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小麦品种川麦42×川农16重组自交系苗期叶片生长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徐玉平 1 ; 彭正松 1 ; 廖杰 1 ; 杨武云 1 ;

作者机构: 1.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

关键词: 小麦;人工合成小麦;川麦42;重组自交系;叶片

期刊名称: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SN: 1673-5072

年卷期: 2009 年 02 期

页码: 115-120

摘要: 川麦42是采用人工合成小麦首次培育成功的普通小麦推广品种,苗期表现强势生长.为弄清其遗传基础,评价其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利用价值,利用川麦42×川农16构建的127个重组自交系群体,对苗期叶长、叶宽、生长率等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性状在R IL群体中呈连续分布,分布频率符合正态分布,同时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相关性分析表明,叶长与小区产量、千粒重呈显著性相关,可作为品种早期初步选择的参考性状之一.

  • 相关文献

[1]川麦42中源于人工合成小麦的一个高产位点鉴定. 魏会廷,胡晓蓉,李朝苏,汤永禄,刘登才,杨武云. 2011

[2]川麦42等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的示范推广及成效. 李朝苏,郭大明,李华,吴春,代昌富,李俊. 2009

[3]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 魏会廷,杨粟洁,李朝苏,汤永禄,胡晓蓉,杨武云. 2009

[4]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的SSR标记检测. 魏会廷,李俊,杨玉敏,曾云超,彭正松,杨武云. 2007

[5]“川麦42”ד川农16”重组自交系农艺性状分析. 李俊,汤永禄,杨玉敏,曾云超,魏会廷,彭正松,胡晓蓉,杨武云. 2007

[6]利用SSR标记分析川育12×人工合成小麦Syn780重组自交系群体中的偏分离现象. 李俊,杨玉敏,廖杰,彭正松,汤永禄,杨武云. 2007

[7]小麦新品种川麦42抗条锈病性遗传分析. 杨武云,彭云良,李俊,郑有良. 2006

[8]小麦新品系‘CD011鉴46’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章振羽,龙海,潘志芬,余懋群,白志川. 2013

[9]小麦新品种川麦42分子特征. 李伟,杨武云,郑有良. 2004

[10]小麦新品种川麦42蛋白及酯酶同工酶分析. 李伟,杨武云,郑有良. 2004

[11]人工合成小麦幼苗耐低温特性鉴定. 舒长生,赖运平,董雪芳,李俊,魏会廷,彭正松,杨武云. 2010

[12]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及千粒重QTL分析. 张秀英,伍玲,王瑞,海林,闫长生,游光霞,肖世和. 2008

[13]CIMMYT小麦材料Kundan条锈病成株抗性QTL的定位与效应鉴定. 郑首航,何员江,雷加容,欧俊梅,杜小英,陶军,兰彩霞,任勇. 2019

[14]源于CIMMYT人工合成种的小麦新品种川麦42的选育与研究. 杨武云,邹裕春. 2007

[15]不同N、P、K营养水平下“川麦42”苗期生物学特性初步分析. 李俊,陈华华,王玲玲,彭正松,胡晓蓉,杨武云. 2007

[16]穗重型小麦品种川麦42与穗数型品种川农16遗传差异的SSR标记分析. 曾云超,杨玉敏,李俊,魏会廷,彭正松,杨武云. 2007

[17]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育成的新品种“川麦42”的生态适应性及产量潜力研究. 朱华忠,李朝苏,黄钢,余秀芳,陈放,杨武云. 2007

[18]四川近十年小麦主栽品种的品质状况. 吴晓丽,汤永禄,杨武云,吴元奇,吴春,马孝玲,李式昭. 2016

[19]氮磷钾胁迫下不同D基因组人工合成小麦生长和养分积累差异. 杨武云,万洪深,张冀,李俊,雷建容,王琴,阳路芳,田丽,张庆玉. 2015

[20]分子标记所揭示的人工合成小麦与推广品种杂交后代中出现的新变异. 魏会廷,彭正松,卢宝荣,杨武云.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