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黄颖颖(精确检索)
17条记录
鱼类社会学习对应激反应影响的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2022

摘要:以鲫鱼为实验对象,采用行为观察法及生化检测的方法,通过设置实验组(有"示范者"存在,给予光照刺激)、对照组(无"示范者"存在,给予光照刺激)、空白组(无"示范者"存在,自然光条件)3个组别,探讨了在光照刺激下社会学习对鱼类应激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示范者"存在的情况下,"学习鱼"对光反应的敏感性降低,游动频率增加,血液生化指标的波动幅度较小,说明社会学习对鱼类应激反应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

关键词: 社会学习 应激反应 鲫鱼 光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渡河上游鱼类资源现状

淡水渔业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7-2019年,对大渡河上游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和多样性指数等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渡河上游采集到鱼类2目6科24种,其中包括了四川省级保护鱼类2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8种以及外来物种3种。大渡河上游现有分布鱼类以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和重口裂腹鱼(S.davidi)等为优势种群,生态类群以杂食性、底层、冷水性为主;鱼类种类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泸定电站库区最高。结果表明大渡河上游鱼类区系组成简单,属典型的青藏高原类群,但受梯级电站的开发、肆意地人工放生活动等影响,鱼类资源呈现衰退趋势,外来鱼类入侵现象严重。

关键词: 大渡河上游 鱼类资源 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投喂频率及投喂时间对长薄鳅仔稚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2020

摘要:研究了5种投喂频率及投喂时间对长薄鳅仔稚鱼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及投喂时间对长薄鳅仔稚鱼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对于4~14日龄的长薄鳅仔鱼,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其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当投喂频率为4次/d时,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达最大值;存活率以6次/d组最高;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体重的变异系数呈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在4次/d组出现最低值。因此在投饵量相同的条件下,4~14日龄的长薄鳅仔鱼的最适投喂频率为4次/d。在15日龄以后,随着日投喂时间的推移,长薄鳅仔稚鱼的摄食率呈上升趋势,在20:00投喂组摄食率达到最大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效率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在14:00投喂组出现最低值,在20:00投喂组出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它各投喂时间组;存活率以20:00投喂组最高。

关键词: 投喂频率 投喂时间 生长 存活率 饵料效率 长薄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薄鳅仔、稚鱼摄食节律和日摄食率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19

摘要:采用饱满指数法对长薄鳅仔、稚鱼的摄食节律和日摄食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浮游生活阶段(孵化出膜后第4天和第9天)的长薄鳅仔鱼24 h均有不同程度的摄食,摄食活动主要在白天进行。4日龄仔鱼的摄食高峰出现在15:00,9日龄仔鱼摄食节律出现2个高峰,分别出现在15:00和03:00;随着仔、稚鱼的发育及摄食强度的增强,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摄食节律。15日龄后的仔、稚鱼,由浮游生活方式变为底栖生活方式,摄食节律出现较明显趋势,平均饱满指数最高峰出现在03:00,相应的摄食发生率为100%,之后开始降低,表现出明显的夜间摄食习性。4、9、15、19、31、47日龄长薄鳅的日摄食率分别为79.88%、56.16%、32.82%、24.00%、9.92%、4.97%,可以看出,随着仔、稚鱼的发育,日摄食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关键词: 长薄鳅 仔鱼 稚鱼 摄食节律 日摄食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养殖长薄鳅幼鱼患气泡病一例

科学养鱼 2018

摘要:长薄鳅属鳅科、薄鳅属,是最大鳅科鱼类,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及其支流,由于环境的变化,其野生种群的数量日益减少,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均被列为保护物种。近年来,长薄鳅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围绕长薄鳅的驯养繁殖、病害、生理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也都相继展开,为长薄鳅的保护和开发奠定了基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一直从事于长薄鳅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在长薄鳅人工繁殖和驯养方面取得了一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岩原鲤不同养殖模式效益的比较

四川农业科技 2017

摘要:以岩原鲤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岩原鲤单养、岩原鲤和胭脂鱼混养2种养殖模式下养殖效益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单养3个组中,相同的放养规格,以放养密度500尾/667m~2的利润最高,为6436元/667m~2;在与胭脂鱼混养的3个组中,以岩原鲤500尾/667m~2+胭脂鱼200尾/667m~2+白鲢50尾/667m~2的组合利润最高,达到了7233元/667m~2。对比发现,混养3个组的经济利润明显高于单养组。以上结果表明,岩原鲤和胭脂鱼混养的经济效益高于岩原鲤单养。

关键词: 岩原鲤 单养 胭脂鱼 混养 养殖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达氏鲟精子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动物学杂志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属淡水定居性鲟鱼类,为我国特有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干流及金沙江下游。长期人为过度捕捞及其生存环境的持续污染和水利工程的影响,使得达氏鲟自然种群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其配子质量的下降己经成为限制其规模化人工繁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为解决达氏鲟规模化人工繁殖过程中存在的关键性技术点,作者从达氏鲟精液基本特征、精浆元素组成以及不同水体和Na+、K+对达氏鲟精子活力的影响、精子超微结构方面入手,对达氏鲟精子的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达氏鲟精子平均密度为1.52×109个/ml;精浆元素以Na+含量最高,其次是K+,之后为Ca2+、Mg2+、Cu2+、Zn2+,其中Na+、K+、Zn2+在达氏鲟精浆中的含量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Ca2+、Cu2+、Mg2+差异不明显;精子在江水中的活力最高;在Na+浓度为20 mmol/L时,精子活力最高,精子快速运动时间(FT)和寿命(LT)分别为(66.7±7.1)s和(177.0±14.9)s;达氏鲟精子对K+浓度变化较为敏感,在K+浓度为0.05 mmol/L时,精子FT和LT最长,分别为(109.0±16.1)s和(189.3±12.4)s,K+浓度超过0.05 mmol/L后精子FT和LT急速下降,当K+浓度达到0.5 mmol/L以上时,精子活力立即受到抑制;达氏鲟精子细胞核长(5.67±0.20)μm,鞭毛长(63.16±2.79)μm,全长为(70.35±2.92)μm。

关键词: 达氏鲟 精子活力 精浆元素 精子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薄鳅种质资源保护技术与应用

中国科技成果 2015

摘要:本项目瞄准国内外研究空白,针对我国长江中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由于环境的变化和捕捞等因素,野生资源量面临枯竭的问题,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一长薄鳅为研究模型,紧紧围绕"种质保护、生态保护",利用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从长薄鳅的遗传背景和进化历史着手,分析了不同流域长薄鳅的遗传多样性,掌握长薄鳅野生资源种群遗传结构的分布,为长薄鳅优良亲本的选育提供遗传基础,并建立了优质长薄鳅亲鱼良繁体系,提出了成熟的苗种阶段规模化培育技术;在长薄鳅种质资源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集成珍稀特有鱼类资源保护技术,并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 种质资源保护 保护技术 长薄鳅 应用 珍稀特有鱼类 种群遗传结构 野生资源 遗传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光光度法测定达氏鲟精子密度标准的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比较分光光度计3种波长(380、530、780 nm)下吸光度(D)与精子密度(C)的关系,研究建立测定达氏鲟精子密度的方法,以加快精子计数程序的标准化。结果表明,在3种不同波长下,随着精子密度增加,精子的吸光度也不断增大;通过对精子密度与吸光度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精子密度与吸光度呈良好的对数关系,380 nm为最适检测波长,其回归方程为D380 nm=-7.212+0.513lnC(r2=0.975)。

关键词: 达氏鲟 精子 密度 分光光度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农药对异育银鲫“中科3号”幼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了阿维·毒死蜱、吡蚜酮、四聚乙醛对异育银鲫"中科3号"(Carassais auratus gibebio)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并进行了安全评价,根据试验期间死亡鱼数及死亡时间,用几率单位法计算各时间点的半致死浓度LC50。结果表明:阿维·毒死蜱对异育银鲫"中科3号"幼鱼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8×10-3、2.5×10-3、1.3×10-3、1.2×10-3mg/L;吡蚜酮对异育银鲫"中科3号"幼鱼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45、428、403、387 mg/L;四聚乙醛对异育银鲫"中科3号"幼鱼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728、566、551、411 mg/L。异育银鲫"中科3号"幼鱼对阿维·毒死蜱、吡蚜酮、四聚乙醛96 h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1.2×10-4、38.7、41.1 mg/L。3种农药的毒性大小依次为阿维·毒死蜱>吡蚜酮>四聚乙醛。

关键词: 异育银鲫 急性毒性 农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