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phylogeny(模糊匹配)
20条记录
基于CiteSpace的地果(Ficus tikoua)知识图谱分析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3 CSCD

摘要:目的:分析地果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其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为文献来源,基于CiteSpace对地果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发文机构、研究作者、关键词和高被引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地果研究相关文献的数量处于波动状态,总量较少,质量还需提升;中国是研究地果的主要国家,且国内研究机构主要位于其自然分布区域内,国际上对地果的关注极少.国内核心作者源于机构内的合作,机构之间协作较少.总黄酮和化学成分等主题是当前地果的研究热点.结论:目前,对地果的研究少、开发利用程度低,未来应加强品种选育以发挥其在园林、药用、食用和生态修复等方面的优良特性,同时应加强对其系统发育和地果-榕小蜂协同进化等研究.

关键词: 地果 引文空间 知识图谱 育种 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株海南岛野生灵芝的鉴定、多糖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海南岛部分野生灵芝的功效活性以及对野生灵芝的合理利用,分别对采集于海南岛的三株野生灵芝进行了形态和分子鉴定,并对子实体多糖的单糖组分和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HN-1为紫芝(Ganoderma sinense)、HN-2为南方灵芝(Ganoderma australe)、HN-3为无柄紫灵芝(Ganoderma mastoporum);三株灵芝多糖的单糖组成和摩尔比存在一定的差异,HN-1多糖主要由甘露糖、木糖、鼠李糖组成,其摩尔比为1∶0.29∶0.14,HN-2多糖主要由甘露糖、葡萄糖组成,其摩尔比为1∶1.7,HN-3多糖主要由甘露糖、木糖、葡萄糖组成,其摩尔比1∶1.98∶1.8;三株灵芝的多糖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其抗氧化能力都随着多糖质量浓度的增加而提高,HN-1的抗氧化活性最强,其次是HN-3,HN-2的抗氧化活性最弱.该研究结果为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海南岛野生灵芝资源提供了基础资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灵芝 系统进化 多糖组成 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方灵芝ITS、EF1-α和RPB2序列多态性研究(英文)

菌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内转录间隔区(ITS)、延伸因子1-α(EF1-α)与RNA聚合酶II第二大亚基(RPB2)是真菌系统学研究中常用的基因片段。已有研究发现,在同一个体内ITS也可能存在差异,但EF1-α和RPB2是否也存在同样的现象却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克隆测序,分析了南方灵芝Ganodermaaustrale的ITS、EF1-α和RPB2在同一个体中的序列差异,并探讨这种序列差异是否会影响分子鉴定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在南方灵芝供试样品中,ITS、EF1-α和RPB2序列都有可能存在个体内变异,但个体内变异程度不尽相同。基于供试样品和克隆测序结果发现,ITS序列在同一个体内的变异最高可达2.3%,而RPB2序列在同一个体内的差异仅0.5%,EF1-α序列在同一个体内序列差异也可高达1.8%。ITS和EF1-α序列在同一个体内的差异可能超过了灵芝属部分物种间的差异,对于部分灵芝属物种来说直接利用克隆序列进行分子鉴定或系统发育分析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 灵芝科 药用菌 基因组内变异 系统发育 分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方灵芝ITS、EF1-α和RPB2序列多态性研究(英文)

菌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内转录间隔区(ITS)、延伸因子1-α(EF1-α)与RNA聚合酶II第二大亚基(RPB2)是真菌系统学研究中常用的基因片段。已有研究发现,在同一个体内ITS也可能存在差异,但EF1-α和RPB2是否也存在同样的现象却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克隆测序,分析了南方灵芝Ganodermaaustrale的ITS、EF1-α和RPB2在同一个体中的序列差异,并探讨这种序列差异是否会影响分子鉴定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在南方灵芝供试样品中,ITS、EF1-α和RPB2序列都有可能存在个体内变异,但个体内变异程度不尽相同。基于供试样品和克隆测序结果发现,ITS序列在同一个体内的变异最高可达2.3%,而RPB2序列在同一个体内的差异仅0.5%,EF1-α序列在同一个体内序列差异也可高达1.8%。ITS和EF1-α序列在同一个体内的差异可能超过了灵芝属部分物种间的差异,对于部分灵芝属物种来说直接利用克隆序列进行分子鉴定或系统发育分析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 灵芝科 药用菌 基因组内变异 系统发育 分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MALDI-TOF MS与16SrDNA方法对肠杆菌科微生物鉴定比较分析

质谱学报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法鉴定肠杆菌科微生物及其对微生物系统分类学相关分析的准确性,采用MALDI-TOF MS对金桔表面分离的10种肠杆菌科微生物进行蛋白质图谱收集,通过比对图谱特征峰实现微生物的鉴定与系统进化学分析;同时对10种微生物进行16SrDNA提取与测序,得到分子生物化学水平鉴定,并采用邻近连接法对16SrDNA序列做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MALDI-TOF MS与16SrDNA测序对10种肠杆菌科微生物鉴定结果中,克雷伯菌属2株菌鉴定种级有偏差,其他8种一致;MALDI-TOF MS与16SrDNA测得的数据都可计算微生物相关性,从而得到微生物系统发育树,两株系统发育树中同属级微生物归类的亲缘位置与方向一致,但不同属肠杆菌科微生物的亲缘距离与位置差异较大。MALDI-TOF MS法鉴定农产品表面微生物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但准确建立系统发育相关性还需要扩大数据库和优化算法。

关键词: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 16SrDNA 肠杆菌科微生物 系统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块菌的系统发育分析和对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分析夏块菌(Tuber aestivum)、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和白块菌(Tuber panzhihuanense)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将三种新鲜块菌制成匀浆液,按照高剂量(125 g/kg)、低剂量(2.5 g/kg)的块菌经灌胃不同剂量的块菌匀浆,每天灌胃一次,连续2周,以生理盐水为对照组。分别通过中性红的吞噬实验来检测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MTT法测定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值指数,SRBC免疫小鼠后检测其半数溶血值(HC50),测定小鼠的体液免疫功能。结果显示夏块菌、印度块菌和白块菌实验组都能显著提高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其中低剂量组的白块菌效果最显著,三种块菌匀浆都显著增强了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高剂量组的印度块菌效果最好,同时都大幅提高小鼠血清溶血素的含量,各实验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这三种新鲜块菌匀浆能够显著增强机体的免疫力,综合分析得出印度块菌的高剂量组效果更显著。

关键词: 夏块菌 印度块菌 白块菌 系统发育分析 免疫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莓表面典型微生物鉴定、16SrDNA同源性分析及附着能力研究(Ⅰ)

西南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按照草莓生长的3个阶段对四川草莓主产区某生产基地进行2年度连续抽样,对分离的草莓表面微生物进行生化鉴定和16SrDNA测序鉴定;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2种出现率较高的微生物采用最大简约法(MP)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对致软腐微生物进行附着和清洗试验。结果表明,沙雷菌,泛菌属泛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在草莓青果期出现率较高,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在各个时期不同地域的草莓均有检出;采摘时间及成熟程度不同草莓表面分离的假单胞及阴沟肠杆菌具有同源性但分子水平仍有差异;清洗试验表明10%的盐水和含氮清洗剂可以改变微生物的渗透压,有效清除表面附着的假单胞菌和阴沟肠杆菌。本试验对草莓表面致腐微生物的研究将为草莓的安全食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草莓 致软腐微生物 系统发育树 食用安全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肉灵芝水提物对H_2O_2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6

摘要:目的对采自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的白肉灵芝进行种属鉴定及抗氧化功效评价。方法基于样本的ITS序列完成系统发育分析,采用H_2O_2处理PC12细胞建模,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验证白肉灵芝水提物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样本与白肉灵芝Ganoderma leucocontextum同属于一个分支,相似度98%。样本水提物能显著提高H_2O_2处理后的PC12细胞的存活率并降低Caspase-3活性。结论样本鉴定为白肉灵芝Ganoderma leucocontextum,对H_2O_2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凋亡线粒体途径中Caspase-3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 白肉灵芝 系统发育关系 PC12细胞 抗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秋季发生的两种羊肚菌生境调查与鉴定

菌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寻找四川秋季发生的羊肚菌资源,了解其产地环境及种属关系,探寻羊肚菌在秋季发生的适生条件,对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会东县和冕宁县的羊肚菌发生地开展了生境调查,共采集到11份羊肚菌标本。采用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标本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所采集的标本被鉴定为2种羊肚菌,即七妹羊肚菌Morchella septimelata(Mel-7)和Morchella sp.(Mes-16),其中,七妹羊肚菌为四川新记录种。通过生境调查发现,秋季发生的羊肚菌适生环境为山地林下陡坡,可见,四川秋季发生的羊肚菌有一定的特殊性。

关键词: 羊肚菌 生境 鉴定 系统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采自四川南充的羊肚菌生境调查与鉴定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调查四川南充羊肚菌资源并考察其发生地环境,于2014年3月31日在南充市西充县金泉乡双桥子村采集到1株羊肚菌.通过菌丝体培养,镜检观察完成形态鉴定,基于ITS、LSU、ef1-α、rpb1和rpb2序列分析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完成分子鉴定,确定为Morchella sp.(Mes-16),归入黄色羊肚菌支系(Esculenta Clade),进一步结合样地环境及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了羊肚菌在当季发生的可能的机制.

关键词: 形态鉴定 分子鉴定 系统发育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