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模糊匹配)
11条记录
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突破小麦产量瓶颈的机会与潜力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人工合成小麦Syn-CD780及其衍生品种川麦42与优良栽培品种杂交构建的2个重组近交系群体为材料,进行多环境(年份×地点)田间试验和产量性状QTL分析,探讨利用人工合成小麦资源突破小麦产量瓶颈的机会与潜力。结果表明:①所考察性状均呈连续性变异和双向超亲分离。S12群体(Syn-CD780×川育12)高产株系平均单产6.70 t/hm2,比川育12提高6.4%,增产缘于千粒质量的显著提高(10.0%);S16群体(川麦42×川农16)高产株系平均单产7.9 t/hm2,比川农16增产18.1%,增产缘于粒数/m2和千粒质量的共同提高。②基于S16群体实验数据,共检测到LOD>3.0的产量性状QTLs 55个。其中,产量QTLs 7个,贡献率7.5%~27.3%,均来自CM42;产量构成因素QTLs 48个,贡献率7.8%~32.8%。利用人工合成小麦或其衍生品种突破四川盆地小麦产量瓶颈的潜力较大。

关键词: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 籽粒产量 产量性状 QTL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后代衍生群体遗传多样性检测

分子植物育种 2008 CSCD

摘要:通过四倍体二粒小麦和节节麦杂交而获得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含有丰富的普通小麦品种改良有益基因,作为拓宽普通栽培小麦性状和新品种改良的新的种质资源已广泛应用于普通小麦的遗传改良实践中。利用分布于小麦A、B、D基因组21条染色体、28个不同染色体臂上的37对微卫星引物,对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与四川成都平原普通栽培小麦主栽品种杂交、回交经多代选择而形成的117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衍生后代高代群体系(其中川麦38、川麦42、川麦43和川麦47为审定品种)进行了DNA分子水平上的分析,共检测到256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SSR标记位点检测到6.92个等位变异,变幅在1到14之间。A、B、D基因组中,D基因组表现出的多态性信息含量最低,为0.4276,B基因组次之,为0.5346,A基因组最高,达到0.6145(A>B>D)。辛普森指数比较的结果也反映出相同的变化趋势,A基因组最高,为1.1874,B基因组次之,为1.0810,D基因组最小,为0.8046(A>B>D)。综合多态性信息含量和辛普森指数的估值,表明这一批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衍生后代群体接受的遗传基因既来自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又来自普通栽培小麦,显示杂合度类型丰富,具有较高的遗传差异。根据SSR位点获得的等位基因变异片断的分布情况进行UPGMA聚类,发现A、B、D基因组基因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较低,A、B、D三个基因组所得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4721,其中A基因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3797,B基因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4627,D基因组上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5815,反映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后代衍生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研究结果证明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所具有的普通小麦野生近缘种中的基因库改良现代小麦,丰富其遗传基础,减少其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脆弱性,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 后代衍生群体 遗传多样性 SSR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六倍体小麦后代衍生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英文)

华北农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四倍体二粒小麦和节节麦杂交而获得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含有丰富的普通小麦品种改良有益基因,作为拓宽普通栽培小麦性状和新品种改良的新的种质资源已广泛应用于普通小麦的遗传改良实践中。利用分布于小麦A、B、D基因组21条染色体、28个不同染色体臂上的37对微卫星引物,对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与四川成都平原普通栽培小麦主栽品种杂交、回交经多代选择而形成的117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衍生后代高代群体系(其中川麦38、川麦42、川麦43和川麦47为审定品种)进行了DNA分子水平上的分析,共检测到256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每个SSR标记位点检测到6.92个等位变异基因。每个SSR位点等位基因变异数在1~14个,变异幅度较大,表明SSR分子标记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中表现出高水平的遗传变异。A,B,D基因组中,D基因组表现出的多态性信息含量最低,为0.427 6,B基因组次之,为0.534 6,A基因组最高,达到0.614 5(A>B>D)。辛普森指数比较的结果也反映出相同的变化趋势,A基因组最高,为1.187 4,B基因组次之,为1.081,D基因组最小,为0.804 6(A>B>D)。综合多态性信息含量和辛普森指数的估值,表明这一批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后代衍生高代群体接受的遗传基因既来自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又来自普通栽培小麦,显示杂合度类型丰富,具有较高的遗传差异。根据获得的等位基因变异片断的分布情况进行UPGMA聚类,发现A,B,D基因组基因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较低,A,B,D三基因组37个SSR标记位点所得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472 1,A基因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379 7,B基因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462 7,D基因组上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581 5,反映出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后代衍生群体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本研究结果证明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所具有的普通小麦野生近缘种中的基因库改良现代小麦,丰富其遗传基础,减少其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脆弱性,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 共祖先 遗传多样性 SSR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后代衍生群体Waxy蛋白亚基的分子标记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四倍体小麦与节节麦杂交培育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小麦品种改良。以引自CIMMYT的Syn768、Syn769和Syn780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分别与中国四川成都平原主栽普通小麦品种杂交、回交的BC2F2:6后代群体中选育的113份优良高代系为材料,采用SSR特异引物的PAGE凝胶电泳对其Waxy蛋白亚基缺失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121份材料中,8份材料缺失Waxy-B1型蛋白亚基,占全部材料的6.6%;没有检测到其他类型的缺失体。从每个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亲本材料所形成的后代衍生群体来看,Waxy-B1缺失体频率各不相同,说明Waxy蛋白亚基缺失类型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后代衍生群体材料中的表现存在着随机性,与亲本的基因型状况关系极大。通过研究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Waxy蛋白亚基缺失类型,有助于提高分子标记育种效率。

关键词: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 Waxy蛋白亚基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微卫星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后代衍生群体Waxy蛋白亚基的分子标记

西南农业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四倍体小麦与节节麦杂交培育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小麦品种改良。以引自CIMMYT的Syn768、Syn769和Syn780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分别与中国四川成都平原主栽普通小麦品种杂交、回交的BC2F2∶6后代群体中选育的113份优良高代系为材料,采用SSR特异引物的PAGE凝胶电泳对其Waxy蛋白亚基缺失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121份材料中,8份材料缺失Waxy-B1型蛋白亚基,占全部材料的6.6%;没有检测到其他类型的缺失体。从每个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亲本材料所形成的后代衍生群体来看,Waxy-B1缺失体频率各不相同,说明Waxy蛋白亚基缺失类型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后代衍生群体材料中的表现存在着随机性,与亲本的基因型状况关系极大。通过研究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Waxy蛋白亚基缺失类型,有助于提高分子标记育种效率。

关键词: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 Waxy蛋白亚基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微卫星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合成小麦对普通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潜力的改良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硬粒小麦(2n=4x=28,AB基因组)与节节麦(2n=2x=14,D基因组)杂交而成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已成为拓展小麦遗传基础和利用野生资源重要基因改良栽培小麦的重要桥梁和手段。利用一个分蘖力强、高抗条锈病并含1.5+10HMW-GS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材料CD780(P1)与丰产性好、适应性广、品质优良但丧失条锈病抗性的小麦品种川育12(P2)杂交,构建131个重组近交系(RILs)(F8)。2005—2006年,将RILs群体分别种植于四川省平原和川中丘陵两个生态点,研究其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及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单位面积穗数(SPM)、生物产量(BW)、籽粒生产率(GPR)、生物生产率(BPR)和籽粒产量(GY)5个性状,群体均值均超过双亲,而分蘖力(TPP)、穗粒数(GPS)、千粒重(TKW)、全生育期(DTM)和收获指数(HI)等农艺性状,群体均值处于双亲之间;(2)SPM、GPS、GPM、HI、GPR和BPR等性状与GY成显著正相关,而DTH、DTM与GY成极显著负相关,TKW与GY的相关系数近于零;TPP、RSSP、BW和PH等性状与GY间的相关性,在两个生态点之间存在明显区别。(3)131个RILs株系中有15个株系的GY显著高于栽培小麦亲本P2,增幅13.6%~27.4%;对高产株系的农艺特性及增产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 RIL群体 农艺性状 产量 相关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合成小麦RIL群体对条锈病新小种条中32的抗性表现

西南农业学报 2007 CSCD

摘要: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资源Syn-CD780与感病品种川育12杂交,构建了一套重组近交系(F8,131个株系)。2004~2006年,就重组近交系对条锈病优势生理小种条中32进行了苗期和成株期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苗期抗感比例为3.09∶1,卡方值0.0230,成株期抗感比例为1.42∶1,卡方值0.3403,二者均达极显著水平。由此推断Syn-780含有1对苗抗基因,而成株期抗性则可能由2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有关抗性基因的来源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 RIL群体 条中3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的重组近交系主要品质性状的初步研究(英文)

麦类作物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Synthetic hexapliod wheats,SHW)导入对普通小麦品质的影响及其潜在利用价值,2004~2005年,对重组近交系群体(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Syn-CD780×普通小麦品种CY12)的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籽粒硬度、籽粒蛋白质含量、降落值、湿面筋含量、吸水率、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等7个品质参数的群体平均值都介于两个亲本之间,只有降落值和面团稳定时间2个参数的群体平均值高于Syn-CD780。在131个株系中,有15个株系的综合品质指标较为突出。非遮雨处理的籽粒硬度和吸水率显著低于遮雨处理,而籽粒蛋白质含量、降落值、湿面筋含量和稳定时间等4个品质指标则相反,表明遮雨与否对小麦品质参数的影响较大。Syn-CD780在小麦品质改良上有一定的潜在利用价值。

关键词: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 重组近交系 品质参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揭示“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的遗传差异

西南农业学报 2007 CSCD

摘要:为引入小麦近缘属种的优良基因和遗传变异、扩宽普通小麦的遗传基础,本文选用36对小麦A,B和D基因组的微卫星引物,对135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价。36对引物共检测到193个等位变异,每个位点等位变异数在2~14个之间,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5.36个等位变异;A,B和D 3个基因组检测到的等位变异数D>A>B,遗传多样性指数D>A>B。综合平均遗传丰富度和香浓指数两个指标分析结果表明,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第1和6同源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第4和7同源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21条染色体中,6D和2D染色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7D和4B染色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135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遗传相似系数在0.36~0.85之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A>B>D基因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变异类型丰富,是改良普通小麦的重要基因资源。

关键词: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 遗传多样性 SS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育成的新品种“川麦42”的生态适应性及产量潜力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07 CSCD

摘要:川麦42是利用CIMMYT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新资源育成的超高产新品种。2004~2006年,在四川多个生态点将川麦42与7个小麦品种的相关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川麦42的丰产潜力较高,籽粒单产一般可达6~8 t/hm2,平均比其他品种高7%~15%。在各生态点间的变异系数较高,达到20%~25%。②川麦42因产量高,其需肥量较大,一般高氮处理的籽粒单产都显著高于低氮处理。同时,中等密度(220~240苗/m2)有利于高产。③因春性较强,不宜过早播种,以10月25~30日为最佳播种期。④川麦42中后期灌浆速率高,优势明显,利于发挥大粒大穗潜力。

关键词: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 川麦42 生态适应性 产量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