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杂交籼稻新组合抗旱性鉴定评价及预测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张鸿 1 ; 朱从桦 1 ; 谭杰 1 ; 李星月 1 ; 杨文钰 1 ; 康海歧 1 ;

作者机构: 1.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西南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杂交籼稻;抗旱性;评价;综合评价D值;预测

期刊名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ISSN: 1000-7601

年卷期: 2018 年 02 期

页码: 161-16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索有效鉴定、评价及快速预测杂交籼稻新组合抗旱性的指标和方法,选择10个杂交籼稻新组合和1个对照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进行正常水分和干旱处理。综合分析干旱胁迫条件下水稻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变化差异,借助产量抗旱系数、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抗旱性综合评价D值对杂交籼稻新组合抗旱性进行鉴定和评价,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M)、相关分析(CAM)和逐步回归分析(SRM)进行抗旱指标筛选。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籼稻新组合间抗旱能力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抗旱性综合评价D值聚类分析得出C8—沪旱7A/成旱恢30241属于强抗旱型,C_1—沪旱7A/Z4R(Si)、C_2—沪旱7A/成恢177、C_7—沪旱7A/成旱恢30248、C_9—沪旱7A/成旱恢31708和C_(10)—沪旱7A/成旱恢30218属于抗旱型,C_3—沪旱7A/成恢178、C_4—沪旱7A/成旱恢31701和C_5—沪旱7A/成旱恢31704属于中间类型,冈优725(对照品种)和C_6—沪旱7A/成旱恢31621属于不抗旱型;有效穗数、单穗实粒重和结实率的相对值可作为鉴定与评价杂交籼稻抗旱性的重要综合指标;利用逐步回归构建水稻材料抗旱性预测模型D=(245.231+1.645X_2+2.712X_4+6.494X_6+19.401X_7-2.791X_(10))×10~(-3)能准确、快速预测杂交籼稻新组合抗旱能力(其中:D为供试材料的抗旱综合评价D值,X_2、X_4、X_6、X_7和X_(10)分别为水稻干旱胁迫下有效穗数、单穗实粒数、单穗总粒重、单穗实粒重和千粒重的相对值)。

  • 相关文献

[1]农业技术创新系统综合实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陈茂钢. 2002

[2]农业技术创新系统综合实力评价与预测方法研究. 李晓,陈茂钢,向平,唐莎. 2005

[3]反义Wx基因导入杂交籼稻保持系. 王宗阳,李浩杰,陆贤军,任光俊. 2003

[4]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448. 陆贤军,高方远,李青茂,刘光春. 2000

[5]四川杂交籼稻品种耐热性研究. 郑家国,姜心禄,任光俊. 2010

[6]杂交籼稻子粒QTL标记遗传距离与粒重、粒重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曹应江,郑家奎,蒋开锋,张涛,杨莉,杨乾华,万先齐,罗婧. 2012

[7]籼稻姊妹染色单体粘着蛋白OsRad21-i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与表达. 申国安,杨金水,程在全. 2009

[8]我国杂交籼稻选育进展. 林纲,赵德明,江青山,贺兵,张杰,姜方洪. 2017

[9]优质高产杂交籼稻新组合川康优丝苗. 吕建群,高方远,陆贤军,任鄄胜,苏相文,任明鑫,代明笠,刘可心,任光俊. 2020

[10]播种方式对直播杂交籼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朱从桦,李伟,任丹华,欧阳裕元,李旭毅. 2022

[11]3种复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机插杂交籼稻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影响. 袁晓娟,孙知白,杨永刚,林郸,郭长春,文艳芳,郭兴新,杨志远,陈宗奎,徐富贤,马均,孙永健. 2022

[12]氮肥后移对杂交籼稻产量及不同粒位稻米垩白与食味品质的影响. 罗颖菡,李波,孙永健,郭长春,邢梦文,李飞杰,刘芳艳,杨志远,徐富贤,马均. 2021

[13]优质高产杂交籼稻新组合川优五山. 吕建群,刘可心,高方远,陆贤军,任鄄胜,苏相文,任明鑫,代明笠,任光俊. 2021

[14]机直播杂交籼稻结实期物质转运与不同粒位米质的关系. 李波,罗颖菡,孙永健,邢梦文,李飞杰,刘芳艳,杨志远,徐富贤,马均. 2021

[15]用统计降尺度模型预测川中丘陵区参考作物蒸散量. 崔宁博,龚道枝,魏新平. 2016

[16]农田害鼠种群动态与灭鼠后种群恢复数学模型. 蒋光藻,倪建英. 1999

[17]桑树断梢病流行的BOX-JENKINS模型及其在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夏庆友,谈廷桂. 1993

[18]第四代桑螟发生期预测技术探讨. 刘刚,任作瑛. 1999

[19]四川盆地农业生态系统害鼠种群测报数学模型的研究. 宗浩,蒋光藻,倪建英. 1998

[20]抗旱性强桑树新品种『川桑7431』. .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