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节节麦大穗大粒相关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琴 1 ; 朱欣果 1 ; 郑建敏 1 ; 吕茂应 2 ; 杨武云 1 ; 李俊 1 ; 万洪深 1 ;

作者机构: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农业部西南地区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2.蓬安县农牧业局种子管理站

关键词: 节节麦;大穗;大粒;遗传分析

期刊名称: 麦类作物学报

ISSN: 1009-1041

年卷期: 2016 年 36 卷 07 期

页码: 849-85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DD)是六倍体普通小麦D基因组的祖先,其自然类群中含有丰富的抗逆、高产基因,利用其与四倍体硬粒小麦合成的六倍体小麦在现代小麦育种中得到了愈来愈多的应用。本课题在野生节节麦类群中发现了大穗、大粒材料AT462,利用其作母本与节节麦材料AT18(强分蘖)杂交;构建了F2、F3群体,通过调查亲本和群体单株的穗长、小穗数、粒长、粒宽和粒重等表型,对这些穗部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在F2和F3群体中,粒重、粒长与穗长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且穗长与粒宽之间在两个群体中的平均相关系数绝对值小于0.1,粒重与小穗数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小于0.2,表明节节麦大粒相关性状不受穗长的影响,受小穗数影响也较小;(2)采用F2单世代分离分析的方法对节节麦AT462×AT18的F2群体大穗、大粒相关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其中穗长受2对具有加性效应的主效基因控制;粒重和小穗数均同时受2对基因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以及互作效应控制,其中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粒长、粒宽均受2对基因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以及互作效应控制,且三种效应较为均衡。这说明控制节节麦粒重、穗长、小穗数等产量性状相关基因的加性效应在遗传中占主导地位,在育种中较易利用,且其主效基因的遗传力达0.9。

  • 相关文献

[1]源于节节麦的高抗条锈小麦新材料的醇溶蛋白带谱分析. 陆春明,卢宝荣,王宇,胡晓蓉,余毅,张颙. 2003

[2]节节麦DNA指纹关系所揭示的古代中国与西方农业技术交流. 李俊,彭正松,卢宝荣,赵志军,杨武云. 2008

[3]源于节节麦的高抗条锈小麦新材料的醇溶蛋白带谱分析. 陆春明,卢宝荣,王宇,胡晓蓉,余毅,张顒. 2003

[4]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Decoy1/Aegilops tauschii510抗条锈性状 …. 颜济. 1999

[5]矮兰麦和节节麦及其双二倍体(RSP)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喻春莲,刘登才,郑有良,王志容. 1998

[6]节节麦遗传多样性的SSR标记分析. 李俊,胡晓蓉,彭正松,杨武云. 2007

[7]利用SSR标记分析“川麦42”和“川麦43”的遗传差异. 李俊,杨武云,彭正松,杨烈. 2006

[8]节节麦及其在小麦生物技术育种中的研究与应用. 余毅,胡晓蓉,杨家秀,颜济,杨俊良,郑有良. 1999

[9]高抗条锈和白粉病节节麦资源SQ-214遗传背景的SSR标记分析. 曾云超,廖杰,李俊,魏会廷,彭正松,杨武云. 2006

[10]抗条锈、抗穗发芽六倍体人工合成小麦Cereta/Aegilops tauschii783的SSR标记分析. 魏会廷,杨武云,彭正松. 2005

[11]节节麦抗白粉病基因直接转移及遗传表达. 余毅,胡晓蓉,伍碧华,颜济,杨俊良,郑有良. 2000

[12]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与黑麦的可杂交性研究. 李俊,胡晓蓉. 2007

[13]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及表达分析. 原红军,王益,宣朴. 2009

[14]利用小麦A、B基因组特异SSR标记扩增节节麦D基因组. 李俊,廖杰,曾云超,魏会廷,彭正松,胡晓蓉,杨武云. 2007

[15]节节麦SQ-214衍生系的抗条锈性状遗传分析. 李俊,廖杰,曾云超,胡晓蓉,彭正松,杨武云. 2007

[16]节节麦HWM-GS D~tx5与普通小麦HWM-GS Dx5亚基的AS-PCR鉴别. 温雯,李俊,郑建敏,杨武云,万洪深. 2017

[17]水稻橙红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张志勇,张志雄,向跃武,蔡平钟,张婷,李仕贵. 2012

[18]成恢448与Basmati 370回交后代的米粒延伸性遗传和相关分析. 陆贤军,高方远,刘光春,任明鑫,任光俊. 2006

[19]四倍体小麦地方品种矮蓝麦矮秆性状的遗传分析. 袁中伟,张连全,甯顺腙,任勇,陶军,李生荣,刘登才. 2015

[20]小麦品系P81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颜泽洪,魏育明,杨武云,郑有良.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