部籽粒米质特征均不同程度高于穗中部和下部籽粒,但穗中部和下部籽粒米质特征品种间存在差异;宜香优2115不同粒位食味值均不同程度高于其他品种。相关分析表明,结实期茎鞘物质输出率及转换率与不同粒位垩白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r=-0.66*~-0.85**),与不同粒位食味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67*~0.86**)。提高机直播杂交籼稻结实期茎鞘物质转运率及转换率可改善不同粒位籽粒食味品质,宜香优2115作机直播在产量及米质上综合表现好,尤其在食味品质方面优势明显,适宜作为机直播水稻品种应用。

关键词: 杂交籼稻 机直播 产量 穗部不同粒位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高产杂交籼稻新组合川康优丝苗

杂交水稻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川康优丝苗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用自选优质不育系川康606A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优良恢复系五山丝苗配组而成的三系中籼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201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年荣获四川省第6届“稻香杯”优质米特等奖.

关键词: 杂交籼稻 川康优丝苗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籼稻新组合抗旱性鉴定评价及预测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有效鉴定、评价及快速预测杂交籼稻新组合抗旱性的指标和方法,选择10个杂交籼稻新组合和1个对照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进行正常水分和干旱处理。综合分析干旱胁迫条件下水稻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变化差异,借助产量抗旱系数、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抗旱性综合评价D值对杂交籼稻新组合抗旱性进行鉴定和评价,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M)、相关分析(CAM)和逐步回归分析(SRM)进行抗旱指标筛选。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籼稻新组合间抗旱能力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抗旱性综合评价D值聚类分析得出C8—沪旱7A/成旱恢30241属于强抗旱型,C_1—沪旱7A/Z4R(Si)、C_2—沪旱7A/成恢177、C_7—沪旱7A/成旱恢30248、C_9—沪旱7A/成旱恢31708和C_(10)—沪旱7A/成旱恢30218属于抗旱型,C_3—沪旱7A/成恢178、C_4—沪旱7A/成旱恢31701和C_5—沪旱7A/成旱恢31704属于中间类型,冈优725(对照品种)和C_6—沪旱7A/成旱恢31621属于不抗旱型;有效穗数、单穗实粒重和结实率的相对值可作为鉴定与评价杂交籼稻抗旱性的重要综合指标;利用逐步回归构建水稻材料抗旱性预测模型D=(245.231+1.645X_2+2.712X_4+6.494X_6+19.401X_7-2.791X_(10))×10~(-3)能准确、快速预测杂交籼稻新组合抗旱能力(其中:D为供试材料的抗旱综合评价D值,X_2、X_4、X_6、X_7和X_(10)分别为水稻干旱胁迫下有效穗数、单穗实粒数、单穗总粒重、单穗实粒重和千粒重的相对值)。

关键词: 杂交籼稻 抗旱性 评价 综合评价D值 预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杂交籼稻选育进展

中国稻米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自水稻杂种优势被利用以来,我国杂交籼稻育种取得显著进展,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国家水稻数据中心水稻品种审定数据信息,对我国籼型水稻不育系研究进展、杂交籼稻品种审定情况、籼型超级稻品种发展现状和几个籼稻育种大省的杂交籼稻国审情况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并对杂交籼稻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杂交籼稻 选育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籼稻子粒QTL标记遗传距离与粒重、粒重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与子粒性状相关的QTL标记分析了10个杂交水稻亲本间(5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的遗传差异,结合10个亲本所配25个组合的F1表现,研究了基于子粒QTL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粒重及粒重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粒重呈显著正相关(r=0.26*),与对照优势呈显著正相关(r=0.28*),与母本优势呈极显著正相关(r=0.41**)。为分子标记预测杂交水稻杂种优势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杂交籼稻 粒重 QTL 遗传距离 杂种优势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杂交籼稻品种耐热性研究

中国稻米 2010

摘要:利用智能人工气候箱开展了杂交籼稻高温敏感时期、致害高温指标和品种耐热性差异等方面的研究。采用水稻开花期的相对结实率(高温下的结实率/常温下的结实率×100%)作为技术指标评价了四川杂交籼稻新品种(组合)的耐热性,为水稻品种区域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杂交籼稻 相对结实率 耐热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