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条锈病(模糊匹配)
34条记录
强筋小麦品种川麦36的抗条锈病性状遗传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06 CSCD

摘要: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川麦36自育成以来对条锈病成株期抗性为高抗-免疫,是一份重要优质抗病资源。为研究川麦36抗条锈基因组成及遗传特点,本研究用条锈病条中30(CY30)、条中31(CY31)和条中32(CY32)混合菌种对抗感病双亲、F1、F2、BC1和BC2进行人工接种并做抗性遗传分析。根据F1及BC1、BC2的抗感反应确定抗性基因的显隐性,根据F2的抗感分离比例,经卡方测验确定抗性基因对数。结果表明,川麦36对条锈病条中30(CY30)、条中31(CY31)和条中32(CY32)混合菌种的成株期抗性是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

关键词: 川麦36 条锈病 抗性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源于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的小麦新品种川麦38抗条锈性及遗传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06 CSCD

摘要:利用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与四川小麦杂交、回交,育成高抗条锈小麦新品种川麦38(99-607)。为明确川麦38抗条锈性状的遗传规律,将川麦38与绵阳26、绵阳335、SY95-71、川育12等5个高感条锈小麦品种杂交,获得杂种F1、F2群体;利用条中32对抗×感杂种F1、F2群体接种鉴定抗性分析表明,川麦38对条锈病新小种的抗性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将川麦38与含Yr13的德国小麦8661及源于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的3个抗病新品种(川麦42、川3736、复小穗小麦)杂交,分析川麦38与4个抗病品种的抗性基因等位性,结果发现抗×抗F2群体中均分离出一定比例的感病单株,表明川麦38与德国小麦(Yr13)、川麦42、川3736、复小穗小麦等的抗锈基因不等位,为不同的抗性基因。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抗性遗传 人工合成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澳大利亚小麦品种Sunco抗条锈病性状的遗传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摘要:澳大利亚小麦品种Sunco成株期对中国条锈病小种条中32(CY32)表现高抗-免疫,而小麦品种川育12则表现为高感。利用Sunco/川育12的双单倍体(DH)群体对Sunco进行抗条锈病遗传研究,结果表明,品种Sunco可能具有持久抗性,抗性是由一对主效基因和两对微效基因联合作用的结果;主效基因的抗性反应为抗-中抗(R-MR),微效基因单独存在作用不明显,但与主效基因结合起来会加强抗条锈病能力。同时对微效多基因的持久抗性利用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抗性 遗传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地方品种“宜章赤面小麦”抗条锈性状的遗传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06 CSCD

摘要:小麦地方品种“宜章赤面小麦”成株期对中国条锈病新小种条中30,31和32为免疫-高抗。为分析“宜章赤面小麦”的抗性遗传规律,组配了“宜章赤面小麦”×感病品种台长29的杂交组合,通过杂种F1、F2对条锈菌小种CYR32抗性表型分析,F2群体抗感分离比例为1∶15,结果表明“宜章赤面小麦”的抗性受2对隐性基因控制。

关键词: 条锈病 地方品种 遗传 抗病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源于叙利亚小麦抗条锈性的遗传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06 CSCD

摘要:分别用小麦条锈菌优势小种条中31号和条中32号接种,对源于叙利亚的ICA31I、CA70分别与川麦28杂交的F1、F2和BC1群体进行抗病基因分析,研究了它们在成株期抗性表现及杂交后代的抗感分离情况。结果表明,ICA31对条中31号和条中32号均表现出由1对显性纯合基因控制;ICA70对条中31表现出由1对显性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的互补作用控制,而对条中32表现为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关键词: 叙利亚小麦 条锈病 抗病性 遗传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条锈、抗穗发芽六倍体人工合成小麦Cereta/Aegilops tauschii783的SSR标记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05 CSCD

摘要:Cereta/Aegilopstauschii783是由CIMMYT引进的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具有高抗条锈和高抗穗发芽等优良特性。本文选用小麦A、B、D染色体组的91对SSR引物将人工合成小麦Cere-ta/Aegilopstauschii783与绵阳26在分子水平上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91对引物中有88对引物能扩增出清晰条带;88对引物中除3对引物外,86对引物(96.59%)均能揭示出Cereta/Aegilopstauschii783与绵阳26之间的差异。人工合成小麦Cereta/Aegilopstauschii783与育成小麦品种遗传差异很大,是丰富现代小麦遗传多样性的优异基因源;利用人工合成小麦Cereta/Aegilopstauschii783与绵阳26构建SSR标记群体,可有效标记双亲优良基因。

关键词: 人工合成小麦 节节麦 条锈病 穗发芽 微卫星DNA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省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抗性鉴定及抗原筛选

西南农业学报 2005 CSCD

摘要:从1981~2003年,通过在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若干个重病区设点,多点异地,自然发病与人工接种相结合,并以反应型与严重度相结合,评价品种的抗病性,提高了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对抗源多样化、品种的合理布局、持久抗性等方面总结了经验与教训。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白粉病 赤霉病 抗性鉴定 持久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双向电泳技术研究条锈菌侵染后小麦蛋白质的改变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0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pH3~10和pH4~7条件下,用双向电泳研究了慢条锈病和高感条锈病2个小麦品种体内蛋白质的差异表达。结果表明,条锈菌侵入后,慢条锈病抗病品种川麦107和高感条锈病品种80-8体内的蛋白质均发生了显著改变;在宽、窄2种pH条件下,2品种的蛋白质点都较多,但在窄pH下,蛋白质点的分离更好;2品种都诱导出了一些新的蛋白质;慢条锈病的川麦107比高感条锈病的80-8多产生了几个表达更强烈的非特异性抗性蛋白质,同时也多诱导出了2个新的特异性抗性蛋白质,其中一个的分子量是16.8kDa,pI值为6.1。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双向电泳 蛋白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川麦107”慢条锈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05 CSCD

摘要:在人工气候箱和大田条件下比较了“川麦107”与“铭贤169”和“川麦28”等感病品种以及“平原50”等慢条锈品种的苗期对条锈病菌(Puccinia striiformisf.sp.tritici)的抗病频率、病害潜育期、病害扩展性、病情指数和千粒重损失率等,结果表明,“川麦107”具有慢锈性,它虽然对42个分属不同生理小种的菌株反应型均为4级,但在常温、高温控制及大田条件下接种条中31、32及混合生理小种后,其病害潜育期均较“铭贤169”等高感品种长3~8 d而与“平原50”等慢锈性品种相当;接种以后,它的剑叶至倒4叶的普遍率虽然与“川麦28”等感病品种无显著差,但这些叶片的病情指数均低于感病品种;与粉锈宁喷雾保护植株相比,“川麦107”在苗期、拔节期接种条中32后,千粒重的损失率为10.57%和2.97%,显著低于感病品种“川麦28”的24.16%和14.39%、Syn 95-71的37.36%和21.67%,而与除“平原50”以外的高抗品种或慢锈品种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潜育期 病情指数 千粒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省小麦条锈病持续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

西南农业学报 2004 CSCD

摘要:分析表明四川省近年来小麦条病持续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病原菌小种变异及品种抗病性丧失。新的毒性小种条中30、31、32号的出现和发展导致四川省绝大部分生产品种的抗性丧失,加之气候适宜及防治工作未跟上,造成小麦条锈病连续几年的大流行。为了控制条锈病的流行和危害,提出了淘汰感病品种,推广现有抗病品种,加快审定新的抗病品种及抓好条锈病综合防治工作等应急措施。为了长期持续控制小麦条锈病,提出了提高生产品种抗病基因的丰富度,抗病基因合理布局,利用慢锈品种和持久抗性品种等策略。同时在川西北的越夏菌源基地应抓好种植结构调整,减少小麦种植面积,合理布局抗病品种,以阻断病菌的侵染循环,阻滞病原菌变异。经过不断努力,小麦条锈病可望得到控制。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流行原因 防治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