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抗条锈、抗穗发芽六倍体人工合成小麦Cereta/Aegilops tauschii783的SSR标记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魏会廷 1 ; 杨武云 2 ; 彭正松 1 ;

作者机构: 1.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

2.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人工合成小麦;节节麦;条锈病;穗发芽;微卫星DNA;遗传多样性

期刊名称: 分子植物育种

ISSN: 1672-416X

年卷期: 2005 年 3 卷 06 期

页码: 58-62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Cereta/Aegilopstauschii783是由CIMMYT引进的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具有高抗条锈和高抗穗发芽等优良特性。本文选用小麦A、B、D染色体组的91对SSR引物将人工合成小麦Cere-ta/Aegilopstauschii783与绵阳26在分子水平上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91对引物中有88对引物能扩增出清晰条带;88对引物中除3对引物外,86对引物(96.59%)均能揭示出Cereta/Aegilopstauschii783与绵阳26之间的差异。人工合成小麦Cereta/Aegilopstauschii783与育成小麦品种遗传差异很大,是丰富现代小麦遗传多样性的优异基因源;利用人工合成小麦Cereta/Aegilopstauschii783与绵阳26构建SSR标记群体,可有效标记双亲优良基因。

  • 相关文献

[1]利用SSR标记分析“川麦42”和“川麦43”的遗传差异. 李俊,杨武云,彭正松,杨烈. 2006

[2]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与黑麦的可杂交性研究. 李俊,胡晓蓉. 2007

[3]分子标记所揭示的人工合成小麦与推广品种杂交后代中出现的新变异. 魏会廷,彭正松,卢宝荣,杨武云. 2006

[4]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的SSR标记检测. 魏会廷,李俊,杨玉敏,曾云超,彭正松,杨武云. 2007

[5]“川麦38”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的SSR标记检测. 胡晓蓉,陈华华,万洪深,廖杰,曾云超,杨玉敏,李俊,彭正松,杨武云. 2007

[6]源于节节麦的高抗条锈小麦新材料的醇溶蛋白带谱分析. 陆春明,卢宝荣,王宇,胡晓蓉,余毅,张颙. 2003

[7]源于节节麦的高抗条锈小麦新材料的醇溶蛋白带谱分析. 陆春明,卢宝荣,王宇,胡晓蓉,余毅,张顒. 2003

[8]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Decoy1/Aegilops tauschii510抗条锈性状 …. 颜济. 1999

[9]节节麦SQ-214衍生系的抗条锈性状遗传分析. 李俊,廖杰,曾云超,胡晓蓉,彭正松,杨武云. 2007

[10]节节麦DNA指纹关系所揭示的古代中国与西方农业技术交流. 李俊,彭正松,卢宝荣,赵志军,杨武云. 2008

[11]节节麦遗传多样性的SSR标记分析. 李俊,胡晓蓉,彭正松,杨武云. 2007

[12]川麦42中源于人工合成小麦的一个高产位点鉴定. 魏会廷,胡晓蓉,李朝苏,汤永禄,刘登才,杨武云. 2011

[13]四川近十年小麦主栽品种的品质状况. 吴晓丽,汤永禄,杨武云,吴元奇,吴春,马孝玲,李式昭. 2016

[14]川麦42等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的示范推广及成效. 李朝苏,郭大明,李华,吴春,代昌富,李俊. 2009

[15]氮磷钾胁迫下不同D基因组人工合成小麦生长和养分积累差异. 杨武云,万洪深,张冀,李俊,雷建容,王琴,阳路芳,田丽,张庆玉. 2015

[16]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 魏会廷,杨粟洁,李朝苏,汤永禄,胡晓蓉,杨武云. 2009

[17]人工合成小麦HMW-GS D~tx1.5亚基的AS-PCR鉴定程序优化及遗传分析. 温雯,李俊,杨武云. 2014

[18]人工合成小麦中HMW-GS 6+8和1.5+10的品质效应. 杨武云,田纪春,李俊,陈放. 2008

[19]人工合成小麦幼苗耐低温特性鉴定. 舒长生,赖运平,董雪芳,李俊,魏会廷,彭正松,杨武云. 2010

[20]具特异性状人工合成小麦的条锈病抗性改良. 郭元林,尹春蓉,张洁,杜文平,任哓波,宣朴.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