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稻瘟病菌(模糊匹配)
18条记录
一种快速测定稻瘟病菌群体毒性的简便方法

植物保护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育和布局抗病品种是控制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但病菌群体的毒性类型频率逐步上升导致品种抗性丧失已成为抗性品种选育和推广的瓶颈问题。为寻找一种能够为基层单位所掌握且快速、准确的稻瘟病菌群体毒性监测方法,本文将不同来源的穗颈瘟标样分别接种于一套抗稻瘟病单基因系、杂交稻主栽品种及亲本和抗源上,30 d后调查最高病害级别和株发病率。结果表明,‘丽江新团黑谷’、标样来源品种及其所含抗瘟基因的单基因系均能稳定发病。4个来自四川盆地的病菌群体对四川主栽品种的毒性明显强于来自云南楚雄的群体,且这4个病菌群体均具备对Pi-2及‘宜香优2115’的毒性。来自万州甘宁镇‘F优498’的病菌群体对主栽品种的毒性谱比崇州‘宜香优2115’来源的病菌更广。该方法操作简单,能快速准确地监测稻瘟病菌群体毒性状态,有助于基层单位更有效地开展稻瘟病防控布局工作。

关键词: 稻瘟病菌 群体毒性 快速测定 杂交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川渝黔稻瘟病菌毒性的区域分化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四川、重庆和贵州是我国稻瘟病(Magnaporthe oryzae)重要发生区之一,分析这些地区稻瘟病菌群体的毒性差异,有助于延长抗性品种使用寿命,减轻稻瘟病发生危害。为了解不同地区稻瘟病菌的毒性差异,2012-2013年在四川、重庆21个县(区)的稻瘟病常发地种植以丽江新团黑谷为背景的24个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系,按国际水稻所0~9级标准调查各地水稻抗稻瘟单基因系的发病情况。2014-2015年采集四川省北部10个、贵州省全境15个和山东省2个县(区)共47块病田穗颈瘟标样,浸湿后接种上述近等基因系及16个水稻品种并以薄膜覆盖隔离40 d后调查。四川、重庆21个病圃的调查结果表明在不同地点表现抗病的频率最高的基因为Pi2(38.10%)。四川、贵州等地标样接种鉴定结果表明Pik~h、Pik~s和Pi Km对来自贵州28块病田的稻瘟菌的抗性频率分别为51.85%、48.15%和48.15%,Pi Km、Pi2、Pi9、Pik~h、和Pik~s对来自四川省北部18块病田的病菌的抗性频率分别为70.00%、60.00%、50.00%、50.00%和45.00%,其中Pi2对四川北部病菌的抗性频率显著高于贵州病菌(P=0.0066)。四川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成恢448、内恢99-14和RHR-1对贵州病田来源病菌的抗性频率分别为74.07%、70.37%和70.37%,对四川北部病田来源病菌的抗性频率则分别为90.00%、70.00%和90.00%,均显著高于IR24、明恢63、多恢1号对两地病菌的抗性频率。10个杂交稻生产品种对四川北部和贵州省病田稻瘟病菌的抗性频率分别在90.00%~100.00%和81.48%~92.59%之间波动。对不同病圃和病田的稻瘟病菌毒性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稻瘟病菌的毒性差异虽然有随着地理距离扩大而加大的趋势,但相同县乃至同一地点不同田块间病菌毒性也可能有显著差异,而不同县(区)的稻瘟病菌则可能因对24个单基因系同时具有毒性而须借助其他水稻品种加以区分。

关键词: 稻瘟病菌 抗稻瘟病单基因系 抗性频率 菌株毒性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与稻瘟菌间存在广泛而特异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寄主与病原物互作的重要模式系统。无毒基因是病原物遗传因子,能诱发寄主植物产生抗病性,是稻瘟菌与水稻互作最重要的激发子。为寻求稻瘟病防治的新策略,本研究概述了研究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意义,归纳了抗性基因与无毒基因互作的3种模式,总结了国内外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探讨了无毒基因在生产上病害流行预测中的应用,指出利用抗性基因与无毒基因的关系对稻瘟菌分类将会更为科学和实用,应进一步加快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克隆。

关键词: 稻瘟病 稻瘟病菌 无毒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省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抗药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04~2007年分离自四川省16个地区(市、州)41个县(市)的208个有效稻瘟病菌单孢对稻瘟灵的抗药性。结果表明:全省最不敏感菌株EC50值(20.7794μg/mL)是最敏感菌株EC50值(0.8135μg/mL)的24.54倍。确定了四川省水稻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基线为6.9749μg/mL。全省没有出现对稻瘟灵产生高抗药性和中抗药性菌株,大部稻瘟病菌株都表现为低抗水平(?3),有的地区低抗菌株出现频率为0。因此,只要加强田间抗药性监测,稻瘟灵在四川水稻生产上仍可作为防治稻瘟病的有效药剂使用。

关键词: 稻瘟病菌 稻瘟灵 抗药性 敏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泸州杂交水稻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化品种抗稻瘟性鉴定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近年来泸州稻瘟病生理小种的变化及50个生产应用的杂交稻组合的抗病性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泸州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以ZA及ZB群为主,从2004年起ZA群呈逐年上升趋势;ZA群的毒力频率高于ZB群;稻瘟病常发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比非常发区更复杂,致病力更强;供试50个杂交稻中,有17个组合的抗病频率在50%以上,占34.0%,其中,抗病频率在70%以上的组合仅有4个;中、高抗颈瘟的组合19个,占38.0%,其中,高抗颈瘟的组合有川香8号、内香优1号、内香优3号、冈优94-14、Q优5号.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今后泸州稻瘟病防控策略.

关键词: 稻瘟病菌 生理小种变化 抗病性 控制策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抗虫性水稻恢复系选育及特性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优质抗稻瘟病水稻恢复系成恢177与转基因水稻Bt明恢63杂交并回交1次,采用PCR分析、试纸条检测、室内和田间人工接虫鉴定抗虫性,并结合系谱法选择农艺性状,病圃接种鉴定稻瘟病抗性,育成具转基因抗虫性的水稻新恢复系Bt5198。采用离体茎秆法接种二化螟卵块,新恢复系Bt5198和Bt明恢63的幼虫死亡率均为100%。在田间人工接虫条件下,该恢复系对二化螟和三化螟均表现高抗,与4个不育系配制的杂种F1仍保持良好的抗虫性,且杂种优势明显。两年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新恢复系Bt5198的叶瘟和颈瘟抗性水平与成恢177相当,明显优于Bt明恢63。Bt5198的种子发芽率和花粉量与成恢177相当,Bt基因导入水稻恢复系不会对种子生活力和制种产量造成显著影响。在无选择标记基因的转基因后代中,结合利用试纸条检测和室内、田间人工接虫鉴定是筛选Bt基因抗虫性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杂交稻 Bt基因 抗虫性 稻瘟病菌 发芽率 花粉量 恢复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瘟病抗性鉴定田土壤宏基因组文库构建及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07 CSCD

摘要:从稻瘟病抗性鉴定田中提取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DNA,EcoRⅠ和BamHI双酶切后插入到经同样双酶切的pSK+载体中,转化至DH5α感受态细胞,构建了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文库。随机挑选了9个克隆测序,并通过NCBI的Blastx分析了序列可能所属的物种和基因。结果其中有6个能与库中序列达到较大匹配,3个的分析结果表明可能是新基因,说明所建文库的生物多样性和新基因数较丰富。

关键词: 稻瘟病菌 宏基因组文库 构建 多样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瘟病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西南农业学报 2007 CSCD

摘要:稻瘟病菌是引起水稻稻瘟病的一种真菌。稻瘟病菌致病性的深入研究,对抗性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综述了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谱系的划分及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的主要进展。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菌 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类型水稻鉴别品种对四川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与评价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07 CSCD

摘要:用中国鉴别品种、日本清泽粳型单基因系鉴别品种、国际水稻所CO39籼型近等基因系鉴别品种对105个四川稻瘟病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①中国鉴别品种将105个菌株划分为7群18个小种;②CO39NILs鉴别品种将105个菌株分成19个小种,鉴别作用优于中国统一的7个鉴别品种;③日本清泽单基因系鉴别品种将105个菌株被划分成103个小种,鉴别作用明显;④用CO39NILs和日本清泽单基因系混合鉴别品种进行鉴定,105个菌株被划分成104个小种,鉴别作用明显;④聚类分析表明,中国鉴别品种划分的小种致病型与其它2套鉴别品种划分的种群比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关键词: 稻瘟病菌 鉴别品种 CO39近等基因系 日本清泽单基因系 生理小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糯间栽田间稻瘟病菌种群结构变化及交互侵染作用

西南农业学报 2007 CSCD

摘要:以7个中国稻瘟病鉴别品种、日本清泽系列13个单基因品种及9个栽培品种为试材,研究了四川省2004~2005年不同地区杂糯间栽田间杂交稻、糯稻上稻瘟病菌种群结构及其交互侵染作用。结果表明:①从2004年杂交稻、糯稻分离菌株中ZB群所占比例依次为66.67%、90.00%,从2005年杂交稻、糯稻分离菌株中ZB群所占比例依次为71.64%、64.29%,优势种群都为ZB群,种群结构差异不明显;②杂交稻、糯稻上所分离的稻瘟病菌都包含了13种无毒基因,无毒基因频率差异不明显(最大频率范围在20%~60%);③从2004年杂交稻、糯稻分离菌株中能进行交互侵染的菌株所占比列依次为:22.22%、40.00%,从2005年杂交稻、糯稻分离菌株中能进行交互侵染的菌株所占比列依次为:16.42%、50%,杂交稻、糯稻上所分离的稻瘟病菌存在交互侵染作用。

关键词: 杂糯间栽 稻瘟病菌 种群结构 交互侵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