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氮肥后移对杂交籼稻产量及不同粒位稻米垩白与食味品质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罗颖菡 1 ; 李波 1 ; 孙永健 1 ; 郭长春 1 ; 邢梦文 1 ; 李飞杰 1 ; 刘芳艳 1 ; 杨志远 1 ; 徐富贤 2 ; 马均 1 ;

作者机构: 1.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作物生理生态及栽培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关键词: 杂交籼稻;氮肥后移;粒位;垩白;食味值

期刊名称: 中国稻米

ISSN:

年卷期: 2021 年 005 期

页码: 54-58,63

摘要: 以低垩白高食味品种宜香优2115和高垩白低食味品种F优498为材料,在施氮量15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3种氮肥运筹方式(基肥∶蘖肥∶穗肥分别为5∶3∶2、3∶3∶4、3∶1∶6,分别记为N1、N2 N3)和不施氮(N0)对杂交籼稻产量及不同粒位稻米垩白性状和食味品质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粒位稻米垩白性状与食味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品种、氮肥运筹对产量、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及不同粒位稻米垩白性状及食味值均存在显著影响。参试2个品种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均以N2处理最高,实现了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同时能进一步降低宜香优2115不同粒位的垩白性状、提高相应粒位食味值;而F优498的食味值以N1处理为宜,可改善其不同粒位稻米品质。进一步分析发现,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强势粒低于弱势粒、一次枝梗上的籽粒低于二次枝梗上的籽粒、穗上部籽粒低于穗中部和下部籽粒,而食味值则强势粒高于弱势粒、一次枝梗上的籽粒高于二次枝梗上的籽粒、穗上部籽粒高于穗中部和下部籽粒。相关分析表明,稻米垩白性状与食味值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r=-0.706*~-0.937**),降低稻米垩白是提高食味品质的主要途径。

  • 相关文献

[1]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不同小穗位和粒位结实粒数和粒重的影响. 李金才,沈学善,魏凤珍,吴进东,马蓓. 2011

[2]西南地区氮肥后移对杂交中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熊洪,张林,周兴兵,朱永川,刘茂,郭晓艺. 2014

[3]高配合力、优质恢复系泸恢8258系列组合品质分析. 游书梅,郑家奎,蒋开锋,张涛,杨莉,杨乾华,万先齐,罗婧,李昭祥,高磊. 2015

[4]杂交籼稻骨干保持系岗46B稻谷粒形及垩白的QTL分析. 邱玲,陆贤军,任鄄胜,吴贤婷,任光俊,曾礼华. 2014

[5]杂交水稻主要亲本材料的垩白性状及其胚乳结构电镜扫描. 常红叶. 2007

[6]杂交水稻优质育种研究进展. 张涛,汪旭东,郑家奎,蒋开锋. 2004

[7]稻米垩白的研究综述. 谭震波,况浩池. 1993

[8]杂交稻米垩白的遗传及相关研究. 谭震波,况浩池,阴国大,陈国良,左永树,赵甘霖. 1993

[9]稻米垩白的影响因素及遗传改良. 王东,黄敏,高方远,陆贤军,任光俊. 2006

[10]反义Wx基因导入杂交籼稻保持系. 王宗阳,李浩杰,陆贤军,任光俊. 2003

[11]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448. 陆贤军,高方远,李青茂,刘光春. 2000

[12]四川杂交籼稻品种耐热性研究. 郑家国,姜心禄,任光俊. 2010

[13]杂交籼稻子粒QTL标记遗传距离与粒重、粒重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曹应江,郑家奎,蒋开锋,张涛,杨莉,杨乾华,万先齐,罗婧. 2012

[14]籼稻姊妹染色单体粘着蛋白OsRad21-i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与表达. 申国安,杨金水,程在全. 2009

[15]杂交籼稻新组合抗旱性鉴定评价及预测研究. 张鸿,朱从桦,谭杰,李星月,杨文钰,康海歧. 2018

[16]我国杂交籼稻选育进展. 林纲,赵德明,江青山,贺兵,张杰,姜方洪. 2017

[17]优质高产杂交籼稻新组合川康优丝苗. 吕建群,高方远,陆贤军,任鄄胜,苏相文,任明鑫,代明笠,刘可心,任光俊. 2020

[18]播种方式对直播杂交籼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朱从桦,李伟,任丹华,欧阳裕元,李旭毅. 2022

[19]3种复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机插杂交籼稻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影响. 袁晓娟,孙知白,杨永刚,林郸,郭长春,文艳芳,郭兴新,杨志远,陈宗奎,徐富贤,马均,孙永健. 2022

[20]优质高产杂交籼稻新组合川优五山. 吕建群,刘可心,高方远,陆贤军,任鄄胜,苏相文,任明鑫,代明笠,任光俊.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