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达氏鲟(模糊匹配)
17条记录
达氏鲟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s, FABP-3)是脂质结合蛋白超家族的成员,主要参与机体脂肪酸摄取和转运等代谢过程。为深入了解FABP-3的结构及其在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营养代谢及免疫调控中的功能,本研究以达氏鲟3代全长转录组测序获得的unigenes序列为基础,获得FABP-3的cDNA序列,分析FABP-3基因在不同组织、饥饿胁迫及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侵染作用下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FABP-3基因cDNA全长为641 bp (GenBank No.MN064725),其中5'非编译区为89 bp,3'非编译区为150 bp,开放阅读框为402 bp,编码133个氨基酸。其三维结构由10个β-折叠和2个α-螺旋组成,包含3个保守氨基酸残基(Arg 107, Arg 127, Tyr 129),在氨基酸6~120位置之间具有保守的脂质转运蛋白结构域。FABP-3在达氏鲟各组织中广泛分布,其中,肌肉中FABP-3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饥饿条件下,脑、肝和胃中的FABP-3表达量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肠道和肌肉中的FABP-3表达量在饥饿过程中出现下调,且均显著低于第0天(P≤0.05)的表达水平。迟缓爱德华氏菌侵染作用下,FABP-3在鳃和脾中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表达趋势;感染12 h后,在肠道中的表达量是对照组的219倍。本研究结果表明达氏鲟FABP-3参与机体营养代谢及免疫应答等生物学途径,为今后达氏鲟营养及免疫调控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达氏鲟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组织表达 饥饿胁迫 细菌侵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达氏鲟2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克隆及其对饥饿胁迫的响应

西南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是一类在细胞增殖与分化、免疫及个体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调控因子.因此,对IGF表达特征的分析有利于揭示其在鱼类生长及营养调控等过程中的功能.[方法]本研究以达氏鲟转录组测序获得的unigene序列为基础,获得了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生长因子-2(IGF-2)的cDNA全序列,并分析了IGF-1和IGF-2基因在各组织及饥饿胁迫下的表达情况.[结果]达氏鲟IGF-1全长为2262 bp,其中5′非编译区为292 bp,3′非编译区为1841 bp,开放阅读框(ORF)为489 bp,共编码163个氨基酸;IGF-2的全长为1821 bp,其中5′非编译区为109 bp,3′非编译区为1052 bp,开放阅读框为660 bp,编码220个氨基酸.达氏鲟IGF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鲟鱼类具有较高的同源性.IGF-1和IGF-2在达氏鲟各组织中广泛分布,IGF-1在眼睛中的表达量最高,而IGF-2在肝脏和性腺中的表达量最高.饥饿条件下,肝脏、肠道和肌肉中的IGF-1表达量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结论]与饥饿第0天相比,饥饿14 d后各组织中的IGF-1表达量显著性降低(P<0.05),表明IGF-1的表达与达氏鲟的营养状况密切相关.而IGF-2在饥饿14 d后的表达量与第0天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着达氏鲟IGF-2和IGF-1的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 达氏鲟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组织表达 饥饿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达氏鲟Elovl4、 ELovl5和Elovl7克隆、组织分布及饥饿对其表达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长链脂肪酸延长酶(Elovls)作用机制, 实验根据前期达氏鲟转录组测序获得的unigene序列为基础,得到Elovl4、Elovl5和Elovl7 CDS区序列,并分析了3个基因在各组织及饥饿胁迫下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达氏鲟Elovl4、Elovl5和Elovl7编码区为753、885和846 bp,分别编码250、294和281个氨基酸.达氏鲟Elovl4、Elovl5和Elovl7氨基酸序列与斑点雀鳝Elovls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组织分布结果显示,达氏鲟Elovl4在卵巢和眼中表达最高; Elovl5在肌肉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各个组织; Elovl7在卵巢中表达最高(P<0.05),鳃、精巢和肌肉中表达较多.在饥饿条件下, Elovl4、Elovl5和Elovl7在肝脏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下调(P<0.05),肠道中的趋势各有不同; 饥饿3d时, Elovl4、Elovl5和Elovl7在胃中的表达量显著降低, 随后上调(P<0.05); 饥饿7d时, 脑和肌肉中Elovl4、Elovl5和Elovl7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随后显著下降(P<0.05).这说明Elovl4、Elovl5和Elovl7在达氏鲟营养调控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可能存在差异,其具体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达氏鲟 长链脂肪酸延长酶 组织表达 饥饿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达氏鲟微卫星标记的开发及性别相关位点的筛选

西南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由于达氏鲟缺乏第2性征,外部特征不足以判定其性别,所以通过筛选性别特异性的分子标记来进行性别鉴定将对达氏鲟养殖有着重要的意义。【方法】本研究从达氏鲟高通量测序获得的转录组数据库中,开发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并结合已报道的达氏鲟微卫星来进行性别相关位点的分析。【结果】根据转录组数据开发了15个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期望杂合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在0.3831~0.8607和0.6541~1.9663。利用该15个微卫星位点和已报道的91个达氏鲟或鲟鱼通用的微卫星标记,在96尾(48♀,48♂)性成熟的达氏鲟个体中进行扩增并测序分型,结果显示1个位点ADX21的2个等位基因ADX21-144bp和ADX21-151 bp在雌雄个体间出现的频率差异达到了60%,分别为雄性优势条带和雌性优势条带,推测该位点可能与性别存在一定关联。【结论】本研究使用目前为止鲟鱼中使用数量最多的微卫星标记来进行大样本量的雌雄差异分析,为今后鲟鱼性别连锁标记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达氏鲟 微卫星 多态性位点 性别相关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达氏鲟内参基因β-actin、GAPDH和EF1-α的克隆及表达稳定性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是我国一类保护动物,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和种质资源价值。q RT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达氏鲟的保护和种质资源开发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qRT-PCR技术中内参基因的选择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筛选达氏鲟合适的内参基因,本实验用同源克隆结合本地Blast法克隆得到达氏鲟3个潜在的内参基因:β肌动蛋白(β-actin)(GenBank No. MH790260)、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APDH)(GenBank No. MH790259)、和延伸因子1α(elongation factor 1α, EF1-α)(GenBank No. MH790258);采用软件Mega 5.05、DNAStar 7.1、CPHmodels 3.2和ClustalW 2.1分析3个基因的生物信息;使用qRT-PCR分析3个基因在达氏鲟脑、肝脏、肾脏、胰脏、脾脏、食道、胃、幽门盲囊、十二指肠、瓣肠、直肠、肌肉、鳃和皮肤组织中的Cq值,并使用软件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分析3个基因在14个组织中的表达稳定性。结果表明,达氏鲟潜在q RT-PCR内参基因β-actin、GAPDH和EF1-α的全长CDS分别为1 125、999和1 383 bp,分别编码375、333和461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3个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和蛋白三维结构与其他物种高度一致。设计的β-actin、GAPDH和EF1-αqRT-PCR引物的扩增效率分别为92.2%、93.0%和92.7%;扩增产物的解链温度(Tm)值分别为84、83.5和85℃。综合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对3个内参基因14个组织表达稳定性的评价结果表明,3种内参基因的稳定性分别为EF1-α>β-actin>GAPDH,且EF1-α和β-actin可作为达氏鲟qRT-PCR研究的内参基因。本实验获得达氏鲟3个潜在的内参基因β-actin、GAPDH和EF1-α的全长CDS,并证实EF1-α和β-actin适用于达氏鲟qRT-PCR研究,这将为qRT-PCR技术在达氏鲟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达氏鲟 内参基因 β-actin GAPDH EF1-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达氏鲟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病理组织学观察

南方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查明引起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发病死亡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科学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常规方法对患病达氏鲟的鳃、心脏、肝脏和肠道等组织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与16S r R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通过人工感染试验明确病原菌的致病性及其病理组织学特征,并以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患病达氏鲟的肝脏组织中分离获得一株优势菌株(AD-AV201606),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16S r RNA序列分析,最终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以维氏气单胞菌人工感染达氏鲟,可复制出与自然发病相同的临床症状,感染引起的死亡率为50%~80%,且病鱼集中在感染后1~3 d死亡。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达氏鲟维氏气单胞菌对庆大霉素、链霉素、左氧氟沙星、四环素、环丙沙星、阿奇霉素和头孢呋辛等7种抗生素敏感,对青霉素和利福平已产生耐药性。维氏气单胞菌感染对达氏鲟造成的组织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肝脏、肠道及鳃组织。【结论】维氏气单胞菌对达氏鲟有较强的致病性,通过引起肝脏、肠道及鳃等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而造成机体损伤甚至死亡,生产上可选用庆大霉素、链霉素和四环素进行防治。

关键词: 达氏鲟 维氏气单胞菌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病理组织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抗冻剂对达氏鲟精子活力及运动时间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研究不同浓度抗冻剂对达氏鲟精子活力、运动时间和寿命的影响,【方法】用0.7%氯化钠+0.02%氯化钾+3.5%葡萄糖的稀释液分别配制成4%甲醇(Methanol)、8%乙二醇(Ethylene Glycol)、12%1,3-丙二醇(1,3-Propanediol)、16%丙三醇(Glycerol)、20%二甲基甲酰胺(N,N-Dimethylformamide)和24%二甲亚砜(Dimethyl Sulfoxide)的6种抗冻剂,在4℃保存达氏鲟精子16 h后进行激活处理。【结果】结果表明:丙三醇、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亚砜在浓度4%~24%时精子激活后有活力和寿命;甲醇、乙二醇和1,3-丙二醇在浓度4%~16%时精子激活后有活力和寿命,当浓度为20%和24%时精子全部死亡。甲醇、乙二醇、1,3-丙二醇、丙三醇、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亚砜浓度分别为8%、8%、12%、4%、4%和8%时,最高精子活力分别为81%、32%、76%、64%、72%和67%,最长精子激烈运动时间和寿命分别为42和205 s、16和123 s、36和127 s、25和96 s、27和132 s、25和103 s。甲醇与其它几种抗冻剂相比,在8%甲醇中达氏鲟精子的激烈运动时间和寿命最长,分别为42和205 s。【结论】6种抗冻剂对达氏鲟精子有不同的毒性作用,保存后精子活力和寿命均降低。

关键词: 达氏鲟 抗冻剂 精子活力 运动时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人工繁殖达氏鲟胚胎发育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

西南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探讨达氏鲟胚胎在各阶段的形态学特征和发育过程。【方法】用Leica EZ4 HD体视显微镜和Leica DM2500正置荧光显微成像系统分别对全人工繁殖达氏鲟受精卵的胚胎发育过程和组织切片进行了观察和描述。【结果】全人工繁殖达氏鲟受精卵呈球形、灰褐色或淡黄色、不透明,卵径2.6~3.2 mm。受精卵在水温为16~18℃下历时159 h后开始出膜,整个发育过程可人为地划分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发生和出膜7个阶段,34个发育时期。整个胚胎发育过程所需总积温为2322~2544℃*h。【结论】总体而言,达氏鲟胚胎发育阶段经历鲟形目鱼类普遍存在的辐射状卵裂方式,与其它鲟鱼胚胎发育早期阶段有较高的相似性。

关键词: 达氏鲟 全人工繁殖 胚胎发育 形态学 组织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达氏鲟精子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动物学杂志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属淡水定居性鲟鱼类,为我国特有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干流及金沙江下游。长期人为过度捕捞及其生存环境的持续污染和水利工程的影响,使得达氏鲟自然种群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其配子质量的下降己经成为限制其规模化人工繁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为解决达氏鲟规模化人工繁殖过程中存在的关键性技术点,作者从达氏鲟精液基本特征、精浆元素组成以及不同水体和Na+、K+对达氏鲟精子活力的影响、精子超微结构方面入手,对达氏鲟精子的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达氏鲟精子平均密度为1.52×109个/ml;精浆元素以Na+含量最高,其次是K+,之后为Ca2+、Mg2+、Cu2+、Zn2+,其中Na+、K+、Zn2+在达氏鲟精浆中的含量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Ca2+、Cu2+、Mg2+差异不明显;精子在江水中的活力最高;在Na+浓度为20 mmol/L时,精子活力最高,精子快速运动时间(FT)和寿命(LT)分别为(66.7±7.1)s和(177.0±14.9)s;达氏鲟精子对K+浓度变化较为敏感,在K+浓度为0.05 mmol/L时,精子FT和LT最长,分别为(109.0±16.1)s和(189.3±12.4)s,K+浓度超过0.05 mmol/L后精子FT和LT急速下降,当K+浓度达到0.5 mmol/L以上时,精子活力立即受到抑制;达氏鲟精子细胞核长(5.67±0.20)μm,鞭毛长(63.16±2.79)μm,全长为(70.35±2.92)μm。

关键词: 达氏鲟 精子活力 精浆元素 精子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开口饵料对达氏鲟鱼苗生长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水丝蚓、饲料、水蚤、水蚤+饲料和水丝蚓+饲料为开口饵料,饲喂平均体重(0.0335±0.0005)g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 Dumeril)56d,研究不同饵料对达氏鲟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水丝蚓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增高,与各组差异显著(P<0.05),不同开口饵料组间仔鱼肥满度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水丝蚓为达氏鲟仔鱼开口饵料,28d后用饲料进行培育,能获得较好的生长速度。

关键词: 达氏鲟 开口饵料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