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氮磷钾减量配施硅肥对玉米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李其勇 1 ; 程明军 1 ; 李星月 1 ; 郭展 1 ; 张鸿 2 ;

作者机构: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西南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

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西南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

关键词: 玉米;硅肥;化肥减施;养分利用;产量

期刊名称: 中国土壤与肥料

ISSN: 1673-6257

年卷期: 2018 年 01 期

页码: 56-6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研究氮、磷和钾减量条件下,增施硅肥对玉米氮、磷和钾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采用2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3种氮、磷和钾肥用量组合(F_(100)—常规用量,F_(80)—等比例减少20%和F(60)—等比例减少40%),副区为2种硅肥用量(SiO_2施用量分别为37.5和75 kg/hm~2,记为S_3和S_7。),测定玉米植株拔节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氮、磷和钾的积累量,产量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与常规用量F100相比,F80和F60植株拔节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氮、磷和钾积累量显著降低,植株成熟期干物质、氮、钾、硅素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显著下降,穗粒数、行粒数和穗长均显著下降,秃尖长度增加20.96%~25.33%,减产10.77%~17.77%。F_(100)和F_(80)中,与S_3相比,S_7能显著提高植株拔节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增加拔节期和成熟期植株氮、磷、钾和硅素积累量,提高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磷素籽粒生产效率及磷肥偏生产力以及籽粒产量。在处理F_(100)中,与S_3相比,S_7能提高成熟期籽粒中氮和钾的分配比例,显著降低成熟期茎秆中氮和钾的分配比例;在处理F_(80)中,与S_3相比,S_7能提高成熟期茎秆中磷和硅素的分配比例,降低成熟期籽粒中磷素的分配比例;在处理F_(60)中,与S_3相比,S_7能显著降低成熟期茎秆和籽粒中硅的分配比例。F_(100)和F_(80)中,与S_3相比,S_7能显著提高氮、磷和钾肥偏生产力。综上所述,氮、磷和钾肥减量会降低玉米植株关键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氮、磷和钾素营养积累量,最终降低籽粒产量;氮、磷和钾常规用量或减施比例≤20%条件下,增施75 kg/hm~2硅肥能促进植株对氮、磷和钾素的吸收,增加干物质生产能力,优化成熟期干物质分配比例,增加籽粒产量,同步提高氮、磷和钾肥利用率。

  • 相关文献

[1]光合细菌与硅肥对油菜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符慧娟,李星月,李其勇,朱从桦,向运佳,张鸿. 2020

[2]氮磷钾胁迫下不同D基因组人工合成小麦生长和养分积累差异. 杨武云,万洪深,张冀,李俊,雷建容,王琴,阳路芳,田丽,张庆玉. 2015

[3]川农16和川麦42在氮磷钾胁迫下养分积累、分配和利用. 张庆玉,李俊,雷建容,万洪深,张冀,王琴,阳路芳,田丽. 2015

[4]利用土壤硅肥防控小麦病虫害. . 2017

[5]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干物质积累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范继征,钟昌松,石达金,程伟东,刘永红,闫飞燕. 2014

[6]10个玉米品种耐密性分析及其对主要性状的影响. 程伟东,闫飞燕,石达金,吕巨智,张玉,钟昌松,刘永红. 2017

[7]对两个亚热带优质蛋白玉米群体的适应性混合选择研究 Ⅱ.相关响应. 石德权,徐家舜,康继伟,汪黎明,杨引福. 1995

[8]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闫飞燕,程伟东,范继征,钟昌松,石达金,刘永红,王兵伟. 2015

[9]对两个亚热带优质蛋白玉米群体的适应性混合选择研究.II.相关响应. 石德权,徐家舜,康继伟,汪黎明,杨引福. 1995

[10]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田杂草发生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朱建义,郑仕军,王东风,王彬,张建军,周小刚. 2016

[11]川北丘区玉米改土培肥高产增效技术研究. 王秀全,卢庭启,张华,蒋晓芳,何丹,庞启华. 2017

[12]播期对国豪玉7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王秀全,卢庭启,税红霞,何丹,张华,庞启华. 2016

[13]西南地区玉米高产稳定性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回归及相关分析. 王秀全,何丹,税红霞. 2013

[14]青川县玉米新品种适应性试验初报. 赵怀亮,卢庭启,伍国萍. 2015

[15]西南骨干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正反交杂优效应分析. 张彪,梅碧蓉,郑涵琪,李祥艳,康继伟,陈洁,谭君,何文铸. 2014

[16]紫色坡耕地玉米适产和环境友好的氮肥投入阈值. 林超文,涂仕华,庞良玉,张建华,朱永群. 2015

[17]不同施肥水平对抽雄吐丝期淹涝胁迫玉米根系、茎秆及产量的影响. 张彪,徐国伦,杨麟,杨俊品,康继伟,陈洁,唐海涛,谭君,何文铸. 2017

[18]西南区玉米新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王秀全,何丹,张华,卢庭启,蒋晓芳,庞启华. 2015

[19]多熟制地区带距与套作玉米生长、产量分析. 何文铸,冯君成,柯国华. 2002

[20]普通、控释尿素配比对玉米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黄科程,李孝东,朱从桦,龙文靖,袁继超,孔凡磊.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