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川麦42等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的示范推广及成效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朝苏 1 ; 郭大明 2 ; 李华 3 ; 吴春 1 ; 代昌富 4 ; 李俊 1 ;

作者机构: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2.江油市农业局

3.西充县农业局

4.新都区农业局

关键词: 川麦42;人工合成小麦;示范推广;成效

期刊名称: 西南农业学报

ISSN: 1001-4829

年卷期: 2009 年 22 卷 04 期

页码: 1146-115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川麦42、川麦43等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聚合了广适、抗病、高产等多个优良性状,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针对区域性生态生产条件和新品种特性,多部门密切协作,强化配套技术的研究、集成、示范、培训和推广工作。2003年以来,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得到迅速推广,各地连续多年创造了一列高产典型,极大地促进了区域性小麦生产水平的提升,取得了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2004~2009年,四川省累计推广194.8万hm2,新增小麦8.80亿kg,新增纯收益15.67亿元。

  • 相关文献

[1]川麦42中源于人工合成小麦的一个高产位点鉴定. 魏会廷,胡晓蓉,李朝苏,汤永禄,刘登才,杨武云. 2011

[2]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 魏会廷,杨粟洁,李朝苏,汤永禄,胡晓蓉,杨武云. 2009

[3]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的SSR标记检测. 魏会廷,李俊,杨玉敏,曾云超,彭正松,杨武云. 2007

[4]小麦品种川麦42×川农16重组自交系苗期叶片生长研究. 徐玉平,彭正松,廖杰,杨武云. 2009

[5]源于CIMMYT人工合成种的小麦新品种川麦42的选育与研究. 杨武云,邹裕春. 2007

[6]小麦新品种川麦42抗条锈病性遗传分析. 杨武云,彭云良,李俊,郑有良. 2006

[7]小麦新品系‘CD011鉴46’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章振羽,龙海,潘志芬,余懋群,白志川. 2013

[8]不同N、P、K营养水平下“川麦42”苗期生物学特性初步分析. 李俊,陈华华,王玲玲,彭正松,胡晓蓉,杨武云. 2007

[9]小麦新品种川麦42分子特征. 李伟,杨武云,郑有良. 2004

[10]小麦新品种川麦42蛋白及酯酶同工酶分析. 李伟,杨武云,郑有良. 2004

[11]穗重型小麦品种川麦42与穗数型品种川农16遗传差异的SSR标记分析. 曾云超,杨玉敏,李俊,魏会廷,彭正松,杨武云. 2007

[12]“川麦42”ד川农16”重组自交系农艺性状分析. 李俊,汤永禄,杨玉敏,曾云超,魏会廷,彭正松,胡晓蓉,杨武云. 2007

[13]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育成的新品种“川麦42”的生态适应性及产量潜力研究. 朱华忠,李朝苏,黄钢,余秀芳,陈放,杨武云. 2007

[14]四川近十年小麦主栽品种的品质状况. 吴晓丽,汤永禄,杨武云,吴元奇,吴春,马孝玲,李式昭. 2016

[15]氮磷钾胁迫下不同D基因组人工合成小麦生长和养分积累差异. 杨武云,万洪深,张冀,李俊,雷建容,王琴,阳路芳,田丽,张庆玉. 2015

[16]分子标记所揭示的人工合成小麦与推广品种杂交后代中出现的新变异. 魏会廷,彭正松,卢宝荣,杨武云. 2006

[17]人工合成小麦HMW-GS D~tx1.5亚基的AS-PCR鉴定程序优化及遗传分析. 温雯,李俊,杨武云. 2014

[18]利用SSR标记分析“川麦42”和“川麦43”的遗传差异. 李俊,杨武云,彭正松,杨烈. 2006

[19]抗条锈、抗穗发芽六倍体人工合成小麦Cereta/Aegilops tauschii783的SSR标记分析. 魏会廷,杨武云,彭正松. 2005

[20]人工合成小麦中HMW-GS 6+8和1.5+10的品质效应. 杨武云,田纪春,李俊,陈放.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