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长薄鳅(模糊匹配)
8条记录
投喂频率及投喂时间对长薄鳅仔稚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2020

摘要:研究了5种投喂频率及投喂时间对长薄鳅仔稚鱼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及投喂时间对长薄鳅仔稚鱼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对于4~14日龄的长薄鳅仔鱼,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其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当投喂频率为4次/d时,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达最大值;存活率以6次/d组最高;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体重的变异系数呈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在4次/d组出现最低值。因此在投饵量相同的条件下,4~14日龄的长薄鳅仔鱼的最适投喂频率为4次/d。在15日龄以后,随着日投喂时间的推移,长薄鳅仔稚鱼的摄食率呈上升趋势,在20:00投喂组摄食率达到最大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效率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在14:00投喂组出现最低值,在20:00投喂组出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它各投喂时间组;存活率以20:00投喂组最高。

关键词: 投喂频率 投喂时间 生长 存活率 饵料效率 长薄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薄鳅恶臭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感染的病理损伤

浙江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是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中的一种条件致病菌,可感染两栖类、鱼类和甲壳类等多种水生动物。2017年8月,四川省西昌市某养殖场的长薄鳅出现一种以体表溃烂、鳍条出血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为探究其病因,本研究进行了病原菌分离、人工感染、分离菌表型特征测定、16S r RNA与gyr B基因序列分析。从病鱼肝、脾、肾中分离到优势菌株(BMH170820),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了其病原性。根据其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 r RNA与gyr 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其为恶臭假单胞菌。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其感染长薄鳅对鳃、肾、肝、心、脾与消化道等多处组织器官造成损伤,表现出明显的变性、坏死和炎症反应,致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而死亡。药物敏感试验显示,该菌对新霉素、氧氟沙星以及强力霉素等敏感,而对阿莫西林、头孢氨苄与氟苯尼考等耐药。

关键词: 恶臭假单胞菌 长薄鳅 表型特性 16S rRNA gyrB基因 病理损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薄鳅仔、稚鱼摄食节律和日摄食率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19

摘要:采用饱满指数法对长薄鳅仔、稚鱼的摄食节律和日摄食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浮游生活阶段(孵化出膜后第4天和第9天)的长薄鳅仔鱼24 h均有不同程度的摄食,摄食活动主要在白天进行。4日龄仔鱼的摄食高峰出现在15:00,9日龄仔鱼摄食节律出现2个高峰,分别出现在15:00和03:00;随着仔、稚鱼的发育及摄食强度的增强,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摄食节律。15日龄后的仔、稚鱼,由浮游生活方式变为底栖生活方式,摄食节律出现较明显趋势,平均饱满指数最高峰出现在03:00,相应的摄食发生率为100%,之后开始降低,表现出明显的夜间摄食习性。4、9、15、19、31、47日龄长薄鳅的日摄食率分别为79.88%、56.16%、32.82%、24.00%、9.92%、4.97%,可以看出,随着仔、稚鱼的发育,日摄食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关键词: 长薄鳅 仔鱼 稚鱼 摄食节律 日摄食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薄鳅种质资源保护技术与应用

中国科技成果 2015

摘要:本项目瞄准国内外研究空白,针对我国长江中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由于环境的变化和捕捞等因素,野生资源量面临枯竭的问题,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一长薄鳅为研究模型,紧紧围绕"种质保护、生态保护",利用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从长薄鳅的遗传背景和进化历史着手,分析了不同流域长薄鳅的遗传多样性,掌握长薄鳅野生资源种群遗传结构的分布,为长薄鳅优良亲本的选育提供遗传基础,并建立了优质长薄鳅亲鱼良繁体系,提出了成熟的苗种阶段规模化培育技术;在长薄鳅种质资源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集成珍稀特有鱼类资源保护技术,并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 种质资源保护 保护技术 长薄鳅 应用 珍稀特有鱼类 种群遗传结构 野生资源 遗传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常用药物对长薄鳅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以长薄鳅幼鱼为材料,研究了硫酸铜、敌百虫、高锰酸钾和二氧化氯4种常用药物对长薄鳅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硫酸铜、敌百虫、高锰酸钾和二氧化氯对长薄鳅幼鱼的48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03、4.56、1.42、3.51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005、0.17、0.38、0.33 mg/L;急性毒性由强至弱依次为:硫酸铜、高锰酸钾、二氧化氯、敌百虫。并就四种药物对长薄鳅幼鱼的急性致毒效应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长薄鳅 急性毒性 安全浓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薄鳅开口饵料的研究

水产科技情报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为寻找合适的长薄鳅仔鱼开口饵料,分别以卤虫、枝角类、蛋黄、卤虫+蛋黄、枝角类+蛋黄、卤虫+光合细菌、枝角类+光合细菌等7种不同的饵料对刚脱膜4 d的仔鱼进行了饲喂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饵料对长薄鳅仔鱼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枝角类+光合细菌组生长最快,绝对增重率和特定增重率分别为4.63±0.075 mg/d和19.02±0.404%/d;蛋黄组生长最慢,绝对增重率和特定增重率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2)第1周投喂卤虫+光合细菌组合的饵料,仔鱼的成活率最高,为96%;蛋黄组的最终成活率最低,只有34%,且该组仔鱼个体发育较为缓慢,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根据试验结果,建议在水泥池育苗的条件下,对刚脱膜4 d的长薄鳅仔鱼,第1周投喂卤虫+光合细菌,后期投喂枝角类+光合细菌,以提高仔鱼的成活率和成长率。

关键词: 长薄鳅 仔鱼 开口饵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线粒体DNA控制区遗传多样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采自泸州(长江干流)、南溪(长江干流)、柏溪(金沙江段)、攀枝花(雅砻江段)、重庆(嘉陵江段)4个流域的45尾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的线粒体DNA控制区部分序列(798 bp)进行了扩增,共检测出19个单倍型,未发现群体间有共享的单倍型,5群体单倍型多样性在0.833~1.000之间,显示不同流域的长薄鳅群体单倍型类型较为丰富。分析了D-Loop的碱基组成、变异情况和核苷酸序列差异,计算了核苷酸多样性(π)、单倍型多样性(h)、FST值和基因流数值(Nm),构建了长薄鳅不同单倍型分子系统树和中间网络图。5个群体内各序列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在0.276%~0.905%之间;群体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0028~0.0092,结果显示长薄鳅自然群体存在较丰富的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多态性(h=0.916,π=0.00450),Tajima’s D统计(?2.09890)和Fu’sFs统计(?7.56940)分析都显示各种群之间差异显著(P<0.05),但FST值(FST<0.05)的分析结果显示重庆、柏溪、南溪、攀枝花和泸洲种群间没有明显的遗传分化,暗示了柏溪和攀枝花种群历史上,可能发生过群体扩张和种群瓶颈,而泸州、南溪和重庆种群一直是平衡种群。Nm值计算结果显示各地理种群间无明显基因交流,暗示了长薄鳅虽然在各条不同的河流里洄游产卵,但并未因此而产生独立分化的群体。所有群体中,泸洲和攀枝花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比重庆、柏溪和南溪种群丰富。进行长薄鳅人工繁殖时,可以将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地区的个体补充到人工繁殖中来,以提高长薄鳅的遗传素质,为人工增殖放流提供遗传多样性更丰富的个体。

关键词: 长薄鳅 线粒体DNA 控制区序列 种群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薄鳅研究现状及保护对策

四川环境 2010

摘要:本文概述了长薄鳅研究现状及资源现状,分析了长薄鳅资源衰竭的原因,并结合研究现状,提出了加强渔业管理、合理调整禁渔制度、加大保护区建设、开展鱼类人工繁殖放流等保护对策。

关键词: 长薄鳅 资源现状 衰退原因 保护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