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川麦42”ד川农16”重组自交系农艺性状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俊 1 ; 汤永禄 1 ; 杨玉敏 1 ; 曾云超 1 ; 魏会廷 1 ; 彭正松 2 ; 胡晓蓉 1 ; 杨武云 1 ;

作者机构: 1.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2.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 川麦42;川农16;重组自交系;农艺性状

期刊名称: 西南农业学报

ISSN: 1001-4829

年卷期: 2007 年 20 卷 02 期

页码: 300-304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利用“川麦42”ד川农16”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127个株系),对抽穗期、株高、穗长、千粒重等1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性状在RIL群体中呈连续变异,分布频率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同时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此外,对群体中农艺性状突出的株系进行了分析,6个株系表现为产量超高亲20%,19个株系的综合性状均较好。

  • 相关文献

[1]穗重型小麦品种川麦42与穗数型品种川农16遗传差异的SSR标记分析. 曾云超,杨玉敏,李俊,魏会廷,彭正松,杨武云. 2007

[2]小麦品种川麦42×川农16重组自交系苗期叶片生长研究. 徐玉平,彭正松,廖杰,杨武云. 2009

[3]利用籼稻RIL分析穗颈瘟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 林宇,李永洪,何珊. 2019

[4]川麦42中源于人工合成小麦的一个高产位点鉴定. 魏会廷,胡晓蓉,李朝苏,汤永禄,刘登才,杨武云. 2011

[5]川麦42等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的示范推广及成效. 李朝苏,郭大明,李华,吴春,代昌富,李俊. 2009

[6]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 魏会廷,杨粟洁,李朝苏,汤永禄,胡晓蓉,杨武云. 2009

[7]源于CIMMYT人工合成种的小麦新品种川麦42的选育与研究. 杨武云,邹裕春. 2007

[8]小麦新品种川麦42抗条锈病性遗传分析. 杨武云,彭云良,李俊,郑有良. 2006

[9]小麦新品系‘CD011鉴46’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章振羽,龙海,潘志芬,余懋群,白志川. 2013

[10]不同N、P、K营养水平下“川麦42”苗期生物学特性初步分析. 李俊,陈华华,王玲玲,彭正松,胡晓蓉,杨武云. 2007

[11]小麦新品种川麦42分子特征. 李伟,杨武云,郑有良. 2004

[12]小麦新品种川麦42蛋白及酯酶同工酶分析. 李伟,杨武云,郑有良. 2004

[13]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的SSR标记检测. 魏会廷,李俊,杨玉敏,曾云超,彭正松,杨武云. 2007

[14]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育成的新品种“川麦42”的生态适应性及产量潜力研究. 朱华忠,李朝苏,黄钢,余秀芳,陈放,杨武云. 2007

[15]不同生态区籼粳稻杂交后代碾磨和外观品质分析. 范名宇,徐海,刘春香,张佳,江奕君,杨莉,李茂柏,陈温福. 2014

[16]杂交稻重组自交系群体产量性状的配合力. 游书梅,郑家奎,蒋开锋,张涛,杨莉,杨乾华,万先齐,罗婧. 2015

[17]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分析籼稻A232抗三化螟相关QTL. 高方远,张长伟,刘成元,向箭宇. 2015

[18]杂交稻重组自交系群体产量性状的配合力(英文). 游书梅,郑家奎,蒋开锋,张涛,杨莉,杨乾华,万先齐,罗婧,李昭祥,高磊. 2015

[19]利用重组自交系剖析大穗型香稻保持系川香29B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 高方远,曹墨菊,任鄄胜,陆贤军. 2015

[20]川麦42/川农16重组自交系群体中小麦迟熟α-淀粉酶(LMA)的遗传分析. 张颙,李俊,汤永禄,杨武云,邹裕春.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