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播种方式对直播杂交籼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朱从桦 1 ; 李伟 1 ; 任丹华 2 ; 欧阳裕元 1 ; 李旭毅 1 ;

作者机构: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2.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推广中心

关键词: 杂交籼稻;机械穴播;无人机条播;人工撒播;籽粒产量

期刊名称: 四川农业与农机

ISSN: 2095-3615

年卷期: 2022 年 006 期

页码: 35-37,63

摘要: 四川省杂交稻直播生产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探究播种方式对直播杂交籼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旨为优化杂交籼稻机械化精量直播技术提供支撑.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设置3种播种方式:人工撒播、无人机条播、机械穴播,研究播种方式对直播杂交籼稻出苗质量、秧苗形态和干重、分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机械穴播较人工撒播、无人机条播成苗率分别提高11.05%和14.01%,出苗整齐度分别提高27.17%和24.93%,秧苗根重增加27.03%和27.64%,秧苗地上部干重增加10.88%和17.61%,籽粒产量明显增加.机械化精量穴直播是充分发挥直播杂交籼稻高产的有效途径;无人机条播实现秧苗成行有序生长,兼顾高产高效,劳动强度更低,值得大面积推广.

  • 相关文献

[1]播种方式对稻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建成的影响. 汤永禄,吴春,黄钢. 2012

[2]反义Wx基因导入杂交籼稻保持系. 王宗阳,李浩杰,陆贤军,任光俊. 2003

[3]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448. 陆贤军,高方远,李青茂,刘光春. 2000

[4]四川杂交籼稻品种耐热性研究. 郑家国,姜心禄,任光俊. 2010

[5]杂交籼稻子粒QTL标记遗传距离与粒重、粒重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曹应江,郑家奎,蒋开锋,张涛,杨莉,杨乾华,万先齐,罗婧. 2012

[6]籼稻姊妹染色单体粘着蛋白OsRad21-i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与表达. 申国安,杨金水,程在全. 2009

[7]杂交籼稻新组合抗旱性鉴定评价及预测研究. 张鸿,朱从桦,谭杰,李星月,杨文钰,康海歧. 2018

[8]我国杂交籼稻选育进展. 林纲,赵德明,江青山,贺兵,张杰,姜方洪. 2017

[9]优质高产杂交籼稻新组合川康优丝苗. 吕建群,高方远,陆贤军,任鄄胜,苏相文,任明鑫,代明笠,刘可心,任光俊. 2020

[10]3种复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机插杂交籼稻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影响. 袁晓娟,孙知白,杨永刚,林郸,郭长春,文艳芳,郭兴新,杨志远,陈宗奎,徐富贤,马均,孙永健. 2022

[11]氮肥后移对杂交籼稻产量及不同粒位稻米垩白与食味品质的影响. 罗颖菡,李波,孙永健,郭长春,邢梦文,李飞杰,刘芳艳,杨志远,徐富贤,马均. 2021

[12]优质高产杂交籼稻新组合川优五山. 吕建群,刘可心,高方远,陆贤军,任鄄胜,苏相文,任明鑫,代明笠,任光俊. 2021

[13]机直播杂交籼稻结实期物质转运与不同粒位米质的关系. 李波,罗颖菡,孙永健,邢梦文,李飞杰,刘芳艳,杨志远,徐富贤,马均. 2021

[14]四川盆地9000kg hm~(-2)产量潜力小麦品种的花后冠层结构、生理及同化物分配特性. 李朝苏,汤永禄,李俊,马孝玲,李式昭,黄明波. 2017

[15]不同耕作方式下气候条件对冬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基于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的分析. 唐卷,陆见光,汤永禄. 2017

[16]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突破小麦产量瓶颈的机会与潜力. 杨武云,魏会廷,李朝苏,李俊. 2010

[17]收获指数在小麦高产育种中的应用. 宋荷仙,李跃建,冯天铭. 1989

[18]四川北部丘陵地区小麦新品种(系)抗旱性比较. 任勇,周强,杜小英,雷加容,欧俊梅,陶军,李生荣,廖绍帆.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