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儿茶素(模糊匹配)
2条记录
茶树新梢年生育周期的主要化学成份变化

西南农业学报 1994

摘要:以四川中叶、云南大叶和崇庆枇把茶种为供试材料,采用常规化学分析方法研究、测试了茶树新梢中水分、儿茶素、含氮化合物和可溶性糖等化学成份在茶树年生育周期的变化.结果表明,儿茶素总量三、四月份平均为159.90mg/g,五月份上升为182.28mg/g,七月份为216.38mg/g,八月份以后含量逐渐减少.全氮量三、四月份平均5.59%,以后渐趋下降,七月份为4.15%,八月份开始回升,但秋茶末期又下降.可溶性糖总量三、四月为3.80%,以后含糖量渐次增高,七月份4.71%,八、九月份呈现下降趋势,但秋茶末期含量又增加至4.97%.

关键词: 茶树新梢 年生育周期 水分含量 儿茶素 含氮化合物 可溶性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香红碎茶初制过程化学变化规律的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1994

摘要:以四川中叶群体种三级鲜对为原料,在相同制茶条件下,分别按花香红碎茶传统红碎茶制法引进青茶的做青工艺技术)和传统红碎茶(对照)工艺进行试验,观察初制过程的茶叶化学变化,以阐明其工艺效应.结果表明,摇青5h左右,水分仅减少4.36%,减少量较相同时间的传统制法萎凋叶低6.38%;初制过程儿茶素呈下降趋势,经揉切、发酵后,l—EGC和l—EGCG的保留值较传统制法分别高7.43%和21.92%.晒青过程氨基酸呈上升趋势;摇青开始,含量逐渐下降.传统制法萎凋过程呈波浪形变化,揉切开始,含量趋向减少.水溶性糖的变化趋势与传统制法大致相同,至干燥结束,水溶性糖的总量稍有下降.花香茶的香气主要在做青工序形成.与传统制法比较,这一阶段出现了新的微量成份,如鸢尾酮及其它未被鉴定的微量香气物质.制成毛茶后花香茶香气浓缩物的得率为924PPm,传统红碎茶为353PPm.制茶过程内含化学成份变化的这些特点,形成了花香红碎茶的独特品质风格.

关键词: 花香红碎茶 传统红碎茶 初制过程 化学变化 儿茶素 芳香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